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1190870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考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考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考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考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考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考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考试题及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考试题及答案一、积累运用(20分)1.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温馨(xn)轮廓(gu)采撷(xi)陶冶(y)B.休憩(q)不屑置辩(xu)困厄()一簇(c)C.点缀(zhu)潸然(shn)甲胄(zhu)反馈(ku)D.虔诚(qin)迤逦(l)湖泊(b)污垢(gu)2.选择下面用词正确的一组()(3分)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的生命。愿一切生命不至于因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A.严峻倔强飘游娇嫩B.严酷顽强飘落娇弱C.严峻倔强飘落娇嫩D.严酷顽强飘游娇弱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2、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B.积累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积累的飞跃。C.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有准备的人总是有能力战胜困难而且有勇气面对困难。D.翻开诗人卷著,我们处处听得雨景,看得雨声,品得雨味。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的时间里的杰作!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A.B.C.D.5.综合性学习

3、。(8分,每小题4分)校团委开展以“我与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校园门口的绿化区经常被踩踏,同学们觉得需要立一块牌子,提醒人们爱护花草。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四个,组成对偶句,作为牌子上的宣传语。行人花草文明爱护踩踏绕道彰显含笑(2)为了以实际行动美化环境,九(1)班参加了植树活动。班级向学校总务处借了36把铁锹,8个水桶。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学校总务处写一张借条。二、阅读理解(40分)(一)阅读石缝间的生命的选文,回答问题。(14分)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

4、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子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为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愿一切生命不至于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

5、凄切切。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6.选文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是什么?(2分)7.为什么说“石缝间的野草”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为繁茂”?(2分)8.选文第二段的两个“愿”字表达了作者什

6、么样的感情?(4分)9.你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谁提出来的吗?你能为本文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6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倾听原野原野疲惫地躺下来,劳作后的汉子似的摊平四肢,对着天空敞开宽厚、结实的胸膛。这个季节,那拥挤着、嬉闹着、任性地在这边掀起排排绿浪,从那边凹出条条金谷的庄稼都纷纷撤退,一群群地蹲在村旁场院里;贪恋热闹,日夜在田亩上欢唱着穿梭织网的飞鸟,不知逃向了何方;就连悠来荡去的小驴驹、牛犊子也踪影杳杳了。空旷、沉寂、不痒不痛,无遮无拦,一眼可望穿八百里只有树们还站在这儿。就在我对面的这些树,叫你简直不敢相认,它们变得这么丑陋了,它们脱去了银光闪闪的铠甲,憔悴、

7、枯瘦、黧黑的枝干疙疙瘩瘩,且密布着一道道小口子,如同农人生了冻疮的皴裂的手,僵直地扎煞着,再没有往日那潇洒、优美而夸张的舞姿,漫天鹅毛大雪飘洒时才会替它们包一层絮棉。有一株树许是负载过太多、太重的果实,树身前倾,压弯的枝条几乎触到地面,显得矮小、衰老、衣衫褴褛,你不由得好生怜悯,它自己却并不在意,好像正沉浸于一团美梦,肯定又梦见头顶抽出簇簇新芽,新芽上缀满露珠的宝石这片林子后面的树则散漫、自由、轻松得多,它们或三五一伙地小憩在地头,或稀稀落落地顺着沟渠溜达成一趟儿,或独个儿在田间伫望、徘徊很像丹青妙手恣意挥毫遗落的墨痕。远树无枝,远人无目,你看不清它们的模样,像被雷电劈断、烧焦了半边身子,谁因

8、为根毛吸不足水分早早枯干了须发,谁的膀子上长了一堆圆鼓鼓的毒瘤,你全然不知晓。甚至它们各是啥树种你也说不上来,你喊不出它们的名字,其实对它们来说这不重要,原野上的树有无姓名是无所谓的。再蔓延开去的树就模糊了间距、姿势,仅剩一抹灰了,浅灰,深灰,很长很长犹如峰峦起伏的山脉,绵绵地横亘在天边。冬天的日头总是躲得那么远,像只断了线的风筝使劲往霄外挣,有时藏在如铅的云层好几天不露面,宇间混浊晦暗,酷似我读过的俄罗斯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背景的色调。“平林漠漠烟如织”,浓浓淡淡的雾霭终日在低空缭绕,它的忧郁感染了树们,一株株面色阴冷。空气仿佛凝滞了,即使近前的树也不见树梢晃动。它们就这样默默地待在那儿。它

9、们没有言语。浑朴的原野睡熟了一般。广阔的原野越发坦荡如砥无际无垠。我走下河岸,来到林子中,与树们紧挨着站在一块儿,摸摸这棵多粗,比比那棵多高,一寸一寸地抚摸树们苍白失血的肌肤,踮踮脚,捻一撮硬硬的皮屑。它们冰凉的躯体泛着温热,我能感觉到它们的脉跳、喘息和微颤,能感觉到它们在思虑什么,为了什么愁闷。此时我好像才真真切切地看到它们活得并不轻松,活得如此艰难,它们在把痛苦、忧伤咀嚼后咽进肚里,在悄无声息地承受着命运压给的一切。我的心异常沉重、疼痛,我为它们悲哀:你们怎么就不怨恨、不愤怒、不呼号、不抗争?!原野太平静了,平静得令人绝望。隐隐地,原野深处传来丝丝声音,细听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不,是渐渐清晰

10、,渐渐扩大,像钢铁铮铮的撞击声,像海潮裂岸的轰鸣,像万钧雷霆的震荡,它迅速滚过整个原野,无数头巨兽般疯狂地摇撼着原野,要把原野翻个个儿,一阵剧颠,树冠上方支离破碎的天穹在噼噼啪啪地往下掉。虽然我还分辨不出这声音是笑是哭是悲是怒,但我已经被一股无敌的力量、蓬勃的生机所裹挟、所推动,我眼前喧嚣起汹汹涌涌、铺天盖地的绿意,我听见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婴儿般呱呱叫着诞生!我不知道这声音来自树们,还是我的幻觉。原野的平静是一种大平静。等待风。10.作者先说原野“平静得令人绝望”,又说原野的平静“是一种大平静”,这是为什么?(2分)1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2分)12.文章以“等待风”单独

11、成段结束全文,很有余味。请根据文章内容,想象风来到之后的原野景象。(不少于60字)(5分)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将大量笔墨用于描写严冬的原野,但表现重点却是耳中的原野,故以“倾听原野”为题是恰当的。B.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树和树的种种特点,树是本文的主体形象,写原野是为写树作衬托。C.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原野上树的形象象征了那些在田间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农民。D.借用鲁迅先生对其笔下人物的评语,本文作者对原野上树的态度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三)(2015安徽)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槐花季羡林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

12、,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x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什么奇迹呀?”“你们这样的花树。”“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我无言以对,看来

13、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什么神奇?”“这木棉花。”“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14、。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注】氤氲(yny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14.文章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3分)_15.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2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A.A处B.B处C.C处D.D处16.第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_17.请从描写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