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212700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教学目的】 、领会什么是波澜。 、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 虎挥笔写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 (举座皆惊) ,九天仙女下凡尘 (喝彩) ,儿孙个个都是贼 (惊 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这就叫做事件的波澜。 二、教师提示 、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

2、物。(客观性) “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 心理) 、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 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前提) 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 情节突转法: 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 2 成绩 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 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 全班一阵欢呼, 一位同学追问道: “那 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 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

3、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 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设置悬念法: 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 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例: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 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3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

4、说。 (续写,尽量实现情节的突转。)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 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 “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只要您付出的利息,一年后我们 便把这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 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 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5、?” 4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 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 很好, 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 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 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 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铺陈误会法: 例: 新学期伊始, 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 子旁不知所措, 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 只好勉力

6、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请续写: 新学期伊始, 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 子旁不知所措, 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 只好勉力支撑。 5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 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讨论: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 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 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 于偶然,但

7、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例文: 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 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 倾斜度呢?” 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这时,校长赶紧解释:“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通过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学无术。 抑扬交错法: 6 例: 求职始末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 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

8、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在复试时,他 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 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 心灰意冷。 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 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 踏上了一条不 归路 恰到此时, 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一聘请 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 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

9、鉴于舒平先 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 (出示一组由情节组接的图片。) 例: 威胁(欲抑先扬法) 俄契诃夫 7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 不把马还给我, 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 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 于是偷偷 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 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 走,他就

10、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 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三、例文 钥匙 我转学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这里的同学都很注重成绩:学得好的受人尊敬,相 反,就抬不起头来。我很努力,语文不错,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我很着急。 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帮助我复习。她的 语文不怎么好, 我们俩正可以互相帮助。我跟同学们还不太熟,可对她印象挺深。她白白净 净,很文雅。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 放了学, 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她听了, 微微一笑, 低头想了想。 “行啊, 不过

11、, 这两天我的事挺多” 8 “那,怎么办呢?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我不想让她为难。听说她考试前总要列一 个详尽的复习提纲,我就说: “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一边把我整理的语文复习 要点给了她。 “行啊,”她笑着接过我的要点,“可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你看” “没关系,我跟你取一趟吧。” “我家可远呢!” “不怕,我有月票。” “那好吧。” 我们上车了。 大概是两个人就伴儿的缘故吧,说说笑笑的就到了。估计不过是五六站的 路。 这里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挺立着,真神气。我忍不住问:“你家在 哪栋楼?” 9 她朝前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有好几栋呢,“

12、到底是哪个呀?” “嗯,从这儿数,第四栋。”那是一栋六层大楼,楼身略带粉红色,“真好看。你住几 层?” 她又微微一笑。“你猜猜?” “一层?二层?嗯,四层?怎么还不对呀?” “六层。”她说。 “那,是哪扇窗子?”我望着六层上的那些窗户,“是那扇摆着花的吗?”她笑着摇摇 头,“是那扇开着玻璃窗的吗?”她还是摇头。 “哦, 我知道了, 是那扇挂着黄色窗纱的吧! “她含笑默认了。 我高兴地说:“多漂亮的黄色呀!是你自己选的吧?” “嗯,不过,那种颜色叫鹅黄,是黄色里很淡雅的一种。” 哦,原来一种颜色还分好多样哪。看看那窗纱,又看看她,我不禁拉着她的手,上楼 倒像我是主人了。 10 我们说笑着上了六楼

13、,到了左边的门前,她停下了,打开书包找什么东西。 我问:“怎么啦?” 她又翻了翻书包后面的夹层,终于抬起头来, 苦笑着说:“真对不起, 我忘带钥匙了。 ” 我真有点失望,要走;可一想她得等她家人下班回来才能进去,一定很寂寞,就想陪她 一会儿。她半急半笑着让我走,我不肯。 我忽然想起个笑话来,就讲给她听:四个旅客赶了很多的路,好不容易回到旅社,可是 电梯坏了。只得一层一层地爬。她们住在第四十层。为了减轻疲劳,规定每人讲一个故事。 等轮到最后一个人讲了,他们也上到了第四十层。大家就要这个人讲一个最简短而又最悲伤 的故事。那人把眼一瞪说:“我把咱们房门钥匙落在楼下的汽车里了。” 她听了,捂着嘴咯咯地

14、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流眼泪了。她赶快从兜儿里掏出手绢儿 “当啷”,一个发亮的东西蹦出来,掉在地上。天色暗了,那个东西却更刺眼。她愣着, 刚才那一丝笑纹却僵在嘴角上。 愣了好久,我俯下身去,捏起那枚发亮的东西,放进她有些颤抖的手上。她开了门,刚 跨进去,“咔”,猛地把门碰上了。我呆呆地站着,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这篇文章情节很完整也很曲折。文章刻画的 “她”是“班上数学最棒的”,但心地狭窄, 11 唯恐人家超过自己,因此当 “我”向她借复习提纲时,她先以 “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 “我 家远着呢” 作托辞, 最后竟以 “忘带钥匙” 来假托, 不肯借。 情节屡次转折, 较能吸引读者: 、文章用“情

15、节突转法”来构思情节,钥匙的出现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在结构上形成 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它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写她的“笑”和“流泪”,这是显示作品内容的连续性、完整 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使行文曲折的有效方法。 、在高潮来临前, 作者不惜笔墨、 不厌其烦地描写问楼、认房、 上楼、讲笑话等内容, 为情节的高潮蓄势,不断强化读者的期待心理,使矛盾爆发情节突转时具有飞瀑流泉从天降 的艺术效果,造成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 、运用了误会法。文章中的“我”对她的屡次托辞,不仅不生疑,反而信以为真,使 情节步步发展,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四、升格 、待升格作文: 拐角处的眼神 我在

16、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 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 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 飞快地骑 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 “自己走回家!” 12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 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 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 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 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 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我还是认 出了那眼神, 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我想起了他曾对 我说过: “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交,但是 你从哪里摔 倒了就要从哪里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