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东城高且长》备课参考新人教版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213278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东城高且长》备课参考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东城高且长》备课参考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东城高且长》备课参考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东城高且长》备课参考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爱心专心1 高中语文东城高且长备课参考 今天我要讲的东城高且长也是一首能够给读者提供丰富联想的好诗。不过在 讲之前我先要说明一个问题,虽然这首诗能够给我们很多象喻的联想,但它的作者在 写这首诗的时候, 果然就一定有如我所说的这些意思吗?不一定的。 文学作品, 特别是 中国文学作品, 往往能够给读者很多联想的可能性。由于读者的性格不同,造诣不同, 学问不同,修养不同,读诗时所得的感受也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常常讲, 凡是真正的好诗,都有一种感发的作用,富有一种感发的力量,因此这种诗都是含蕴 丰美的,具有多种联想的可能。然而作者在创作时却不一定曾经想到把这些内容都放 进去,至少在他的显意

2、识中不一定想得到。这么说好像很奇怪,其实这正是中国文学 作品与西方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那天中国的几位作家到温哥华来,我们这里搞当代 小说研究的学生就向中国作家谌容提了一个问题说,你的短篇小说周末里写几个 人在一起打扑克, 最后一个人出的牌是一张红心的“K”,为什么你要讲那张牌是红心? 谌容女士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我当时只觉得出个红心才好。这就是一种类型的 中国作家,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就是凭一种感发力量作用的本能。当然,中国现在也 有了受到西方影响的新派作家,像台湾的白先勇就是。白先勇是研究西洋文学的,他 的脑子里有一大套西方的文学理论,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每一个景象都有他的含义, 比如他写今天下

3、雨,那下雨是有含义的;他书中主人翁的门前种了一棵松树,那松树 也是有含义的。在西方,很多小说家和诗人在写作时,都很明确地意识到他要用哪一 个形象进行一种什么样的象征。但中国的传统不同,像李后主的词“林花谢了春红”, 我说他是用落花的形象来表现有生之物对无常和苦难的共同悲哀,可是李后主当年是 这样想的吗 ?完全没有, 他就是以自己内心那种深挚的感受能力凭直觉写出来的。中国 的小说也是一样。可西方人在分析这些东西的时候常常不能理解,总是想给它加上一 点儿什么。这样做对白先勇那一类作家是可以的,对中国旧传统中成长起来的那一类 作家则不行。我说这些是为了说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未必意识到那么多象征的或 用

4、心爱心专心2 暗示的含义,但这些诗本身的感发力量却产生了这种潜力。这是读中国诗歌必须注意 到的一点。下面我就来分析这一首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 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关于这首诗,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从“东城高且长”到“何为自结束”是 一首诗,从“燕赵多佳人”到“衔泥巢君屋”是另外的一首诗,一共是两首诗,我不 赞成这种说法。因为他们只看到这首诗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写的是两件事情,就

5、以为是 两首诗,却没有看到,这首诗的好处,也正在于它的转折变化。前边讲过的行行重 行行,感情的发展是连续的、一直向前走的;而这一首的感情一直在跳动变化,前 一句和后一句的关系经常难以确指。“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这“东城”在哪 里?有人说是洛阳的东城。其实你先不用去考证,作者只是提供给你一个形象,从而使 你产生一种感受。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是从远处看到整个一片城墙的远镜头的全景。城 墙的形象给人一种什么感受?是阻碍隔绝的感受。一片墙,如果不高,你可以跳过去; 如果不长,你可以绕过去。可是你远远地 就看到东城的城墙是那么高,那么长,哪里存在一个可以让你走进去的缺口?卡夫 卡有一篇小

6、说叫城堡,写一个人要进入一个城堡,但却始终没有能够进去。当然, 卡夫卡是有意要用城堡来表现现代人内心之中的隔绝感和孤独感,而古诗十九首 的作者则不见得是有意识地这样做,他只是提供了这么一个形象,而这个形象就制造 出这么一种气氛。“逶迤”,是连绵不断的样子。“属”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归属 的意思,读作shC;一个是连接的意思,读作2hoo 在这里,主要是连接的意思,但也 用心爱心专心3 隐含有“归属”的言外之意。因为,十九首里边的句子,有时候可以互相印证,青 青陵上柏那一首中说“驱车策驽马,游战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他 说洛阳城里虽然那么繁华热闹,虽然有那么多达官贵人,可是他们自相往

