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人教版选修3)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158171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9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人教版选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人教版选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人教版选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人教版选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人教版选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人教版选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人教版选修3)(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1)背景: 里根担任总统。 美苏关系变化。 (2)政策: 美国提出所谓新“_”政策,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 心,重振国威”和“_”。 美国政府大量增加军事开支,加强_。,以实力求和平,遏制,军事力量,(3)军事措施: “灵活反应战略”和“_”。 目的是重新夺取_,使美国可以打赢各种形式与规模 的战争。 (4)意识形态措施: 宣传大战,“十字军讨伐”。 “_”“自由欧洲电台”,加强宣传攻势。,星球大战计划,军事优势,美国之音,2.苏联的“新思维”: (1)背景:全球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

2、 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2)内容:强调“_”,核战争“不会有胜利 者”。 3.美苏缓和: (1)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签订“_ _”。这是第一个销毁部分核军备的协议。 (2)1985-1988年,双方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上取得进 展,签订了43个_。,人类生存高于一切,中导条,约,双边协议,【合作探究】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苏关系为什么再度缓和?分析其实质。 提示:(1)原因:苏联由于向全球扩张而陷于内外交困中,开始转攻为守,继续强调缓和与合作,力图维持既得成果。 长期的争霸和核军备竞赛,严重影响苏联的经济发展。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对外政策上提出“新思维”

3、。 同时,美国也放松了与苏联的对抗,美苏关系迅速升温。 (2)实质:缓和也是争夺世界霸权的一种方式,缓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二、冷战的结束 1.背景: (1)布什政府关注苏联国内的改革,并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 程。 (2)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引发了全面社会危机。 2.表现: (1)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_地 位。 (2)德国统一:1990年,_并入联邦德国。 (3)苏联解体:1991年,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 立,苏联解体。,执政党,民主德国,【合作探究】 2.德国的重新统一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1)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它是冷战结束的重

4、要标志之一,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缓和。 (2)德国的统一是以民主德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并入联邦德国为代价的,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提升自身国际地位。,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1)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与_造成巨大威胁。 (2)美苏对_、_的争夺与控制,造成这些地区局势的 动荡与紧张。 (3)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_ _造成严重影响。 (4)美苏关系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5)冷战虽然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_的发展, 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世界和平,亚洲,非洲,人,类生存环境,国际关系,【合作探

5、究】 3.结合美苏关系变化的史实思考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提示:(1)美苏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苏维埃俄国成立之初,美国积极参与对苏俄的干涉,妄图将其消灭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威胁下,双方联合在一起,结成反法西斯同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双方合作的基础随之消失,意识形态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双方关系,国家利益使二者由战时的盟友变成了战后的敌人。 (2)由此可知,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请结合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以及美苏从对抗到缓和的过程,分析冷战局面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提

6、示:(1)美苏的激烈对抗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威胁,更造成局部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安,甚至是战争灾难。美苏对抗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对本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2)美苏两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是左右世界局势的重要力量,两国关系的缓和也成为稳定世界局势的因素。两国之间谈判、协议、裁减军备的方法和措施都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可以借鉴的缓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 (3)两极格局解体后遗留了很多问题和潜在危机,冷战思维依然影响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故而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获得真正良好的、稳定的国际环境;而原来被美苏矛盾掩盖的各种矛盾也成为威胁和平的潜在因素;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表

7、现出的指手画脚和恃强凌弱,对国际局势造成负面影响,成为引发战争的潜在威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 1.变化: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逐渐从反法西斯盟友变成了冷战中的对手。 (2)20世纪60年代,两国又开始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3)20世纪90年代在长期军备竞赛压力下,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2.影响: (1)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了巨大威胁。 (2)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 (3)在美苏关系中,双方都不敢用战争方式解决在争夺霸权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缓和成为它们相互制约与达成协议的可行方法。

8、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4)目前,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仍继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原来被美苏对峙掩盖的各种矛盾,也因为两极格局的解体而暴露出来,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超级大国肆意欺凌弱小国家,致使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名师指津】美苏关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突出特点,要在特定的阶段分析两国的关系。总体来说国家的实力决定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二、两极格局演变的特点 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

9、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冷战是美苏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互相遏制。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有的历史现象,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名师指津】每次世界大战过后都会出现一个新的世界格局,这说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产生国际格局的决定性因素。,苏联从强盛到解体 (2011浙江高考)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事年表,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

10、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解题分析】本题以苏联为中心线索,着重考查了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苏冷战对世界的影响以及苏联解

11、体的原因。通过对苏联从强盛到解体这段史实的解读,思考社会主义制度改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给当下的中国改革提供借鉴。第(1)题主要考查从大事年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将大事年表中涉及的主要事件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扩大、转折、反攻到胜利这几个阶段对苏联的作用进行全面解读。第(2)题,要求将材料中学术界的观点和所学表述进行有机整合,对“美苏冷战”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第(3)题要求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角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理论问题的分析能力。,答案:(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2、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