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 专题五 唯物史观)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145912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 专题五 唯物史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 专题五 唯物史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 专题五 唯物史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 专题五 唯物史观)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 专题五 唯物史观)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 专题五 唯物史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 专题五 唯物史观)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主讲人:徐旭开,(本课件完全按照考试大纲考查的 知识范围的逻辑顺序进行编写),专题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之 唯物史观 (第四章 ),2014年考研政治大纲 专题五 唯物史观部分 考查知识范围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2014考纲与2013考纲相比,第二节中“阶级斗争的作用”表述变为“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在第三节中新增加一个知识点:“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近四年出题规律),2020/8/4,5,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四大动力系统,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研究对象:人类社会),1、根本动力,2、直接动力,3、重要动力

2、,4、主体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科学革命,人民群众,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3、重要动力,科技革命,生产关系的变革,(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4、主体动力,人民群众,社会中人的问题,党的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 (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本章逻辑结构图,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动力,人民群众的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基本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技革命,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主

3、体动力,基本矛盾,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领域的体现),历史观: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 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 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一)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把精神力量视作社会历史变迁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 唯意志论(超人和英雄)和宿命论,(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和作用,1、 社会存在:

4、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最基本),2020/8/4,14, 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孟德斯鸠),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反对“人口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重视地理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方法论意义: 既要重视人口因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又要反对“人口因素决定论”。,2020/8/4,15,马克思:“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最基本的

5、决定性要素),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2020/8/4,16,2、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020/8/4,16,在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基本要素。,2020/8/4,17,意识形态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 (观念结构) 宗教、哲学等 (思想结构) (文化结构) (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非意识形态的形式自然科学、语言学、 形式逻辑等,社会意识形式,社 会 意 识,社会心理(风俗、习惯),2020/8/4,18,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

6、定社会意识的 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形式),2020/8/4,19,(突出表现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质、量两个方面)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020/8/4,20,正确而充分的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十八大报告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2011年第2题) 社

7、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 A、社会形态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 答案:,2020/8/4,22,第二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四要素),一、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2020/8/4,23,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结构 ()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 (概念) 生产力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们适应、改造和利用自然, 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渗透性

8、要素,2020/8/4,24,()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概念)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关系。 它所表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020/8/4,25,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消费,动态,生产,分配,交换,静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及内部关系,2020/8/4,27,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 适 合- 促进 不适合- 阻碍,方法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2020/8/4,28,重大意义: 理论上: 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观

9、察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出发点。 实践上: 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定路线、方针、政策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与中国化理论第8章联系),2020/8/4,29,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方面:产生、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 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合、不适合) 反作用的方向:(3种情况:自己的、旧的残余、新的萌芽) 反作用的方式;政治秩序控制、思想支配(强制、非强制) 反作用的效果(性质):决定于所维护的 经济基础的性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020/8/4,30,方法论: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

10、论依据 (联系第9章),2020/8/4,31,、社会基本矛盾两对之间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影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及表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化理论的8、9章联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最终动力),原理 两个划分、两个归结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一切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最终根源 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意义 生产力标准

11、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坚持生产力标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2011年18题)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 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 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

12、为机械的单向作用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答案】ABC,()社会形态的内涵: 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 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形态 政治形态 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2.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

13、家和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1.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2.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3.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4.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革命总会招致反动派的反抗,改革总会招致顽固派的反对,新社会形态的不健全也会导致暂时的复辟,2020/8/4,38,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 (最高形式

14、),社会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1、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从起源上说,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 到一定阶段,即生产 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从本质上说,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所谓阶级,就是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的含义、根源和作用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生产关系角度),表现在:, 各个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 (革命) 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改革),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

15、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革命的形式:暴力革命、和平革命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社会革命的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革命的作用 革命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决定性环节;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 革命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精神和历史主动性。,改革是一定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量变、非对抗性的矛盾(是一场革命)(与中国化理论的7章联系),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个环节。,()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比较,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现有制度更加巩固,使社会发生根本质变,推翻现有制度,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使用非对抗性的手法,使用对抗性手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2020/8/4,45,三、重要动力,科技革命,生产关系的变革,(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2020/8/4,46,1.科技(概念) 2.科技进步的作用 对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3、二重性,2020/8/4,47,(2010年18)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