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学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3)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1220691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皇帝的新装》学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皇帝的新装》学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皇帝的新装》学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皇帝的新装》学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皇帝的新装》学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皇帝的新装》学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皇帝的新装》学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课皇帝的新装导学案安徒生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童话的有关知识。2、熟悉故事情节,复述课文,把握人物形象。3、把握文章所揭示的主题,培养敢说真话的好品质。学习重点:学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多角度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艺术手法。学习难点: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快速阅读课文,通过筛选关键信息,感知人物形象。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创作童话160余篇。代

2、表作有海的女儿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等。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本文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而成,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段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2、关于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3、写作背景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成为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

3、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丑恶。预习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滑稽( ) 陛下( ) 头衔( ) 骇人听闻( ) 钦差大臣( )随声附和( ) 炫耀( ) 勋章( ) 称职(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l)不惜: (2)炫耀: (3)称职: (4)愚蠢: (5)不可救药: (6)妥当:(7)华丽: (8)骇人听闻: (9)随声附和: (10)勋章: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4、,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情境导入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个人,却求美不成反当众出丑,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 质疑探究一、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这篇童话围绕“新装”这一线索,以时间为序,按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叙述了一个互相欺诈,最后被揭穿真想的滑稽故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每个括号内分别填上一个能体现本文结构的动词。 ( )新装 ( )新装 ( )新装 ( )新装 ( )新装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二、走进文章,点评人物1、皇帝爱新装爱到了什么程度?文章用哪些词语表示出了这种程度?生活中真能达到这种程度吗?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

5、法? 2、皇帝是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关心国家大事,沉溺于“新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3、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4、衣服有什么奇怪的特性?请在课文上划出原句。5、他们为什么说做出的衣服有一种奇怪的特性?6、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类似,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7、阅读赏析文章第五自然段关于皇帝一波三折的心理活动的描写。8、面对显而易见的骗局,大家却都不敢说真话,他们的原因一样吗?请你分别说一下。9、文中提到老大臣、官员以及皇帝的随员时,用了以下褒义词,“诚实”“有理智”“称职”“善良”“高贵”,特别是多次提到“

6、诚实”,用意是什么?真的是在赞扬吗?10、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却骗了许多人。在面临抉择时, 皇帝、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等人都说了假话,为什么只有一个孩子能够说出事情的真相?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1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小孩的性格特点。合作探究三、研读语句,品味语言。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尽夸张,它有什么表达效果?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这段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说明了

7、什么?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 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4、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当堂检测1、本文出自 (国籍)的安徒生所写的 ,他还有代表作 _等。皇帝的新装刻画了一个 的皇帝,一群 的官员和一个 的孩子。 2、下边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头衔(xin)钦差(qn) 陛下(b)B称职(chn) 爵位(ju) 温和(h)C附和(h) 炫耀(xun) 称赞(chn)D阿谀(y) 愚蠢(chn)

8、呈报(chn)3、下边加粗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组是( )A忙碌(l) 御聘:皇帝请的人 B滑稽(j) 害人听闻:听了令人震惊C赏赐(ch) 精致:精细别致 D花盖(hu) 随声附和:跟着别人说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除非是为了去_一下他的新衣服。 、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_的骑士们来了。 、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_的衣服。 、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_他的美丽的新装。A、夸耀 高贵 名贵 观看 B、夸耀 高贵 贵重 凝视C、炫耀 高贵 贵重 凝视 D、炫耀 高贵 贵重 观看5、与“他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

9、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一句表达的意思一致的一句是( ) A、他不喜欢去游公园,因为除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什么都不喜欢。B、他不喜欢去游公园,他只喜欢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C、他不喜欢去游公园,因为他喜欢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D、他不喜欢去游公园,但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还是愿意去的。课后反思课后训练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21、皇帝的新装预习自测1、j、b、xin、hi 、qn 、h、xun、chn2、(l)不惜: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2)炫耀:本课指夸耀。 (3)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

10、药:用药救活。 (6)妥当:稳妥适当。 (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望J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10)勋章: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质疑探究一、1、爱 做 看 穿展 揭二、1、爱新衣成癖;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到不了;夸张。2、不务正业,昏庸愚蠢。3. 因为皇帝酷爱新衣,骗子正是投其所好,引诱皇帝上钩。4、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5、人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称职或者愚蠢,这样说更有利于行骗成功;可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从而巩固

11、自己的统治。 6、写皇帝与他的亲信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反复揭露他们碍于私利而自欺欺人的恶行,刻画他们那种丑恶可笑的嘴脸。如果只写其中一次,则不足以揭露整个宫廷的腐败,然而三个场面又几乎雷同,一一写来,要写得耐读,实在困难。作者善于准确把握人物身份和年龄的特点,充分调动语言艺术,把三个场面写得类而不同,娓娓道来,情趣横生,使情节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心理描写

12、也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的心情都非常惊诧,但是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他们三个人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定语气强烈。官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疑问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对这三个人的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话有多有少,有具体的有概括的,各不相同。特别是老大臣的语言,他不仅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总起来看,写老大臣比后

13、面那位“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他是第一个来“看”布的人,关系着这场骗局是否能进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对这两位大臣的描述是为了揭露皇帝,他们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大臣的以讹传讹,实质上给皇上更增添了一层虚荣心:大臣们尚且能看见,我怎能视而不见?可见,皇帝不但上了骗子的当,而且还受了大臣们的骗,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正是那个社会的恶习。 7、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非常精彩。“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自信。接着是第二个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虽然如此,但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是第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8、皇帝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怕丢了王位;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怕丢了官职;百姓怕别人说愚蠢,也怕招来杀身之祸。 9、明褒实贬,讽刺。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