7、来,结成了 一个仕宦的群体,或者说一个官场的大网,你并不归属于他们那个圈子,作为一个外 来的读书人,是无法打进去的,那个圈子里的人不接受你。你看,一个是“冠带自相 索”,一个是“逶迤自相属”这口气和句法多么相像! 倘若这城墙有一个缺口,也许还 可以挤进去,可是你看不到任何缺口,它不但又高又长,而且连绵不断,连一个缝隙 也找不到,城市,代表着繁华和名利的所在;连绵不断的城墙,对你来说就是一种隔 绝和排斥。在古诗十九首中,类似这种可以互相印证的句子很多,例如“东城高 且长”和“道路阻且长”这两句的句法也是一样的,其感情和口吻也十分相似。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是这首诗中的第一个跳动变化。“回风

8、”,就是旋 风。在我小的时候,北京大多还是土路,每到春天就刮大风。由于风卷起了土,你可 以很清楚地看到风的形状,看到它是怎样旋转着刮过来的。前几年有一个电影叫作p 可拉伯的劳伦斯,其中有沙漠上刮大风的场面,那风真的是动地而起,挟着黄沙远 远地席卷而来。所以,这“回风动地起”的形象真是既刚健又萧条。那风挟带有十分 强大的摧伤力量,整个大地顿时就都被笼罩在它的摧伤范围之中了。当然,这景象的 视角仍然在城外,城里不会有这么大的风,但你进不去,你现在所处的地位就是这样 四无遮蔽、空旷悲凉。诗人的感觉有时候会有相似之处,柳永少年游说,“长安 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他所

9、感受到的,也 是这么一种空旷、悲凉的感觉。 “秋草萋已绿”似乎有些难解。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秋天草就黄了,为什么 还说“绿” ?杜牧之有两句诗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有人就认为 “未”是错字,应该是“草木凋”,因为“秋尽”是秋天已经过完了,草木当然就都 凋谢了。 不过, 这仅属于一般的常识,而杜牧之要写的是什么?是那种凄凉背景下的美 丽! 秋天已经过去了, 江南的草却还保持着绿颜色,在这种凄凉美丽的环境之下,才有 用心爱心专心4 接下来的两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秋草萋已绿”也是如此, “萋”,是草木繁茂的意思,但在古代,这个字有时候也可以和“凄”字通用;“已”

10、 字在这里并不是“已经”的意思,而是和“以”字通用,含有“而且”之意;“萋已 绿”,是凄凉和绿色两种情调的结合。这种结合未免有点儿奇怪,和凄凉情调结合的 一般应该是代表生命衰老的枯黄,为什么现在却是代表生命繁茂的绿色呢?其实,这种 因绿色而产生的悲哀我们早就举过不少例子,比如诗小雅苕之华的“苕之华, 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 不如无生” ;李商隐咏蝉诗的“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 韦庄谒金门的“断肠芳草碧”等。那都是一种对比或者反衬,通过无情草木的碧 绿美丽,更衬托出有情之人的憔悴悲伤。有的时候,那悲哀之中也带有一种对未来的 推想。如杜甫有一首秋雨叹,写了一株决明草在秋雨之中保持着美丽而饱

11、满的绿 叶黄花,但接下来敏感的诗人说:“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 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因为,这株美好的生命在秋风的摧伤中绝不能坚持多久, 很快也就要枯萎凋零了。不过,以上我所说的都出于一种理性的解释,其实它还可以 有另外一种更简单的解释,那就是:它纯属一种直感碧绿的草在强大的秋风之中 摇动,那形象就给了你一种直接的感发。陶渊明说“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你说他 是什么意思 ?那不过就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动态给予诗人内心的感发,即文心雕龙 物 色所说的“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诗人和一般人的不同就在于他比一般人感情敏 锐。冯延巳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吹皱一池春水与他冯延巳何干

