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41136611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16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 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 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 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 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 年时的情

2、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 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 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 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 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 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 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 过:

3、 “ 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 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 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 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 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 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 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古人说: “ 人生如萍 ” 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

4、觉离国之苦, 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 国土沦亡,根着何 处? ”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 有人说: “ 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 吗?我觉得,应该是“ 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 忘。 ” (1)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 失根的兰花 ” 的理解。 (2) “ 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与哪句话相照 应? (3)第 段末尾 “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5、 ,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 (4)第 段中画线句中“ 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 与“ 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这种说法 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5)第 段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1)标题中的 “ 根” 比喻自己的祖国;“ 兰花 ” 比喻漂泊的游子。国,就是根,没有 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枯萎了。离开国门的人就像“ 失根的兰花 ” ,倍 觉离国思乡之苦。 (2)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 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3)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禁不住潸然泪下。 (4)不矛盾

6、。 “ 不爱看 ” 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与家乡不同的东西的排斥心理,体现出浓浓的思 乡之情;而身处异国,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自然会勾起思乡之情,但因国土沦亡,背井 离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磨所以“ 不敢看 ” 。这句话点出流落异乡的游子 浓厚的思乡之情,是一种“ 思乡情切 ” 的心态。 (5) 引用经典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点题,升华文章主题;“国土 沦亡,根在何处” 的提问发人深思。 【解析】 【分析】(1)“ 失根的兰花” 表层指的是“ 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 中” ,即没有根基的兰花。深层含义是:兰花是像作者一样漂泊在外的人,根指的是祖国, “ 国,就是根

7、,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表现了国的重 要和作者对国的思念。据此作答。 (2) “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意思是无论是 花还是人,离开了祖国都让人感到不舒服。前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是“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 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 家了 ” 。表现了作者对国的思念。据此作答。 (3)从文中 “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 ,“ 它们的背景应该 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可以看出 “ 我” 由异国的花 想到了祖国,从

8、而产生了思念之情,所以才“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据此作答。 (4) “ 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 是因为对祖国的思念,所以对于祖国之外的事物 有一种排斥感,但是身处异国“ 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时又会不自觉的触发浓烈的思乡之 情,所以作者又“ 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虽然都表现了对祖国的思念,但两种心情的 触发点不同,所以不矛盾。据此作答。 ( 5)文中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能照应标题“ 失根的兰花” ,同时 “ 国土沦亡,根着何 处? ” 一句引人思考,自然点明主旨:表达对国的思念。另外文中引用故事,能增强文章的 感染力和吸引力。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标题中的 “ 根” 比

9、喻自己的祖国;“ 兰花 ” 比喻漂泊的游子。国,就是根,没有 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枯萎了。离开国门的人就像“ 失根的兰花 ” ,倍 觉离国思乡之苦。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 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禁不住潸然泪下。 不矛盾。 “ 不爱看 ” 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与家乡不同的东西的排斥心理,体现出浓浓的思乡 之情;而身处异国,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自然会勾起思乡之情,但因国土沦亡,背井离 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磨所以“ 不敢看 ” 。这句话点出流落异乡的游子浓 厚的思乡之

10、情,是一种“ 思乡情切 ” 的心态。 引用经典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点题,升华文章主题;“国土沦 亡,根在何处 ” 的提问发人深思。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 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照应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读懂题意,读懂句子的意思,在文章 中找到对应的句子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 解,注意答题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本题考查语言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句子间的差异,对 句子要分别进行理解,同时要结合文

11、章的内容和文段的意思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读懂题意,结合文段内容进行理解。注意从文章 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主题等进行理解。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微尘远,山花近 秦锦屏 万山红遍的金秋,在遥远的大西北,我带着任务,远赴乡郊野岭采风,在前不巴村、 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 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 喂,路那边有人吗? 能帮忙挖通路吗?” 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惶恐而焦虑,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 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眼前这条偏僻蜿蜒的乡间土路是单行道,稍有 不慎有可能连

