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治风剂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218625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章 治风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第二十章 治风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二十章 治风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二十章 治风剂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二十章 治风剂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十章 治风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章 治风剂课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章治风剂,学习目的与要求:1.熟悉治风剂的概说、分类及使用注意。2.掌握下列方剂: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镇肝息风汤、大定风珠。3.熟悉下列方剂:川芎茶调散、消风散、牵正散、小活络丹、天麻钩藤饮。4.了解下列方剂:玉真散、阿胶鸡子黄汤。,一、定义 二、适应证及分类 三、使用注意 四、现代药理研究,一、定义: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用于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属于“八法”中“汗法”、“清法”、“补法”等范畴。二、适应证及分类:治风剂适用于因“风”引起的病证。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也很复杂,可分为“外风”和“内风”两大类。外风是由外感六淫之风邪侵

2、袭人体所致,多与寒、湿、热、痰等病邪相兼为患,而风邪毒气,从伤口而侵入人体的破伤风,亦属外风范畴;内风是内生之风,由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其发病机理有肝风上扰、热盛动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根据感邪性质的不同,可将治风剂分为疏散外风剂和平息内风剂两类。,三、使用注意 首先,必须辨证准确,分清外风,内风,而分别选用疏散外风法或平息内风法,并分辨寒、热、虚、实而分别配以温、清、补、泻等法。其次,应该辨明外风是否引动内风,内风是否兼挟外风,如有兼挟则当兼而治之。再次,应针对不同的病情,灵活加减化裁,或数法合参,因风邪不能独伤人,多挟寒、热、湿、痰、瘀等邪伤人。最后,辛散疏风药多温燥,易伤津液,且易助

3、火,对于津液不足或阴虚,或阳亢有热者均应慎用,亦可少佐滋阴之品以制约之。,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祛风剂的主要作用有:抗炎止痛,缓解外风或内风所致炎症反应,抗病原微生物,解热镇静止痉,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协调兴奋和抑制过程,增强神经反射,改善心脑血管的血液循环以及微循环,抗血栓,降压等。,第一节疏散外风 疏散外风剂,主治外风侵袭人体头面、肌肉、关节、经络、筋骨等部位所致的病证,如中风、破伤风、外感风邪头痛、风寒湿痹、鼻渊、风疹、湿疹等。症见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脉关节挛痛、屈伸不利,鼻塞不闻香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其中,外感风邪,浅在皮毛与肺经,以表证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已在解表

4、剂中论述。常用辛散祛风药如麻黄、防风、川芎、白芷、荆芥、薄荷、乌头等。一般根据病人的体质、感邪轻重、病邪兼夹等具体情况,而有不同的配伍。,如风邪上犯头目,可致头痛、眩晕等症,治宜疏风止痛,代表方如川芎茶调散;若风邪初中经络之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者,治宜疏散风邪为主,兼以养血、活血、通络为法,代表方如大秦艽汤;若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郁于肌肤腠理而致皮肤瘙痒、抓破流水等症者,治宜疏风止痒,清热除湿,代表方如消风散;若风邪阻于头面经络,而见口眼斜等症,治宜祛风化痰,代表方如牵正散;若皮肤损伤,风邪毒气侵入,发生破伤风,可见口噤、手足拘急,角弓反张等症,治宜祛风定搐,代表方如玉

5、真散;若风邪与痰湿、瘀血阻滞于手足经络、筋脉之处,而见手足挛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治宜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代表方如大、小活络丹等。,川芎茶调散 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方义分析,川芎治少阳厥阴头痛 羌活治太阳头痛 白芷治阳明头痛 细辛治少阴头痛 薄荷清利头目 疏风散热 荆芥、防风疏风解表 甘草调和诸药 茶叶苦寒性降 清利头目 制约风药温燥升散之性 升中有降,川芎茶调散,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辨证要点 本方疏风止痛,为治疗外感风邪头痛的要方,以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鼻塞,脉浮为证治要点。本方风寒头痛和风热头痛均可选用。但因其