12、?杜甫说“凉 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凉风起天末又与他杜甫何干?但那一阵风吹过,就忽然引起 了诗人内心的一阵动荡,这种动荡通过诗的感发又传达给了读者,这就是感发生命生 生不息的传播。所以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必须把它看作一个活泼的生命,绝不能把 它搞成僵死的教条,就好像分析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千万不要把它搞成一具尸体解剖 的标本,那样一定会使人们望而生畏。 “秋草萋已绿”似乎有些难解。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秋天草就黄了,为什么还 说“绿”?杜牧之有两句诗说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有人就认为 “未” 用心爱心专心5 是错字,应该是“草木凋”,因为“秋尽”是秋天已经过完了,草木当然就都

13、凋谢了。 不过,这仅属于一般的常识,而杜牧之要写的是什么?是那种凄凉背景下的美丽! 秋天 已经过去了,江南的草却还保持着绿颜色,在这种凄凉美丽的环境之下,才有接下来 的两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秋草萋已绿”也是如此,“萋”, 是草木繁茂的意思,但在古代,这个字有时候也可以和“凄”字通用;“已”字在这 里并不是“已经”的意思,而是和“以”字通用,含有“而且”之意;“萋已绿”, 是凄凉和绿色两种情调的结合。这种结合未免有点儿奇怪,和凄凉情调结合的一般应 该是代表生命衰老的枯黄,为什么现在却是代表生命繁茂的绿色呢?其实,这种因绿色 而产生的悲哀我们早就举过不少例子,比如诗小雅苕之华的

14、“苕之华,其叶 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李商隐咏蝉诗的“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韦庄谒金门的“断肠芳草碧”等。那都是一种对比或者反衬,通过无情草木的碧 绿美丽,更衬托出有情之人的憔悴悲伤。有的时候,那悲哀之中也带有一种对未来的 推想。如杜甫有一首秋雨叹,写了一株决明草在秋雨之中保持着美丽而饱满的绿 叶黄花,但接下来敏感的诗人说:“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 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因为,这株美好的生命在秋风的摧伤中绝不能坚持多久, 很快也就要枯萎凋零了。不过,以上我所说的都出于一种理性的解释,其实它还可以 有另外一种更简单的解释,那就是:它纯属一种直感碧绿的草在强大的秋

15、风之中 摇动,那形象就给了你一种直接的感发。陶渊明说“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你说他 是什么意思 ?那不过就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动态给予诗人内心的感发,即文心雕龙 物 色所说的“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诗人和一般人的不同就在于他比一般人感情敏 锐。冯延巳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吹皱一池春水与他冯延巳何干?杜甫说“凉 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凉风起天末又与他杜甫何干?但那一阵风吹过,就忽然引起 了诗人内心的一阵动荡,这种动荡通过诗的感发又传达给了读者,这就是感发生命生 生不息的传播。所以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必须把它看作一个活泼的生命,绝不能把 它搞成僵死的教条,就好像分析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千万不要把

16、它搞成一具尸体解剖 的标本,那样一定会使人们望而生畏。 、 用心爱心专心6 下边接下来说,“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四季; “更”,是更迭转换的意思。春夏秋冬一个季节接着一个季节更换得如此迅速,一年 的光阴马上就要过完了。“一何速”,同西北有高楼中的“一何悲”一样,都带 有一种加重语气的含意。古人一提到光阴的消逝,很快就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屈原离 骚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底下马上就接着“惟草木之零落兮,恐 美人之迟暮”。所以你看,东城高且长这首诗虽然跳宕,其实很有层次。诗人的 感发从城墙、回风、秋草、大自然的四时变化,一步步地就引到了人生的短暂无常。 但他接下来仍没有直接说到自己的感发。“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两句,可以有 深浅两个层次的理解。从表面看起来这两句很容易懂:由于秋天到了, 早晨的风很凉, 所以使人的内心也产生一种光阴易逝、生命短暂的悲苦;秋天的蟋蟀叫不了多久就要 死了,这也能使人感受到生命所受的局限。这种理解与诗的主题是相合的,而且也能 够给你一种打动。但在中国古诗中有一件事情是很奇妙的,那就是有一些语言的符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