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41136513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1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 超强) 及练习题 ( 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 年 11 月 17 日 (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 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 国人民奋起抵抗。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和对侵略者 的_写下此诗。诗歌用一

2、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说说“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 流”“激怒的风 ”“温柔的黎明 ” 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 为什 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你还 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 母亲奉献一切) (2)“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象征正遭

3、受苦难的祖国大地;“ 悲愤的河流 ”“激怒的风 ” 象 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温柔的黎明 ” 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 的爱国心。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 【分析】( 1)“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 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 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 。“ 嘶哑的喉咙 ” ,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 整个生命发出的。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

4、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 恨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的情感。诗人在 借一只饱受磨难的“ 鸟” 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 爱。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中间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 心是 “ 土地 ”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 打击着的土地” ,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土 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 怒的风 ” ,土

5、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 柔的黎明 ” ,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 深沉 ” 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 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 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为什么我的 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 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 “ 我” 的心中。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 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

6、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 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 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 的心声。 (4)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名人文化,多积累名言警句,多记忆箴 言俗语,特别是多背诵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 可。如: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 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 迁。 故答案为: 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7、或诗人愿为祖国母 亲奉献一切) “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 悲愤的河流 ”“激怒的风 ” 象征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温柔的黎明 ” 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 爱国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写作背景、生活经历 进行理解,注意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 结合诗句,联系具体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

8、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句特点进 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题意进行回答。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 “ 薄暮 ” 与“ 徙倚 ” 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徙倚:徘徊薄暮:傍晚 (2)“ 采薇 ” 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 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9、。 【解析】 【分析】( 1)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意思是 “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 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 采薇 ” 代指隐居生活。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 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运用典故,表达诗人 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故答案为: 徙倚:徘徊薄暮:傍晚; “ 采薇 ” 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 人避世

10、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 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 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军城早秋 严武(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 朔云边月满西山” 一句中的 “ 满” 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1)诗人用 “ 满 ” 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

11、氛烘托得更为浓重。(意 对即可) (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 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解析】 【分析】( 1)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 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 朔云边月满西山” 意思是: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 滚。所以一个 “ 满” 字,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 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故答案为: 诗人用

12、“ 满” 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意对 即可)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 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诗歌中炼字是高频考点,考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 础上进行赏析,注意将关键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理解。 本题是对诗人情感的考查。考生要理解颔联和尾联的含义及手法、抒情方式和角度,要 注意诗歌鉴赏的常考点及其答题模式。 4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以下练习。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

13、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简析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一句中加着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你对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理解。 【答案】( 1)“ 转” 和 “ 低” 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无眠 ” 准确地表 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 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 情以及美好祝愿。(

14、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句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 ”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 入眠的一切离人。)“ 转” 和“ 低 ” 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无眠 ” 是泛 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 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 情,然后理解词句。结合全词理解,可知“ 婵娟 ” 即明月,末句极富美感,希望人们能够永 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

15、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 念,也是一种祝福。 故答案为: “ 转” 和“ 低 ” 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无眠 ” 准确地表 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 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以及美好祝愿。(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 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 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

16、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 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 解诗歌的主旨。 该题考查诗歌鉴赏之诗句鉴赏的能力。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 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 理解诗句, 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 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 分析情感。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 萋萋 ” 。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1)“ 萋萋 ” 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 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 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 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 时能相见,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