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可作业答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11879 上传时间:2017-06-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可作业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可作业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可作业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环可作业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环可作业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可作业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可作业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什么叫环境问题?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答: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1、早期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水旱灾频繁、沙漠化问题。2、当代环境问题:从 1984 年英国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开始,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问题由局部问题转向全球性环境问题。3、潜在的环境问题:是指目前尚没有从总体上认识,但在一定的时期后会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诱变、物种入侵及转基因生物的风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潜在环境问题将会成为今后环境问题的重要

2、组成部分。2、环境问题如何分类?答: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多表现为自然灾害;人类目前不可避免,对其抵抗力很弱。 (1)按其成因分有地质灾害 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沙漠化、火山爆发等; 灾害性天气 如台风、飓风、飑风、龙卷风、雷击、冰雹、暴雨、旱灾等;水文灾害 如洪涝灾害等; 生物灾害 如病、虫、草、鼠害等。 (2)按其表现方式可分为骤发性自然灾 害,如地震、火山暴发、龙卷风、飓风、飑风等。骤发性灾害的特点是:猛烈地突然发生、持续的时间很短、灾害影响和危害巨大,灾区地理位置容易确认。长期性自然灾害,其特点是:缓慢发生、持续时间长、潜在危害大。如沙

3、漠化、水土流失等。2、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1)生态环境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 (2)环境污染:俗称“三废 加上噪声污染。产生原因: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 。特点:污染物一经排放后,存在时间较长。3、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有什么区别?答: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区别在于自然环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工环境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

4、生产生活需求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的充满人文特色的环境。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共同特性。答:人们把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也即指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共同特性: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动态系统。2、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特点。答:生态平衡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自然的、暂时的、相对的平衡关系。为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组成越多,物质与能量传递的途径越多,调节能力越强,平衡易保持,反之,调节能力越弱,平衡就不易保持;生态系统的变化与发展,是在不

5、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物质与能量流动中进行的。3、生态退化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答:当外界的干扰强度过大,或干扰时间过长的时候,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种类及数量将发生明显下降,使得生态系统的演替处于退化状态,即称为生态退化。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的改变、生物种类发生变化、信息系统的破坏。4、生态学三定律的内容。答:生态学第一定律: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该定律为哈定所提出,可称之为多效应原理。 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可称为相互联系定律。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生产的任何物质不应该对地球上自然的

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可称之为勿干扰原理。5、生态工业的概念及生态工业园区的划分和各自特点。答: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模式。 改造型生态工业园区:其突出特征是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中最严重的工业废弃物构建出核心工业生态链,以减少污染和增进效益。全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其特点是基于园区所在地丰富的特定污染物质,采用废物资源化技术构建出核心工业生态链,进而扩展成工业生态网。1、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及当今特点。答:发展趋势: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当今特点:随经济的发展

7、而有所不同;年龄结构两级分化;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急剧膨胀。2、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答: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自然资源的特点:其范畴随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扩大。分类:可再生资源(可再生公共物品资源、可再生商品性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3、人口环境容量及其特点。答: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或称为人口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 特点:它随所规定的生活水平的标准而异。4、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有哪些?答:一、人口与发展战略 实行

8、降低出生率的人口政策;适当控制生活改善的过高要求,制订循序渐进的提高计划,扩大国内积累;最大限度地动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内资、外资;充分利用最大的生产要素(庞大的劳动力队伍) 。二、经济发展战略在产业政策方面应选择在开放经济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缓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消极后果。三、人口教育和劳动力培训 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积极进行人口教育和劳动力的培训。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并可起到推迟就业年龄、减少就业压力的作用。4、人口的城市化和非农化合理促进人口的城市化和非农化,保证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社会现代化,从而促进人口发展的现代化,实现人口增长向新的平衡状

