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物流规划}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概况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1138471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X 页数:90 大小:4.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管理物流规划}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物流管理物流规划}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物流管理物流规划}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物流管理物流规划}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概况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物流管理物流规划}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概况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流管理物流规划}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管理物流规划}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概况(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概况,师心舟 华东师范大学 二00八年十一月,1,主要内容,1 长三角区域概念 2 长三角物流发展概况 3 上海物流发展概况 4 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2,1 长三角区域概念,3,1.1 世界城市化发展与发展规律,城市化的过程既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伴随经济增长的过程。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主体。世界城市化的加速是20世纪人类创造的诸多奇迹之一。,4,1.1 世界城市化发展与发展规律,不同人均GDP水平上城市人口比重预测值,1.1.1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并随

2、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5, 从世界历史进程看,1800年、1900年和1999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分别为5.1%、13.6%和47%,而据专家推断目前已超过50%。 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看(1997年),世界平均46%,高收入国家78%,中等收入国家49%,低收入国家28%。,6, 从我国建国后城市化的进程看,1950年11.2%,1978年17.92%,2005年42.99%。 各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如从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距看,1995年全国平均水平29.04%,沿海地区33.8%,中部地区27.1%,西部地区24.2%。,7,1.1.2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

3、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阶段性,全过程呈“S”型运动轨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由低到高明显地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A起步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时,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B发展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工业化过程的迅速推进,城市化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 C成熟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后,城市化提高的速度开始减缓,城市人口比重大体稳定在7080%左右。,8,1.1.3 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主要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

4、群和城市带。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不但存在于世界城市化过程之中,也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过程之中,只是由于各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城市化阶段不同,大城市超前增长的强度有所区别。一般而言,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即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9,1.2 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功能,大都市圈是在一定的地缘经济区域范围内,由若干个功能性质互补、经济上相互依存、社会发展趋同,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和依托所组成的城市网络群体。国际性大都市圈是国际性城市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10,1.2.1 大都市圈的形成 二战以后,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西方城市的实体地域迅速膨胀蔓生,出现

5、了若干个都市区在地域空间上彼此相连的格局。一般认为全球有六大都市圈: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圈,以波士顿华盛顿为轴线;美国五大湖大都市圈,以芝加哥底特律为轴线;日本东海岸大都市圈,以东京大阪为轴线;英国大都市圈,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圈,以巴黎鹿特丹科隆为轴线;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以南京上海宁波为轴线。,11,世界六大都市圈简况表,12,1.2.2 大都市圈的特点和功能 城市人口规模大,可达0.35-2.5亿,人口密度至少为250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 大都市圈在保持整体功能完整性的同时,其中的每个城市各具独立性和特色,从而促进了互补发展。 大都市圈在国家和

6、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枢纽作用,是联结国内国际的节点和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 大都市圈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电力输送网、信息高速公路等等。,13,1.3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的形成,三角洲是河流在河口区域的堆积体,50006000年前,长江河口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长江三角洲的地域范围有沉积区、自然地理区和经济区等多种含义,我们这里所指的长江三角洲是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比自然地理学上长江三角洲的面积大一倍。,14,1.3.1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的特点 城市化水平较高 城市分布均匀,大都沿交通线和环太湖地区 城市首位度大,城市群体结构合理 中小城市的发展突飞猛

7、进,15,1.3.2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形成的动力机制 管理经营权下放 行政区划调整 跨国资本扩张与多元投资 企业和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与集聚扩散,16,1.3.3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发展速度最快、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之一,且城市体系比较完备,是我国最有条件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长江三角洲地跨苏、浙、沪两省一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作为全国的精华所在,这一地区人文荟萃,经济发达,城市密集,以只占全国1%的土地面

8、积,容载了全国6.2%的人口,产出了17的GDP。,17,1.3.3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联动发展,使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GDP增长速度保持了大体一致的发展趋势,这表明了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发挥与周边城市群联动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18,2 长三角物流业发展概况,19,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编制规划,制定物流发展战略 资源整合,合理布局物流园区 市场培育,扶持重点物流企业 完善功能,推进物流业信息化,20,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编制规划,制定物流发展战略,21,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上海:以商贸流通和航运航空为依托,以充分发挥海陆空

