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202576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四角度审题立意,材料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的重要题型之一。由此,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都是明确的。而针对同一种材料,人们却能写出观点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视角的片面性。材料作文主要可从四个角度审视:横向、反向、延伸、类比。,四角度审题立意,以下面的材料为例: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

2、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这一材料,就可以根据上 面所讲的四个角度来立意。,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横向立意,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反向立意,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

3、,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我们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延伸立意,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

4、使我们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 、主题深刻的文章来。,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类比立意,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据六文体审题立意,材料是记叙文,1.原文是记叙文,则了解所记叙的人、事及表现的中心。,例如: 报载武汉市市民反映轮渡站服务质量差,服务态度恶劣。

5、武汉市市长吴官正微服察访,正遇服务员辱骂旅客,于是上前劝阻,不料也遭一顿臭骂。事后,他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冷静地找原因,自我检讨。特别是当听说轮渡站领导要对该服务员进行行政记过、留用察看的处分时,还连忙请求不要处分,并愿与这个服务员交个朋友,使这个服务员深受教育。,材料为议论文,2.原文是议论文,则要找出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方法:审题、搜寻中心句、去掉原因、现象、事件等水份,反复研究开头、结尾。,例如: 那位南郭处士之所以以“充数”而“名垂青史”,实在和齐宣王有密切关系。宣王在对待机构编制和有关人事的工作上大有问题:一是他摊子大,爱搞“人海战术”,甚至连一个乐队,也必“三百人”。其实,这完全是随

6、心所欲,是未必的,如果是真正的三百人,不顶用的处士也混不进去,他的存在说明乐队人员少于三百,也是完全可以的。,二是他以言取人,根本不看是否有真本事。那位南郭先生得知齐宣王听竽喜欢人多,便投其所好,说要为他吹竽。但这仅是嘴巴讲,并没有实际为他表演,宣王一听,便高兴起来,马上把不会吹竽的 处士召进乐队。三是他大手大脚,慷国家之慨,竽队里存在着混饭吃的人物,对他无所谓,反正是“廪食”,由官府供给粮食,不需自己掏腰包养活,所以他大方得很。由此可见,没有宣王,就没有“充数”的南郭,滥竽充数是以宣王的存在为前提、为条件的,批评南郭处士滥竽充数,如果不说说宣王的“不是”之处,似乎不大公道,不大实事求是。(滥

7、竽为什么能充数),分析,平时我们一讲到滥竽充数,就会想起南郭处士,进而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不会装会,无真才实学却在那里“混”。而这一段文字无论从题目看,还是从开头、结尾看,或是从文章的分析看,他都不是指责南郭处士,而是批评了齐宣王,揭示了南郭处士之所以能充数的原因,即是由齐宣王的“不是”而造成的。据此,我们可以从中心去立意,得出“滥竽充数的根源(土壤、背后)”、“真正的凶手”、“现代也有齐宣王”、“错误在于谁”等一系列的观点;也可以从分论点立意,得出“不能搞人海战术”、“不能以言取人”、“不能慷国家之慨”等一系列论点。,材料为寓言,原文是寓言,则要求理解其寓意,围绕寓意议论。,例如:汉刘向新

8、序杂事上说:古代有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从窗子里把头探进来,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这则寓言实际上是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一事物,但并非真正的喜爱它,我们可以联系到生活中与此相关的事情。诸如想成就事业,却不肯下功夫,花气力等,又如要表里如一,要言行一致等。,材料为格言警句,原文是格言警句,则要求从三言二语中挖掘其深刻含义。,古今谭概载蜀人杜涓倡酒令中有这么一句话:“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话虽是一个反面观点,却也是一个“格言”,从中我们可以挖掘出这是一种只管自家、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或者我们进行扩散性思维,发