6、辛温疏风散寒药较多,故对偏于风寒者较为适宜。,川芎茶调散运用,加减变化:头痛部位有所侧重,则用药亦应有所侧重。若前额痛甚者重用白芷,枕后部痛甚者重用羌活等。若治风寒头痛,可重用川芎,去薄荷,加生姜、苏叶等辛散风寒;若治风热头痛,可去羌活、细辛,加菊花、蔓荆子等以疏风散热;若治头痛久不愈者,可加僵蚕、全蝎、桃仁、红花等以加强搜风止痛,活血通络。 使用注意:(1)本方辛温药较多,凡久病气虚,血虚或因肝肾不足,阳气亢盛之头痛,均非本方所宜。 (2)本方应用时宜量轻微煎,以取其轻清之气上入头面而疏风。,大 秦 艽 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秦艽汤病机与证候分析,【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证。 气血痹阻,筋

7、脉失养:口眼斜,舌强 络脉空虚 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 邪正相争,营卫不和:恶寒发热,肢节 风邪入中 疼痛; 风邪郁而化热:苔黄。 【病机】 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 【治法】 祛风清热,养血活血。,大秦艽汤功用与方义分析,秦艽 祛风 白芷、细辛、防风、二活 养血 熟地、当归、白芍 、白术、茯苓 活血 川芎 清热 石膏、黄芩、生地 甘草,君,臣,佐,使,大秦艽汤运用,辨证要点: 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微恶风发热,苔薄微黄,脉浮数。 加减变化: 若遇天阴,加生姜,以祛风温阳散寒;若心下痞,加枳实,以行气消痞。若无内热,可去黄芩、石膏、生地;若表证不明显,可酌减细辛、

8、白芷、防风之类。,消 风 散 外科正宗,消 风 散病机与证候分析,风湿 风热,郁于肌腠,瘙痒 疹出色红 抓破后流水 苔白或黄,脉浮数,祛风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石膏、知母 清热 生地,苦参、苍术 除湿 木通,养血,当归 胡麻仁,甘草,消 风 散方义分析,君,臣,佐,使,辨证要点: 疹出色红,瘙痒渗液,脉浮数。,使用注意: (1)方中疏风药、祛湿药易伤阴血,故气血虚弱者不宜用本方。 (2)使用本方,配合外用药,收效更大,但切忌用热水烫洗患处。 (3)服药期间不宜食辛辣厚味,海鲜鱼腥,烟酒浓茶,以免影响疗效或复发。,消 风 散运用,牵 正 散 杨氏家藏方,组成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去毒)各等分

9、并生用用法上为细末。每服3g,热酒调下,不拘时候。或水煎服(用量参考原方酌情增减),每日1剂,1日2次。方解 方中白附子辛温散风止痉,长于祛头面之风,并能燥湿化痰,用为君药。全蝎息风止痉,善于通络,为定风止掣之要药;僵蚕息内风,散外风,且优于化痰,共为臣药。更用热酒调服,酒性善走,宣通血脉,助药势直达头面受病之所。,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主治中风面瘫,口眼歪斜。运用1.辨证要点 本方适用于风痰阻络而有寒象者,往往在发病前有外感风寒的病史。以卒然口眼歪斜、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2.使用注意 (1)本方药性辛燥,风痰偏于寒湿者较宜,如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而引起的口眼歪斜并出现半身不遂等症者,本方不宜

10、单独使用。(2)方中白附子,全蝎等均为有毒之品,用量不宜过大。(3)本方作汤剂时用量不宜过大,各单味药用量一般应少于6g。,玉 真 散 外科正宗,组成南星 防风 白芷 天麻 羌活 白附子各等分用法上为末。每服6g,热酒一盅调服,更敷伤处。若牙关紧急,腰背反张者,每服9g,用热童便调,虽内有瘀血亦愈。至于昏死,心腹尚温者,连服二服,亦可保全。若治疯犬咬伤,更用漱口水洗净,搽伤处。功用祛风化痰,定搐止痉。主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方解 方中白附子辛甘大温,其性燥悍开泄,善能祛风,兼可燥湿化痰;天南星亦为辛燥温热之品,有祛风定痉之功,且善于祛经络中之风痰,二者合用

