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41136779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0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 彭荆风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 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 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 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 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 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2、? 老人严肃地说:“ 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 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 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 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 你们 要在这里长住?” 解放军说: “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 梨花呢? ”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

3、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 花处处开。 ”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表 达了老人对小姑娘诚挚的感激之情。 B.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 ” 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 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 “她姐姐很受感动” ,“ 很受感动 ” 表明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 她后来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D.选段插叙了解放军建小茅屋和

4、梨花照料小茅屋两件事,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和照料 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组织材料,以“ 我” 和老余的见闻为主展开情节,时间跨度从十年 前到现在。 B.文章采用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直接描写的人物有“ 我 ” 、老 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C.梨花姑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虽然没出场,但通过其他人物的介绍,她的形象光彩 照人,作者正是通过对梨花姑娘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 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从而歌颂了

5、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D.文中多次提到梨花,开头变写,中间虚实映衬,结尾人花并提,并引用诗句,升华主 题。 (3)文章的标题是“ 驿路梨花 ” ,字面的意义是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 什么?用 “ 驿路梨花 ” 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 (1)A (2)A (3)“ 梨花 ” 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 的主人相互辉映。 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 驿路梨花处处开” 歌颂了雷锋精神 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解析】 【分析】( 1)A 错在 “ 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 ,这句话应该是动作描写。

6、BCD 理解 正确。 (2)A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 我” 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 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 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BCD分析正确。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我” 和老余在深山里正担心夜晚无处住宿时,发现了一片梨花 林,找到了这件小茅屋。听瑶族老人讲,这件小茅屋是解放军为了方便过路人而建的,解 放军走好,一个叫做梨花的哈尼小姑娘一直照料,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接着照料小茅 屋。这样梨花既指驿路上的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梨花贯穿全文始 终,是全文的线索。据此可知结尾引用诗句“

7、 驿路梨花处处开” ,既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 而且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 A; A; “ 梨花 ” 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 主人相互辉映。 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 驿路梨花处处开” 歌颂了雷锋精神已 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内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 主旨,然后据此分析关键句的作用和内涵,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插叙的作用。 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考查阅读散文多方面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 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

8、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定,四是要分析 小说的写作顺序及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与含义的能力,还考查分析文章结尾作用的能力。文章的标题作 用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线索展);作者情发点;具象征意 义;语带双关;全文文眼(提示文章 );吸引读者兴趣。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 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 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 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9、。 2阅读父亲的信,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信 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 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 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 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 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 很短,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我学会 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

10、正面还有无关的字 迹,后面才载有殷殷的嘱托。而且家里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 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笔写信,但 父亲 “ 顽固 ” 依旧。战友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 父亲的信却没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 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 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 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

11、那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回答 却出乎我的预料:“ 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 一样。 ” 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一时怔在那里,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偶然翻着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 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 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 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到部队后,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了父亲的名字。我知道我也会经常给父亲写信 的,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 (作者:胡智慧选自羊城晚报) (

12、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说“ 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为什么? (2)读第三、四段,请你从原文中找出最典型的四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父亲写信的特点,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 _ _ _ (3)本文第3 节写父亲来信“ 认真得很 ” ,而第 4 节却说父亲的信“ 很随意和马虎 ” ,这是否 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4)第四段中作者说读父亲信的感觉是_(引用原文)。第五段作者认为父亲的信 是_。 (5)谈谈对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答案】(1)因为读了父亲的信,知道老人在为自己担心,认识到自己对老人缺乏理解 和关心,深深感到对不起老人。 (2)认真;主动;随意;马虎

13、 (3)不矛盾。写父亲“ 认真得很 ” ,是从父亲来信的“ 仔细答复 ” 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 写父亲 “ 随意马虎 ” ,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角度不同,故不矛盾。 (4)“ 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 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第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 ;是没有意义的,是 不值那几角钱的邮资的。 (5) 采用比喻,形象地、满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看了信封后,对朴实而真挚的父爱彻 悟了。 抒发了对老人的感念之情。 【解析】 【分析】( 1)文中开篇出现了父亲的信“ 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 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

14、。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 ,虽然内容简单,但包含的信息很多, 既有对孩子不写信报平安的批评,同时也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担心,这让“ 我” 感觉到自己 做的很不好,自己对父母理解的不够,所以“ 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据此理解 作答。 (2)细读三、四段可以搜集到父亲的信:“ 父亲却认真得很” ,“ 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 我写信 ” ,“ 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 。据此概括作答。 ( 3)第 段中说 “ 父亲却认真得很” ,句中的 “ 认真 ” 体现在 “ 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 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 。第 段中有写到 “ 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 ,这 是因为

15、 “ 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 用纸很随意, “ 父亲能找到 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 用笔很随意。因为这里的“ 认真 ” 的“ 马虎 ” 所指的内容不是一样的,所以不矛盾。据此作答。 (4)第 段中因为父亲的信纸和所用的笔是随意的,“ 我” 读父亲的来信感觉“ 父亲像在无 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 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 。因为这些,所以第 段“ 在我看来, 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 ,“ 我 ” 觉得信实在没什么必要。据此作 答。 (5)此

16、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 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 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运用比喻,将自己 比作风筝,将父亲的信比作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我 ” 对父爱的理解,表现了对父亲的感 激之情。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因为读了父亲的信,知道老人在为自己担心,认识到自己对老人缺乏理解和 关心,深深感到对不起老人。 认真 ; 主动 ; 随意 ; 马虎 不矛盾。写父亲“ 认真得很 ” ,是从父亲来信的“ 仔细答复 ” 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 父亲 “ 随意马虎 ” ,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角度不同,故不矛盾。 “ 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 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第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 ;是没有意义的,是 不值那几角钱的邮资的。 (5) 采用比喻,形象地、满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看了信封后,对朴实而真挚的父爱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