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知识分享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182821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知识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知识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知识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知识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知识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知识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知识分享(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唐娟莉,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重点问题,一,二,三,四,城市化实质与城市化规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理论,中国城市化的轨迹及特征,中国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一、城市化的概念和实质,城市化 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

2、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二、城市化的测度,(一) 城市 的测度,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二)城市化的测度,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二)城市化的测度,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三、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一)城市设置标准,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经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二)建制镇的设置标准,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

3、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以建镇。,(三)关于城乡标准的划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统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我国城市化水平统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2000年试行新的城乡划分标准后,此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按老标准统计的城市化水平应当调整。而目前尚未做出调整,既低估了以前的城市化水平,资料不衔接,不好使用。 第二,全国是按照这一标准每年进行城乡人口统计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只在逢0和5的年份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城乡人口统计,但地市以下一般没有这类统计,这给研究区域城市化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学者在需要区域城市化水平的资料时,往往以非农业人口比重为基础进行估算。,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2、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

5、对居民的拉力,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两个作用力当中, 城市的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拉力的大小主要 取决于工业化的发展规模与水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 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工业化提供巨大的市 场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一,二,三,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发展。,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为什么在第二产业就业的相对量甚至绝对量都下降的情况下,城市

6、化水平依然能够不断提高呢? 答案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重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业化使更多的人进入中高档消费阶层,他们的生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对社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生活服务成为最富活力的产业。 因此,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历史的必然。,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城市化将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1、城市化将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进程 第一,企业和人口的集聚,形成对第三产业发

7、展的规模化需求,当这种需求量达到和超过第三产业发展的门槛要求时,就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力,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第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随着企业的集聚而集聚在城镇。在中国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非农产业的效率高于农业,因而城镇居民收入要远高于农村居民收入。 第三,完善城市耐用消费品使用条件,是城市化拉动工业化的另一个重要路径。,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2、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城镇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并进一步扩张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也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根据中国的国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大部分

8、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政府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调控并给予资金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投资于基础设施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一、城市化规律,(一)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 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城市化水平。,(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二、城市化的五阶段论,第一阶段 K0.5,为前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 0.5K1

9、,为城市化初期阶段。,第三阶段 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第四阶段 城镇人口比重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第五阶段 城镇人口比重65%,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第一阶段:K0.5,为前城市化阶段。K0.5意味着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小于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城市化水平很低,增长缓慢。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0.5K1,为城市化初期阶段。K0.5意味着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意味着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是轻工业大发展的时期,由此引致的劳动力第一次转移浪潮正是推动城镇人

10、口增长系数跨过0.5这一历史性转折点的基本动力。,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第三阶段: 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K1意味着总人口的增长全部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乡村人口的绝对规模开始由上升转为下降态势。 乡村人口绝对规模由增长转为下降,是城市化过程中第二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意味着工业化过程中非农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大大提高,以至于随之而来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的规模大于乡村人口自然增长的规模。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重工业化过程正在不断深化,第三产业获得大规模发展,由此引致的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二次浪潮正是将城镇人口增长系数提升超过1的基本动力。,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第四阶段: 城镇

11、人口比重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城市人口比重50%,表明城镇人口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经初步实现城市化。一半以上的居民得以生活在城市,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第三个重要的转折点。 与工业化相联系,这一时期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新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持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产业。 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低速持续的推进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也开始由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过渡,城市化速度会低于城市化的前期和中期阶段,但高于成熟的城市社会。,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这时的工业化已经走到尽头,进入

12、后工业化社会或现代社会,现代城市文明广为普及,城乡居民只是居住空间及就业岗位差别,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基本趋于一致,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的终极目标已经成为现实。,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三、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划分及其变动态势,第一阶段,1979年以前, 中国处于城市化前期阶段。,第二阶段,19791994年, 中国由前城市化阶段向城市化初期过渡的阶段。,第三阶段,1995年以来, 中国进入城市化的初期阶段。,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

13、题,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线,中国的城市化历程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1978年以前城市化的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1978年以后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健康发展时期,过渡城市化时期,城市化停滞阶段,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中国城乡结构转换的经济分析,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三、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一,二,三,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四,城市化

14、水平最低的地区。,第一层次: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主要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广东、辽宁、浙江、黑龙江、江苏、吉林、内蒙古等10省区市。 第二层次: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45%50%之间,主要包括福建、重庆、海南、山东等4省市。 第三层次: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32%45%之间。主要包括湖北、山西、宁夏、陕西、湖南、河北、青海、江西、新疆、安徽、广西、四川、河南等13省区。 第四层次: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区。这些省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32%,大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年以上。主要包括云南、甘肃、西藏、贵州等4省区。,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关键词 城市化 动力机制 城乡结构 思考题 1. 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2. 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3.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4. 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征。 5. 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关键词及思考题,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