9、态的过渡。1、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概念。答:水资源是指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通过陆海间的水分交换,陆地上逐年可得到更新的淡水资源,它也是人类重点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是一种自然系统和人类生产及经济活动影响的综合体,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地质、生物、土壤和人类经济活动组成的一种自然综合体。矿产资源是指富集于地表中或出露于地表,达到工农业要求的有用矿物。2、水循环的分类及其各种特点。答:水的自然循环:特点:由降雨量自然循环的大致尺度;水的性质基本不变水的社会循环特点:工业与生活污水的产生与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水的性质不断变化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答: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

10、少 山地多,平原少土地类型多,土地适宜性差别大 农业用地比重低 土地条件差 4、我国能源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式。答:主要问题: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解决方式:对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 ; 发展新的清洁能源。5、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答: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人均水平低 组分复杂的伴生矿产多 大宗支柱性矿产储量不足矿产资源利用率低,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环境本底、环境容量、环境自净的概念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答:环境本底: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

11、荷量。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使其逐步被清除,环境自然净化的作用。环境容量的大小不能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但是本底值的大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自净能力的发挥,从而影响环境容量的大小。2、环境污染的概念以及其发生模式。答: 污染物 污染源 受体扩散途径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量,超过环境容量或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3、目前中国水污染的形成原因以及其造成的危害有哪些?答:城市废水处理率低;工业污染源控制不力;对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危害人体健康;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

12、量;制约工业发展;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与破坏;造成经济损失 4、大气污染的概念、分类、危害及其综合防治方式。答:大气污染通常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按污染源存在形式:固定源和移动源;按污染物排放方式:点源、线源和面源; 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连续源、间断源和瞬间源;按污染物排放的空间:高架源、地面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植物的危害;对材料的危害;其他影响:能见度、降水等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洁净煤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机动车污染的控制;工业污染控制5、土壤

13、污染的概念及其标志,危害及防治措施。答:土壤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土壤的容纳和同化能力,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的明显标志是土壤生产能力的下降。土壤污染对植物的影响;土壤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残留;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生物防治 ;施加抑制剂 ;控制氧化还原条件;增施有机肥,改良砂性土壤;改变耕作制、换土和深翻 6、固体废物的概念及其特点。答: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资源和废物的相对性废物具有相对性

14、:放错位置的资源;富集终态和污染源头的双重性;严重的危害性7、固体废物治理的 6R 方法是指什么?答:抵制不买难以回收或会造成浪费的产品减少改变产品生产和人们购物方式,减少垃圾和有毒废物的数量重复使用利用可重复使用的物品替代一次性使用的物品修复修复损坏的物品,而不换新的回收将废旧物品送到回收中心,重新制成新产品响应让企业家和领导者了解造成浪费的情况和不负责任的废物管理方式;购买用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1、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的概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植被是全球或某一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的泛称,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

15、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植被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并最终形成土壤荒漠化的重要根源。一个地区的植被一旦被破坏,则该地区必然会出现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等情况。同时,失去植被固附的土地,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就会发生水土流失现象,从而导致土地沙化,自然灾害频繁,进而可能引起土壤荒漠化。土壤荒漠化又加剧水土流失,以致形成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2、气候、温室效应的概念及温室效应的危害性、减缓对策。答:气候是指包括温度、湿度和降水等在内的综合信息。大气中的 CO2 和 H2O 等微量组分对地球长波辐射具有吸收作用,从而使近地面热量得以保持,最终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

16、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危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水资源的影响;对森林的影响;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对生物物种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排放控制对策: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以抑制 CO2 的排放。固定化对策:使已生成的CO2 变为其他物质,以防止其向大气中排放。适应对策:在已发生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采取相适应的对策以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3、臭氧层、柱浓度法及臭氧层空洞的概念。答:自然界中的臭氧有 90%集中在距地面 15km-50km 的大气平流层中,即臭氧层。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柱中臭氧的总层厚来反映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方法,称为柱浓度法。正常大气中臭氧的柱浓度约为 300D.U.,当臭氧的柱浓度小于 200D.U.,即臭氧的浓度较臭氧破坏发生前减少超过 30%时,则认为该地区形成了臭氧层空洞。4、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内涵。答: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