9、主要枢纽和大口岸的综合优势为抓手,大力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和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基本形成全球现代物流业发展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 。,22,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南京:建成立足南京,面向国际,具有扩张能力和充满经济活力的区域物流体系,形成以市域物流配送为基础、区域物流为重点,国际物流为导向的综合物流体系。重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公共平台两大基础平台。推动三大工程建设,构建以南京为中心的四重物流园。,23,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无锡:发挥公、铁、水交通枢纽的优势,加大物流组

10、织形式的创新力度,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使物流业成为无锡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形成立足苏锡常、面向长江三角洲、连接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物流格局。,24,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杭州:围绕都市配送型、产业基地型和行业分拨型三大物流重点发展领域,大力培育物流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提高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优化物流产业发展重点区域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三个层次的空间布局,建成长三角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和浙江省的综合物流中心。,25,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宁波:以港口为中心,提高公路、铁路、内河及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物流集疏运能

11、力。主攻集装箱运输,开发穿山、大榭和梅山深水岸线,优化港口布局,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角洲的国际物流枢纽和浙江省的重要综合物流中心。,26,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资源整合,合理布局物流园区,27,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2006年物流园区按各省(直辖市)的地理分布 省份 物流园区数量 省份 物流园区数量 省份 物流园区数量 广东 21 辽宁 10 重庆 5 福建 14 吉林 6 广西 7 海南 1 湖北 9 云南 0 上海 8 湖南 3 贵州 0 江苏 28 江西 2 甘肃 10 浙江 16 安徽 3 宁夏 1 山东 9 陕西 4 青海 1 河北

12、 3 河南 5 新疆 1 天津 8 山西 2 西藏 0 北京 8 内蒙古 10 黑龙江 5 四川 5,28,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2006年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物流园区主要分布在: 东部沿海经济区(26%) 南部沿海经济区(18%) 北部沿海经济区(13%) 其中,已经运营(含部分建成,投入使用)的物流园区的比例较低(24%),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数量最多(44%)。,29,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2008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物流园区主要分布在: 东部沿海经济区(20.4%) 南部沿海经济区(20.2%) 北部沿海经济区(14.1%) 西南经济区(11.8%) 东北经

13、济区(10.1%) 黄河中游经济区(9.9%) 长江中游经济区(9.1%) 西北经济区(4.4%) 其中,已经运营的122个,占25.7%;在建的219个,占46.1%;规划中的134个,占28.2%。,30,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与2006年发布的第一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相比: 已运营的物流园区的数量由2006年的50个增加到122个,增加了144; 在建的物流园区数量由2006年的65个增加到219个,增加了237; 规划中的物流园区的数量由2006年的92个增加到134个,增加了45.7。,31,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市场培育,扶持重点物流企业,32

14、,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市场培育,扶持重点物流企业 以江苏为例,专业物流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归纳起来主要形成了以下五种发展模式: 一是依托交通枢纽形成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物流中心 二是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 三是以对外贸易服务为主的物流企业 四是商贸连锁配送为主的物流企业,33,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完善功能,推进物流业信息化,34,2.1 政府推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完善功能,推进物流业信息化 以浙江为例,打造现代物流信息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 (1)推动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 (2)推动智能运输管理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

15、设 (3)要加强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35,2.2 长三角物流圈逐步形成,36,2.2 长三角物流圈逐步形成,长三角地区大物流圈体系形成三个物流圈: 一是以上海为中心、约150公里半径区域,包括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和湖州等城市的上海物流圈;,37,2.2 长三角物流圈逐步形成,二是以南京为中心,包括镇江、扬州、常州和泰兴等城市的南京物流圈;,38,2.2 长三角物流圈逐步形成,三是以杭州为中心, 包括宁波、绍兴、舟山 等城市的杭州物流圈。,39,2.3 长三角物流信息化发展,跨区域物流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水平低,互通互联基础薄弱 信息孤岛化严重,阻碍了互通互联 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现互通互联 缺乏诚信体系,互通互联没有保障,40,2.3 长三角物流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