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解读黄国兴教材课程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1147128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8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解读黄国兴教材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解读黄国兴教材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解读黄国兴教材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解读黄国兴教材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解读黄国兴教材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解读黄国兴教材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解读黄国兴教材课程(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修订 计算机应用基础 大纲解读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修订组 黄国兴,提纲,一、大纲修订背景 新形势下的任务 大纲修订的必要性 二、新大纲介绍 工作过程 新大纲特点 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提纲,一、大纲修订背景 新形势下的任务 大纲修订的必要性,一、大纲修订背景,新形势下的任务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职成(2009)2号明确了公共基础课的作用 (1)服务公民的基本文化素养 (2)服务专业学习 (3)为终身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一、大纲修订背景,新形势下的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作用 (1)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信息化社会高素质劳动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之

2、一,本门课程承担着培养未来合格劳动者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的重任 (2)为专业学习提供基本手段 (3)介绍终身学习的技术和平台,大纲修订的必要性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互联网的基本普及 各种形式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嵌入式系统等)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新“文盲”,一、大纲修订背景,大纲修订的必要性 2001年颁布的大纲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001年大纲的历史性的贡献(使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但教学内容已经显得陈旧 2009年以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 适应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修订大纲,一

3、、大纲修订背景,提纲,二、新大纲介绍 工作过程 新大纲特点,工作过程 第一阶段 (1)在职成司的统一部署下启动成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 (2)全国性调查研究(企业和学校) (3)修订工作组数次研讨形成初稿,二、新大纲介绍,工作过程 第二阶段 (1)初稿听取各地意见建议 (2)初稿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由教育部发往各省市征求意见 (3)根据十几个省市的反馈意见形成大纲送审稿,二、新大纲介绍,新大纲特点 大纲修订的整体指导思想 (1)以就业为导向,紧贴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要求 大纲中力求体现不同职业需求的共性,适当考虑满足不同职业需求方面的个性,使内容体现能用、实

4、用、好用的职业教育特点,二、新大纲介绍,新大纲特点 大纲修订的整体指导思想 (2)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课程内容的选择既关注当前就业形势需求,更重视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考虑为中职学生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更考虑启发中职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二、新大纲介绍,新大纲特点 大纲修订的整体指导思想 (3)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模式和教学过程体现灵活性,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涌现,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二、新大纲介绍,二、新大纲介绍,新大纲特点 主要特点 1.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

5、力、办公应用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具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规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二、新大纲介绍,新大纲特点 主要特点 2.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融合,体现学以致用 选定9个职业模块,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职业,加强、完善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学生在今后职业活动中使用计算机创造条件 力求做到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二、新大纲介绍,新大纲特点 主要特点 3.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知识技能要求包含: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因特网、文字、数据、多媒

6、体信息的处理、分析、发布、展示等 内容安排基本按照职业人使用计算机的过程,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框架,以此构建大纲教学内容,二、新大纲介绍,新大纲特点 主要特点 4. 贴近实际,有时代特征 因特网应用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合理、合法地获取信息 增加了对网上学习、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求职等要求,既贴近生活又有终身学习意识培养 增加多媒体技术应用内容,使课程更贴近生活,时代感更强,二、新大纲介绍,新大纲特点 主要特点 5.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为教学实施提供了灵活的空间 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划分 拓展内容可使教学中灵活地把握深度和难度,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教学安排,满足学分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发

7、展的需要,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关于本门课程的定位 新大纲中的学生起点 新大纲中内容的取舍 职业模块的定位 教师的作用 关于社会化考试 教育技术应用 关于教学评价,关于本门课程的定位 (三个服务的具体化) 体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为信息化社会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打基础 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介绍和熟悉终身学习平台,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关于本门课程的定位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和信息技术基础的区别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集中 常用的技能和必要的知识 ,深入学习有专业课 信息技术基础内容宽泛 信息数字化应用、传感技术应用、控制技术应用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强调

8、操作技能训练 信息技术基础比较注重知识传授,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2. 新大纲中的学生起点 调查结果(很好+好的=15%,差+较差=45%),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2. 新大纲中的学生起点 新大纲教学内容涵盖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问题是: 内容名称一样内容要求一样吗? 学过了和学懂了一样吗? 知道了和会操作了一样吗? 会操作了和会用一样吗? 结论:有些内容涵盖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但教学要求和技能要求都不一样,职业教育强调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3. 新大纲中内容的取舍(学时96-108)学时,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3. 新大纲中内容的取舍(总学时96

9、-108),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4.职业模块的定位-提升能力 “职业模块是为适应相关职业岗位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为3236学时,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旨在提升学生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若干内容。” 职业模块和基础模块是融为一体的,在教学中可灵活安排,不宜简单地把基础模块理解成是理论教学,职业模块是实训 对职业模块中的各个子模块不规定具体课时分配,以增加各地实行时的灵活性,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5. 教师的作用 观念的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 教过了与教好了 教学方法的转变 从灌输 到 “X”中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也承担着重要的

10、育人责任(“发烧友”与“瘾君子”) 中职学生要不要创新?(“知识就是力量?”),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6.关于社会化考试 一张文凭多个证书是可以提倡的 各地考试的证书种类、形式差异很大,很难统一要求 建议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各地情况去安排,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7.教育技术应用 实战环节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实物模拟是解决实物不足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课件能自如地分解各种复杂的动作步骤 利用资源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倡有效的电子课件,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8.教学评价问题(提倡发展性评价),考核内容 知识、技能、能力 考核方式 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教

11、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对每一个环节感兴趣,逐步产生成就感,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8.教学评价问题(考核与评价的例) 例如:,期末考试40分 4A作业10分 小组实践项目30分 电子学习档案10分 课堂表现10分 从“考一次”的终结性 考评到”一直在考察”的过程性考评,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三、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大纲的修订自始至终在职成司有关领导的指导下进行的 大纲修订过程中得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大纲修订过程中得到各地工作在职业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的关心和支持,他们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对上述领导和同仁们的帮助指导表

12、示衷心感谢!,结束语,谢谢大家!,结束语,Q&A 欢迎提问!,结束语,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修订的必要性R,公共基础课程 (占1/3),专业技能课程 (占2/3),德育课(41),文化课(42),体育与健康课,艺术及其他选修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选修),基础平台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选修)、化学(选修),课程设置,Return,比利时罗汶大学,比利时罗汶大学,校园雕塑,校园雕塑,知识灌输图例,“X中学”Return,2做中学,1例中学,4探中学,3评中学,学习 活动,信息化环境,社会大环境,Return,新旧大纲学时一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