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41136593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6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 年 11 月 17 日 (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 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 国人民奋起抵抗。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和对侵略者 的_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

2、达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说说“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 流”“激怒的风 ”“温柔的黎明 ” 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 为什 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你还 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 母亲奉献一切) (2)“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 悲愤

3、的河流 ”“激怒的风 ” 象 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温柔的黎明 ” 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 的爱国心。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 【分析】( 1)“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 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 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 。“ 嘶哑的喉咙 ” ,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 整个生命发出的。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

4、和对侵略者的仇 恨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的情感。诗人在 借一只饱受磨难的“ 鸟” 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 爱。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中间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 心是 “ 土地 ”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 打击着的土地” ,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土 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 怒的风 ” ,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

5、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 柔的黎明 ” ,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 深沉 ” 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 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 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为什么我的 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 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 “ 我” 的心中。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 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

6、,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 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 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 的心声。 (4)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名人文化,多积累名言警句,多记忆箴 言俗语,特别是多背诵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 可。如: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 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 迁。 故答案为: 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 亲奉献一

7、切) “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 悲愤的河流 ”“激怒的风 ” 象征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温柔的黎明 ” 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 爱国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写作背景、生活经历 进行理解,注意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 结合诗句,联系具体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要求考

8、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句特点进 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题意进行回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 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 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的愿望。 【解

9、析】 【分析】( 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 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 ” ,也是 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 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 感怀。 (2)从 “ 断人行 ” 、“ 皆分散 ” 、“ 无家 ” 、“ 长不达 ” 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 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从最后一句中的“ 未休兵 ” 一词可

10、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 强烈渴望之意。 故答案为: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 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 愿望。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 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 历等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11、,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 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 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 【分析】( 1) “ 折戟 ” 为小; “ 赤壁之战 ” 为大, “ 国家的命运 ” 为大。 “ 折戟 ” 是引起 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当年东风

12、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 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 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 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 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 局。而是说 “ 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 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 春深 ” 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 “ 锁 ” 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

13、在令人佩 服。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 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 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及作用,注意结合句子内容,明确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及 铺垫 作用。 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思想感情。 4古诗阅读 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 (宋)范成大 玉雪飘零贱似泥, 惜花还记赏花时。 赏花不许轻攀折, 只许家人戴一枝。 卜算子 咏梅 (宋

14、)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范诗和陆词都写了梅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 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 不悔品格的赞赏。 【解析】 【分析】要求答出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读懂诗句后结合知人论世 的方法解读。两首诗都明白如话,很好理解。如“ 玉雪飘零贱似泥” 是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 泥; “ 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 是说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

15、戴一枝。自然表达 的是对梅花的爱惜之情。而陆词的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 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 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 故答案为: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 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 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和鉴赏。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 受诗歌的情感。考生要从诗歌的内容来剖析诗人的情感,从中去比较,分析不同的情感。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

16、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 杨花 ” 和“ 子规 ” ,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 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 “ 语近情遥 ” 之妙, 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 不如归去 ” 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 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 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 【分析】(1)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 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因此“ 杨花 ”“子规 ” 点明时令。另外,“ 杨花 ”“子规 ” 都是古诗中 非常重要的意象,“ 杨花 ” 含有飘零之感,“ 子规 ” 含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