12、人带车翻入荆棘丛生的鸿沟中!即使我放弃此行的计划,出租车也根本无法 调头! 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刘师傅还在那里费力而徒劳地呐喊着。我咬牙憋气,心里做 好了在这荒山野岭徒坐一整夜的最坏打算。一直紧握方向盘蹙眉沉默的出租车司机也下了 车,跟刘师傅一起吆喝“ 喂,路那边有人吗? 能帮个忙吗?” “喂、喂、喂 忙、忙、忙! ” 回应我们的只有鹦鹉学舌的群山和越来越凉的山风。 一声悠扬的应答,带动唰啦啦一阵细响,塌方路那端,一片不起眼的、依山靠坡的庄 稼地里,忽地冒出个裹着白羊肚手巾的脑袋,在扬声问清楚我们的意图后,这手拄柴棒的 老人掉头而去,嘴里说的是他这就回村里去喊人来帮把手,现在手里没拿家什,没

13、法将垮 塌在路当腰的土堆铲平。 听人家这么一说,刘师傅和那位不知名的司机一齐转回头看我,面露喜色。我撇撇 嘴,心想,这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因为,这地方离他居住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 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 沉默。等待。 又是数十分钟过去了,(A)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红半黑悬挂在天 际,树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刘师傅站一会儿,蹲一会儿,“ 啪啪 ” 打火抽烟。司机则 反复在原地看表、兜圈子,看样子,他有些后悔接了我这档活儿。 听,土堆后面好像有人声! 我们一跃而起,探头看去,呀,好多手执铁锨、锄头的村民,正从带状的小路上陆陆 续续汇集而来,带头

14、的就是那弓背老人!他们舞动工具又铲又挖。刘师傅和司机高兴坏 了,挽起袖子在路的这端徒手刨土,我也要效仿他们,却被硬生生推开:“ 你是客人呢,不 要把手弄脏了!” ?(B)蒙在夕阳脸上的灰色面纱被风掀开了,夕阳一跃而出,安详地注视着大地,橘 色的薄暮里,一群人,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呵,不说别人,就那位黑脸白 牙的刘师傅,我认识他也才不到两小时。当时,我在县城里招手问驾摩托车兜生意的他: “ 黑家洼村怎么走?” 他认真打量了我一下,自告奋勇要弃车带路,理由是,那地方路况不 好,驾摩托车去危险,不识途的人很容易走岔道,路走岔了,非但今晚回不了城,连个住 宿的地方也难找到。他特别强调:“

15、你看看,这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人家,身上还背着个 包”我见他满脸真诚,便接受了建议,由他带路,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 哪知,路上遇 到这坟包一样意外出现的“ 拦路虎 ” !刚才还差点误会了他。 ?“ 拦路虎 ” 被一群陌生人合力“ 打败了 ” !我强忍满眼激动的泪花,掏出钱想略表谢意, 却被那些粗糙的大手坚决挡回:“ 那不能要呢,都是小事情嘛!谁人出门不遇个事儿嘛” ?一旁的刘师傅拍拍满是灰尘的手,竟也替他们帮腔:“ 应该的,咱们这里的人,都这 个样儿。快走,天快黑了!” ?车子再次启动,夹道而立的是扛着、拉着劳动工具的村民,他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憨 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平安路标,

16、被夕阳镀上了灿灿金色。 ?车子颠簸前行,我频频回头。远远看去,他们散落道旁,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 小,又像朵朵沁人心脾的山花,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1)依据提示,梳理文章情节和“ 我” 的情感变化。 _ , 沮 丧 焦 虑 回 村 喊 人 , _ _, 愧 疚 感 激 再 次 前 行 , _。 (2)从画线句A,B 中任选一句,分析描写夕阳的作用。 (3)文章多次设置悬念,举一例说明。 (4)结合全文,探究标题的含义。 【答案】 (1)遭遇塌方;怀疑煎熬;合力铲平;不舍赞美 (2)选句 A,作用:运用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衬托我们久等老人不至的煎熬心理。 选句B,作用: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温暖和谐的气氛,衬托了“ 我” 在看到人们正在为一 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时由失望变为喜悦的心情。 (3)第 段中 “ 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 ,设 置的悬念是: “ 我” 和他初见的情景是什么?此时“ 我” 为何会悔意重重,心乱如麻?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