《植树的牧羊人》学案七年级(上册)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1220824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树的牧羊人》学案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植树的牧羊人》学案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植树的牧羊人》学案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植树的牧羊人》学案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植树的牧羊人》学案七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植树的牧羊人》学案七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的牧羊人》学案七年级(上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教学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教师活动【检】一、音形识记。戳( ) tn( )塌 山毛榉( ) 废x( )Chu( )劳 水q( ) 缝隙( ) 干涸( ) Kngki( )二、词语解释。1、坍塌:2、废墟:3、干涸:4、刨根问底:5、不毛之地:三、作者作品。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

2、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四、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导】【读、思、议、展、评】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1920年

3、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三、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感动,这些照应了那句话。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四、第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

4、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渲染了荒凉的气氛,突出此地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种树的艰难,烘托了牧羊人坚韧、顽强的品质。与下文改变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五、阅读第段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正面直接的刻画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六、第段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对话)描写的方法刻画

5、人物。课后作业 【练】识记记叙文知识。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二、叙述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三、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六、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感染读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七、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检】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二、叙述的顺序:顺序

6、、倒叙、插叙。三、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六、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感染读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七、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导】牧羊人的坚韧、顽强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能尽自己的力量多做保护环境的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写法上的精妙。【读、思、议、展、评】一、 用字的精妙。第三段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

7、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卧”字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二、第19段中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对比的写法,突出种树带来巨大的环境变化,侧面赞美了牧羊人改变环境的高贵品质和精神。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 孤身住在石屋,放牧羊群,生活简单充实,沉默寡言,干净整洁,种橡树。 一片荒凉,村庄废弃,狂风肆虐,没有水源。再见牧羊人 身体硬朗,不放羊,改养蜜蜂,坚持种各种树木。 成片的树林,有了溪流,各种树木生长得旺盛。最后一次相见 老人87岁,仍然坚持种树,双手创造幸福。 到处都是绿色,充满生气富饶,人们生活幸福。三、“在我眼

8、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四、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叹,用直线画出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认为第几段中的描述最能印证“最了不起的奇迹”,请在原文中画出来。(1)这些热情洋溢的赞美表现了作者的无比敬佩之情。(2)第段中“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

9、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现在这里的人们生活的幸福、舒适。一路上,我见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乡村聚会上飘荡。整个高地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五、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内容上:高度赞扬了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结构上:首尾呼应。和文章开头“何为好人”遥相呼应。小结: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告诉我们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也会被改变。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由“何为好人”引出故事“我”与牧羊人三次相见的情景直抒胸臆,赞扬牧羊人的高贵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