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八 关注不同视角下的热点微观话题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150836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八 关注不同视角下的热点微观话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八 关注不同视角下的热点微观话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八 关注不同视角下的热点微观话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八 关注不同视角下的热点微观话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八 关注不同视角下的热点微观话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八 关注不同视角下的热点微观话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八 关注不同视角下的热点微观话题(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八关注不同视角下的热点微观话题,审视历史需要不同的视角,从社会史观看,其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但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如人口迁移、社会群体、择业与工资收入、消费观念、家庭(生育)观念、幸福观念、梦想追求等小主题,这其中也包含着具有生态史观所关注的重要热点问题。因此,有关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方面的微观话题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命题多运用新颖的材料,创设新情境,从不同角度,迁移所学知识,综合考查其观念或现象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主题解读,命题视角,视角一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历史上的人口迁移问题,【考题例证】 (2014课标全国,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3、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

4、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命题立意本题运用材料考查晚清东北地区移民政策及其影响,主要综合考查阅读理解史料、归纳概括、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等能力。,解题突破解答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时关键是通过认真阅读材料,分清层次,然后再进行概括。解答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时,关键是要在回答第(1)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第(1)问,基本属于归纳概括类题型,答案主要来自于材料,所以要尽量穷尽材料中的信息,逐一归纳概括。第(2)问,属于分析说明类题型。需依据材料中的移民活动及清政

5、府的移民政策,再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尽量全面。,参考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民到合法定居生产。(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1)促进南方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战乱较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唐末人口继续南迁,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利于南北经

6、济的平衡发展。 (2)推动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大量人口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加速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对人才教育的影响。人口的大量南移,带动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

7、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的大量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视角二从民族、国家或个人角度,考查不同时期人们的梦想追求 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考题例证】 (2015重庆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

8、,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材料二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材料三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

9、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 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优秀的战士可以分为两种:不莽撞的与莽撞固执的。我是后者。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然后坚持下去。武器在更新,但使用武器的人并没有改变。你要客观地读历史,多读些人物传记,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要赢得战斗,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我所取得的成就在于,我一直相信我对军事的判断是正确的。 摘编自美安德鲁卡洛尔美军战争家书,(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

10、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了让儿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巴顿提出了哪些建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军事行动”的名称及历史意义。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命题立意本题以家书为切入点,考查古代、近代及现代人们的家书所反映是重要历史现象及对家书的认识,主要考查阅读获取材料信息,迁移所学知识论证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突破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汝可勤学习。每上书,宜自书”概括;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高祖自

11、己对读书反思的信息回答;第三小问,据材料一“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迁移秦始皇的思想文化政策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从部队的生产与生活情况、思念妻儿之情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从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角度回答;第三小问,迁移抗日战争的意义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信息,从个人的理想与信念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三“1944年6月6日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判断回答。第(4)问,开放性试题,依据写家书的背景回答,注意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参考答案(1)要求: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 原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 表现:焚书坑儒。 (2)内容:部队的生产与生活;对妻子女

12、儿的思念及夫妻间的相互鼓励。 地位: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3)建议:坚持自己的选择;客观地从历史中学习;要有充分的自信。 行动:诺曼底登陆(或“霸王战役”)。 意义: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4)【评分参考】略,【深化拓展】 近代中国不同阶层的梦想追求,(1)科学救国梦想: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来

13、拯救中国,即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精神来改造中国,以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他们强调科学为救国的根本武器,科学是最高层面的,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科学救国思潮难以实现。,(2)实业救国梦想:向学习西方、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业挽救国家于危亡的思潮。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产阶级一反前代的陈腐观念,以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成了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之举。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4、,(3)教育救国梦想:教育救国思潮最早出现在洋务运动后期,其代表人物是张之洞,他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得以长治久安,能否得以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日多,则国势日强。维新变法时期,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维新派大声疾呼:要救国,必须改革教育!因为他们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的处境,当先变法。但要变法就要找到本原,而本原就在教育。后来张謇进一步探讨了教育与实业的彼此关系以及在救国诸因素中何者为重的问题。当然,在民族危亡之际,教育是救不了国的。,视角三从社会群体的变迁角度考查群体变迁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及社会情怀,【考题例证】 (2015浙江深化课程改革协作校模拟)我国的知识分子有浓厚的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

15、答问题。 材料一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一三 材料三所谓夷情,就是关于外国的情况。鸦片战争前夕,有部分经世思想家留心边事,关注夷情。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

16、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的精神。结合所学指出朱熹的哪些主张会推动这种精神的传承。 (2)写出材料二所引著作的作者及其另外一部作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释作者对“亡国”与“亡天下”的理解。梁启超又是如何概括材料二中的思想? (3)以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和魏源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命题立意本题运用材料,从社会群体角度,综合考查社会群体的变迁与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及新思想萌发的内在联系,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突破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种自觉的精神”和“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判断;第二小问联系所学可知主要涉及朱熹思想中的修养论和社会政治理论理解其传承。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出处日知录和材料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并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的代表作;第三小问,据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分析论证;第四小问,据材料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并联系所学知识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