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专业知识}呼吸道病毒学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1148416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X 页数:52 大小:78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专业知识}呼吸道病毒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医疗专业知识}呼吸道病毒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医疗专业知识}呼吸道病毒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医疗专业知识}呼吸道病毒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医疗专业知识}呼吸道病毒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专业知识}呼吸道病毒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专业知识}呼吸道病毒学(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吸道病毒,基础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主要呼吸道病毒及其所致疾病,副粘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是流感的病原体。 甲(A): 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乙(B): 对人类致病性较低; 丙(C): 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第一节 正粘病毒,形态与结构 形态,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结构: 核衣壳 核酸:分节段的 ssRNA。 核蛋白(nucleoprotein,NP):螺旋对称,无感染性, 抗原结构稳定,有型特异性。 RNA多聚酶:三种蛋白质PA、PB1、PB2组成。 包膜 基质蛋白(ma

2、trix protein, MP):稳定,有型特异性。 脂蛋白(Lipoprotein,LP):来源于宿主细胞膜 刺突 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抗原结构易改变。是甲 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功能 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抗原性也很 不稳定,易发生变异,与HA一起是甲型流感病毒分亚 型的主要依据。 ,生物学性状,HA的主要功能: 能凝集多种动物或人的红细胞。这是因为HA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结合,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简称血凝)。血凝现象可以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称为血凝抑制 (HI) 现象; 病毒颗粒可借助于HA吸附到宿主细胞上,是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3、的先决条件; 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NA的主要功能有: 可水解受染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使成熟病毒体自细胞膜出芽释放; 可以破坏细胞膜上病毒特异的受体,液化细胞表面的粘液,使病毒从细胞上解离,有利于病毒的扩散。,生物学性状,分型与变异 分型,生物学性状,根据NP和MP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又分为若干亚型。,分型与变异 变异 最主要的是抗原性变异:HA和NA,生物学性状,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变异幅度小

4、或连续变异,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即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种发生变异,与前次流行株抗原相异,形成新亚型。,分型与变异 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亚型变异的机制可能与基因组分8个节段以及病毒对猪、禽等动物宿主的感染有关。,生物学性状,培养特性 流感病毒能在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中增殖,用红细胞凝集试验即可检出。 流感病毒虽可在组织培养细胞(人羊膜、猴肾、鸡胚等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CPE,可用红细胞吸附试验判定有无病毒增殖。,生物学性状,抵抗力 较弱 不耐热,5630min即可使病毒灭活。在室温情况下传染性很快丧失,但在0-4能存活数周。 病毒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

5、醚、甲醛等化学药物也很敏感。,生物学性状,流感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被感 染的动物也可能是一种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 道进入体内。,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致病性和免疫性,病毒,机体,感染呼吸道上皮少数细胞,空泡、变性并迅速产生产生子代病毒,易扩散使许多细胞受损,产生症状。,疾病的特点:,1.流感病毒一般只引起表面感染,不引起病毒血症。 2.症状出现1-2 天内呼吸道排出病毒量较多,以后减少; 3.无并发症患者发病后第3-4d就开始恢复;如有并发症,则恢复期延长; 4.传染性强并可迅速

6、蔓延,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死亡通常由细菌性并发感染所致,如流感嗜血杆菌等。 5.Seyes综合症:儿童常见的并发症,急性脑病,肝脂肪变性,死亡率10-40%。认为与服用水杨酸类药物有关,故儿童流感时不宜用阿司匹林类药物降体温。,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免疫性 三个型别的流感病毒在抗原上没有联系,因此不能诱导交叉保护。 体液免疫: Ab:抗HA:中和抗体,抵抗感染; 抗NA:减轻病情,阻止病毒传播。 SIgA:防止感染的最重要因素。 细胞免疫:,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病毒的分离鉴定,标本(咽洗液或咽拭子 ),(+),抗生素处理,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33-35孵育,34d,收获,血凝试验,

7、再盲传3代,血凝抑制(HI)试验,鉴定型别,(-),报告,血清学诊断,采取患者急性期(发病3d内)和恢复期(病程2-4周)双份血清,常用HI试验或补体结合(CF)试验检测抗体。如果恢复期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即可做出诊断。,HI试验:简便,特异性高,应用广。 CF试验:程序繁琐,应用少。,微生物学检查,快速诊断,主要是采用直接检出病毒抗原的方法。例如,取患者鼻甲粘膜印片或呼吸道脱落上皮细胞涂片,再用荧光素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查抗原;也可用ELISA检查患者咽漱液中的抗原。 用单克隆抗体经免疫酶法仅用24h-72h即可快速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病毒颗粒

8、或病毒相关抗原。最近,可用PCR技术、核酸杂交等方法检出病毒或进行分型。,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预防,非特异性,特异性:疫苗,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HA和NA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 中草药:,防治原则,第2节 副 粘 病 毒,副粘病毒(paramyxo viruses)与正粘病毒的形态及血凝作用相似,但抗原性、免疫性及致病性则不相同。 副粘病毒包括: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新发现的亨得拉病毒(Hendra virus)和尼帕病毒(Nipah virus)。,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9、是麻疹的病原体,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有关。,一、麻 疹 病 毒,核衣壳 核酸:ssRNA。 衣壳 包膜 刺突 血凝素( HA): 溶血素(haemolyxin, HL) :,形态与结构,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病毒可在许多原代或传代细胞(如人胚肾、人羊膜、Vero、HeLa等细胞)中增殖,产生融合、多核巨细胞等CPE。在胞浆及胞核内均可见有嗜酸性包涵体。,培养特性,生物学性状,抗原性及抵抗力,生物学性状,麻疹病毒抗原性较稳定,虽然世界上有8个不同的基因组共15个基因型的麻疹野毒株在流行,但只有一个血清型。麻疹病毒抗原也有小的变异。,病毒抵抗力较弱,加