11、,力在祛风止痉,兼以祛痰,共为君药。羌活、白芷、防风辛散疏风,协助君药以祛散经络中之风邪,逐邪外出,共为臣药。天麻息风止痉,既能加强白附子与南星的止痉作用,又能兼顾到外风每易引动内风的病机变化,为佐药。热酒或童便善通经络,行气血,为引经使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祛风止痉为主,少佐息风止痉药,可兼治内外之风。,运用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破伤风的常用方。以有创伤病史,症见牙关紧急,身体强直,角弓反张为辨证要点。2.加减变化 本方祛风除痰之功较强,而止痉之力稍逊,使用时可酌加全蝎、蜈蚣、僵蚕之类以加强解痉作用。3.使用注意 (1)本方药物温燥,易于耗气伤津,对于破伤风后期气津两伤者,不宜使用。(2

12、)白附子和天南星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3)孕妇忌用。(4)服药后忌风,恐复感。(5)破伤处出血过多,以致血虚不能养筋,非本方所宜。,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天南星(炮)地龙(去土)各6g,乳香(研) 没药(研)各5g用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和匀,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g,空心日午冷酒或荆芥汤送下。或经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g),以陈酒或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1次1丸。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湿痹。肢体筋脉挛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又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运用

13、1.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痹证偏于寒性者,以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紫,苔白,脉沉紧为辨证要点。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或患侧手足沉重见上述证候者亦可使用。2.加减变化 若偏于风盛者,可配合大秦艽汤以加强祛风之力;兼见肝肾气血不足者,可配合独活寄生汤以补肝肾,益气血,止痹痛。3.现代运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软组织损伤、颈椎病、腰椎病、痛风、肩周炎、冠心病心绞痛、中风后遗症等属于风寒湿痰瘀阻滞经络者。4.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温燥,药力较为峻猛,用于体实气壮者为宜,对素体阴虚有热者、久病肝肾不足者和孕妇,均应慎用。,第二节平息内风 平息内风剂,主治内在脏腑功能失调所

14、致的风病,有外感温热病热极动风,内伤病肝阳化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等证候。症见眩晕、震颤、足废不用、语言不利或卒然昏倒、手足抽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常用平肝息风药如钩藤、羚羊角、天麻、代赭石、龙骨、牡蛎等。证候不同,配伍各异,若阳邪亢盛,热极动风,常见高热昏迷、四肢抽搐等症,治宜凉肝息风,代表方如羚角钩藤汤等;若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血气并走于上,常见头痛、眩晕、脑中热疼,面色如醉,甚则突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治宜镇肝息风,代表方如镇肝息风汤;若温邪久留,耗伤真阴,虚风内动,则见筋脉拘挛、手足蠕动、神倦、脉虚等症,治宜滋液息风,代表方如大定风珠。,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论,高热 烦躁

15、、神昏 抽搐 舌绛而干,脉弦数,肝经热盛 热极生风,动风 灼津成痰,羚角钩藤汤,热(火),羚角钩藤汤方义分析,羚羊角、钩藤 清热凉肝,息风止痉 桑叶、菊花 鲜生地、白芍养阴增液,柔肝舒筋 川贝、竹茹、茯神清热、化痰、安神 甘草调和诸药,用法羚羊角、竹茹先煎代水,钩藤后下,汤成去滓,温服,每日1剂,1日2次。亦可将羚角片研末冲服。功用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辨证要点: 高热,烦燥,抽搐,舌绛,脉弦数。,使用注意 : (1)热病后期阴虚风动者,不宜使用本方。 (2)临床运用时,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代

16、,但用量宜大。,羚角钩藤汤运用,镇肝息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息风汤病机与证候,类中风,肝肾阴虚肝阳化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或脑中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脉弦长有力者。,气血逆乱,镇肝息风 滋阴潜阳,怀牛膝 代赭石 生龙骨、生牡蛎、白芍、龟板 天冬、玄参 甘草,茵陈、川楝、生麦芽,镇肝息风汤功用与组成,君,臣,佐,使,镇肝息风汤方义分析,怀牛膝重用引血下行、补益肝肾 生赭石、生龙牡降逆潜阳、镇肝息风 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滋阴制阳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阳、条达肝气 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和胃安中 防介类金石药碍胃,配伍特点: 镇肝与疏肝结合,潜阳与滋阴配合,标本同治,治标为主。,辨证要点: 头目眩晕,脑部热痛,面色如醉,脉弦 阴虚阳亢之类中风的常用方剂。,镇肝息风汤特点与运用,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