9、挥想象,就会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单位、部门中,还存在着一些连自己“门前雪”也不扫的人。他们在工作中,擅离职守,应做的份内事也干不好,或者干脆不干。象这样,哪能谈到去管“别人瓦上霜”?如果说,每个人把自己门前的雪打扫得干干净净,那么整个院子就干净了;每个人干好自己的份内工作,整个工作也就干好了。从这个角度去反向思维,也就要求每个人就是要“各人自扫门前雪”,这样,文章也就有了新意。,原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比喻,要我们找出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春天雨水勤,田里禾苗长得很好,但是你再看看田埂上的青草,由于雨水多,也长得不错,正跟庄稼争水份与养料呢!但这个不要紧,把它锄掉就完了。可不能因为杂草多了

10、,“肥”了一些,就抱怨雨水多了,勤了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讲的是雨、草、苗三者的关系。没有雨水,则草苗俱亡,有雨则草苗俱长,关键是把草锄掉。由此,我们联想到如今的社会现象,现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这是“及时雨”从而发展了经济,满足了人民的需求,这“苗”也是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杂草”,比如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腐朽东西等,这就要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政策(雨)、成绩(苗)、问题(草)三者之间的联系,这样主题就深 ,意义就大。,原文是摘要,找出摘要几个语段中的共同点。,例如: 人民日报曾发表过重要文章向新科技革命进军。文章中说:“谁在科学上落后,谁就有可能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在军事上被动挨

11、打,在政治上成为强权政治的附庸。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严峻的现实。”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人口、环境、资源等多种因素的严重制约。长期以来,我们靠消耗力量发展经济、效率低下,社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如果我们没有危机感、紧迫感,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是没有出路的。 ”,分析,摘要的材料作文与提供多则材料的议论文一样,在审题立意上要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作为中心,切不可只抓其一,不顾其二、其三,否则就会偏题、甚至走题。我们从上面的摘要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是强调科技的重要性,就会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要依靠科学技术”等观点。,从上面的材料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能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审题立意的话,就会给我们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找出窍门,找到捷径。但材料作文的文体很多,上面的六种仅是常见的而已。 英国生物进化论者达尔文讲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想我们只要找到了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那么审题立意上的“拦路虎”势必会被消灭。,小结,材料作文审题训练,95高考全国卷作文题 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完成文后题目 麻雀说燕子 /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 / 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 / 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 / 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 / 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喜鹊

13、说苍鹰好高骛远 /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剖析提示】 鸟的评说这首寓言诗,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而从不同的角度,又可以开掘出不同的立意。当然首先要读懂寓言诗的隐喻意义。考生从寓言诗中提炼的观点撰文,至少有以下不同的中心:(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2)学会全面看问题,金无赤足,人无完人;(3)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4)不畏人言,走自己的路;(5)抨击“嫉妒心理”。,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

14、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评析:这是伊索寓言式的故事,道理很简单,做任何事情,不要简单

15、模仿,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来做事,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知等。应该说全国卷二很符合考生的理解能力,对题意的理解不会造成障碍。从这些道理中我们可以想到很多种写法。一、模仿与创新。二、自我认知。三、认识自己与他人。四、聪明的代价。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来写,可以这样命题:一、给乌鸦练习本领的机会。二、善待弱者。三、像强者学习,应该鼓励。四、向乌鸦致敬等。总之,既然是话题作文,写作时只要符合题意中透漏出来的信息,都可以成文的。,解析本题考查作文能力。它一改连续了7年的话题作文形式,变成了给材料作文题。作文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考生必须在看懂寓言的基础上才能把作文写好。这种方式既能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的寓言既认可了乌鸦的模仿是对的,又批评了它的盲目模仿,批评了它在自我认知上的错误。有的考生会从不要好高骛远、东施效颦、不自量力着手,有些考生会在这一基础上进而生发出乌鸦有“鹰击长空”的追求,也值得嘉许。本题难度不大,惟一难点在于出乎学生意料。他们平时只练习了给话题作文,很少对这种给材料作文有过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