10、热5630min和一般消毒剂都能使其灭活。对日光及紫外线敏感。,致病性,麻疹(measles):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若无并发症,预后良好。,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SSPE):SSPE是一种持续性病毒感染,表现大脑机能渐进性衰退,1-2年内死亡。,致病性与免疫性,麻疹,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出疹前6d至出疹后3d)。,传播途径:呼吸道(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用具、玩具或密切接触传播) 。,致病性与免疫性,麻疹 病程:,病毒,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LB结增殖,血(1st病毒血症)

11、,全身LB组织大量增殖,血(2ed病毒血症),发热、呼吸道症状,Koplik斑,特征性皮疹,飞沫,密切接触,2d,3d,24h,体温,1W,症状消退,皮疹变暗,色素沉着,0.1%,脑脊髓炎,永久性后遗症。,致病性与免疫性,1w,麻疹病后人体可获得终生免疫力。 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 体液免疫:抗HA抗体和HL抗体均有中和病毒作用, 而且HL抗体还能阻止病毒在细胞间扩散。 6个月内的婴儿因从母体获得IgG抗体,故不易感染,但随着年龄增长,抗体逐渐消失,易感染性也随之增加。故麻疹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免疫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典型麻疹病例无需实验室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即可诊断。 对轻症和不典型

12、病例则需做微生物学检查以求确诊。由于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复杂而且费时,至少需2-3周,因此多用血清学诊断。,微生物学检查,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隔离患者,进行人工自动免疫,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目前国内外普遍实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使麻疹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这种疫苗皮下注射,阳转率高,副作用小,免疫力可持续3-5年。 对未注射过疫苗又与麻疹患儿接触的易感儿童,可在接触后的5d内肌注健康成人全血、麻疹恢复期人血清或丙种球蛋白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防治原则,二、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病毒呈球形,较大,直径为125-250nm。,核衣壳 核酸:ssRNA。不分节段,胞浆内复制

13、衣壳:核蛋白呈螺旋对称 包膜 刺突 HN蛋白:具有HA和NA作用 F蛋白:具有使细胞融合及溶解红细胞的作用,根据抗原构造不同,副流感病毒分为5型。,病毒通过人与人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进入人体于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增殖,病毒血症罕见。它可引起所有年龄组的人感染,尤其是可引起婴幼儿及儿童严重呼吸道疾病。,副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特点,所有婴儿可自母体被动获得副流感病毒抗体,然而该抗体没有保护作用。自然感染产生的SIgA对再感染有保护作用,但几个月内即消失,因此再感染是普遍的。,实验室诊断可用细胞培养分离鉴定病毒,或用免疫荧光检查鼻咽脱落细胞中的病毒抗原。 减毒活疫苗还在研制中。,三、呼吸道合胞病

14、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简称合胞病毒,分类学上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病毒形态为球形,基因组为线性、不分节段的-ssRNA,病毒体有包膜,膜上有刺突,由糖蛋白组成,无HA、NA和HL。 在鸡胚中不生长,但可在多种细胞培养中缓慢增殖,约2-3周出现细胞病变。病变特点是多数细胞融合成为合胞体,内含多个胞核,胞浆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一般认为RSV只有一个血清型。 病毒抵抗力较弱,对热、酸及胆汁敏感。对冻融也很敏感,因此标本宜直接接种至培养细胞,不要经过冻存。,RSV传染性较强,也是医院内交叉感染主要病原之一。RSV经过呼吸道传播,病毒开始于鼻咽上皮细

15、胞中增殖,进而扩散至下呼吸道,不形成病毒血症。 它是6个月以下婴儿患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对较大儿童和成人可引起鼻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一般认为除病毒直接引起破坏作用外,可能与婴幼儿呼吸道组织学特性、免疫功能发育未完善及免疫病理有关。最近研究认为,严重RSV疾病免疫病理损伤似乎与血清IgG抗体无关,而是机体产生特异性IgE与RSV相互作用导致I型超敏反应所致。,至今未有安全有效的预防疫苗,灭活疫苗接种反而使感染更加严重。,免疫力不强,自然感染不能防止再感染。,四、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病毒呈球形。 核酸为-ssRNA。 衣壳为螺旋对称。 包膜上有HA和NA等突起。 病毒可在鸡胚羊膜腔内增殖,在猴肾等细胞培养中增殖能使细胞融合,出现多核巨细胞。 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胀、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儿童常见病。,人是唯一储存宿主,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毒最初是于鼻或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增殖,随后发生病毒血症,扩散至唾液腺及其他器官,有些患者的其他腺体如胰腺、睾丸或卵巢也可发炎,严重者可并发脑炎。 病后免疫持久,被动免疫可由母体传给子代,因此6个月以内婴儿患腮腺炎者罕见。,对典型病例很容易做出诊断 。,预防腮腺炎应隔离患者,减少传播机会。国外用减毒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