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合作交流人教大纲版第三册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212573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合作交流人教大纲版第三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合作交流人教大纲版第三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合作交流人教大纲版第三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合作交流人教大纲版第三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爱心专心1 1. 课文第段里, 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 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 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 怛” ,忧伤,痛苦。 “怛”读d)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究其原因,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 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 参考答案: 课文第段, 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 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 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 “使不上漏” ,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

2、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 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 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 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 食,人至不去” 。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 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 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 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

3、下那“珊珊可爱”之 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2.课文第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 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提示:通过会议变现对于母亲的深厚感情是这一段的主要目的,所以在解答时要从这一角度 入手。 参考答案: 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 妪怀中呱呱啼哭, 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 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

4、而母立于兹” ; 有时, 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 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 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 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妪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 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3.第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 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提示:祖母对作者的殷殷期望体现了封建时代的观念,作者写这方面的内容却是用来表现祖 孙感情的,所以必须从感情的角度来分析。 参考答案: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

5、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 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 又有赞许之意。 “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这一 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 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 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 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希望

6、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 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 分真切。 4.课文第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提示:通过家庭琐事来表现夫妻的感情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写这些琐事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妻 用心爱心专心2 子的怀念之情。 参考答案: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 人独居,或“啸歌” ,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 ,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 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 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

7、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 子问的是大事, 学的是书法, 志趣既然相近, 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 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 “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 ” 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 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 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 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 子中的人, 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

8、 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 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 “稍加修葺” ,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 修了。 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 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 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 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 溢于言外。 5.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提

9、示: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答案:“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 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 已亭亭如盖矣” 。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 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 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6.作者写本文时,原是不分段的。而现在的各种选本里,都给它划分了段落,但划分的方 法却不尽相同。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课文中划在

10、第段里,有的选 本则放在第段末尾。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一种划分的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提示:按照林纾的说法,这篇课文“有轩字为主人翁,则人事变迁,家道坎凛,皆归入 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 ( 春觉斋论文 )它记的是物,写的是情。 参考答案: 如果说项脊轩是谋篇布局的一根明线的话,那么作者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特别 是对自己亲人深挚的感情,像一根伏线贯穿全文。 文章前半篇主要写作者在轩中读书之乐趣; 后半篇转为怀旧,主要写“可悲”之事。因此,“然余居干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 承上启下,以“然”字作转折。 这句话放在第段末尾不妥。因为既已用“然”字作转折,那么这句话的重心在开启下

11、文。换句话说,这句话跟下文的关系比跟上文的关系更为密切。 7.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叠音词的作用要从意义和语言两个方面来考虑。 参考答案: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狐狐”来描摹小 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 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 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 用心爱心专心3 而是“

12、随物以宛转” , “与心而徘徊” 文心雕龙物色 。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 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 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 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 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 “在艺术里, 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美学 第一卷)。课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8. 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表现亲情的文章大多选

13、取生活琐事、平常事务,表达平凡真挚的感情,解答时可以从 这一角度考虑。 参考答案: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 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 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 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 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 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 “琐”事令读者 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 忆,于是由老姬说出, 极为自然。 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 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欲食乎 ”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 的亲切, 多么的温暖, 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 “语未毕, 余泣, 姬亦泣”,读者读之 “亦泣”, 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