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41136452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 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 共月还。 【注释】 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 析。 【答案】 (1)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 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 【分析】 本

2、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象的理解,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本 就充满着清幽的情愫,同时再结合诗句“ 素舸漫流间” 等所描绘的景象,即可得出“ 清幽恬 静” 。 本题为对比赏析,在分析的同时应首先对原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唯应共月还 ” 一句形象 描绘了诗人形单影只只有月亮作陪的场景,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同样也是表现作 者只有月亮相伴的场景。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两位诗人虽然孤身一人,但并不因此寂寥落 寞,从两首诗的全诗中都不难得出共同情感:超然物外、安闲自得。 故答案为: 清幽恬静 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 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

3、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意象所寄寓的感情的理解能力。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 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 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诗歌的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 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 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此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赏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先分别分析两篇文章,再比较其 异同,在比较中分清相同点与不同点,再结合理解诗词的内容,选取合理角度,围绕其所 用表现手法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言之有物即

4、可。答题步骤为: 准确指出赏析的角度(修辞、重点词语、手法等); 结合词句阐释有什么表达效果; 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诗歌鉴赏 古诗赏析 即事 宋 徐侨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 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 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人,吕祖 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 贫亦好 ” 情趣的一联是:_ (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2)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 淡然 ” 体现了诗人享受

5、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解析】 【分析】( 1)“ 在家贫亦好 ” 的意思是在家里贫穷也好。在下文中有体现,“ 布被 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粗布衣被也不妨碍温度,青菜羹也富有余味。从中可以体现出作者安 贫乐道的情操。 (2)诗中提到 “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不管是在家还是居官贫穷对人都是好的。诗 人为何能有如此心境主要是作者有安贫乐道的情操,淡泊名利的情怀。因此最能体现诗人 心境的词语是 “ 淡然 ” 。 故答案为: 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 淡然 ” 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

6、子翻译,从而理解 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理解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 唐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的 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了 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

7、的修饰语,加 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 成画面。此题一定要把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描绘出来。 运用反衬手法,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 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的芭蕉新折和荷 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由此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也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 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人在逆境当中就应该像菊花一样,不畏严寒、不怕艰苦,耐得住苦难 和风霜。 故答案为: 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 的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8、,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 了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 【点评】 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 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对抒发思想感情的意义。通读全诗,明确反衬手法的具体运 用,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体会感情。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柳条、藤蔓、黄莺。 (2)运用拟

9、人,“ 系离情 ”“频啼 ” 把“ 柳条藤蔓 ”“黄莺 ” 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 惜别之情。 【解析】 【分析】(1)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 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 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 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 静 。 (2)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 系离情 ” 进行分析。这首 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 黄

10、莺 久住浑相识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欲别频啼 ” 四个字表达出了“ 惜别 ” 的情感。 故答案为: 柳条、藤蔓、黄莺。 运用拟人, “ 系离情 ”“频啼 ” 把“ 柳条藤蔓 ”“黄莺 ” 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 别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答题时应注意,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 别其性质,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柳条、藤蔓、黄莺。 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 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 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

11、诗句的含义和表 达的情感。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蝶恋花和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各有一个字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 它们分别是: “_”和“_”。 (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词抒写儿女之情,苏词

12、抒写家国天下的抱负。 B.柳词借景抒情,苏词多用典故。 C.柳词委婉含蓄,苏词豪放激越。 D.柳词结尾出现名句,苏词通篇是名句。 【答案】 (1)愁;狂 (2)D 【解析】 【分析】( 1)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 狂” 字贯穿全篇。蝶恋花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紧扣一个“ 愁” 字,上片写登高望远 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 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 瘦憔悴。 (2) D.两首词的名句都出现在最后,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江城子 密州出

13、猎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故选 D。 故答案为: 愁;狂;D 【点评】 本题考查文眼的理解,考生要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情感,结合诗句进行 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 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蝶恋花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 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 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

14、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 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 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 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6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下面的词语: 龙钟: _ 凭: _ (2)第一二句 “ 龙钟 ”“泪不

15、干 ” 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 凭君传语报平安” 的轻描淡写似乎有 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1)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2)不矛盾。 “ 马上相逢 ” 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 达了思家的深情。这“ 传语 ” 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 平安 ” 二字,却是家人 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 【分析】( 1) “ 双袖龙钟泪不干” 意思是: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龙钟 ” 的原 意是指流泪的样子。这里的意思是沾湿。作者此时身居边塞,远离家乡,每每念及,双袖 就为泪水所沾湿。

16、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凭君传语报平安” :只托你给我的 家人报个平安。凭:托,烦,请。 ( 2)因为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因为有浓重的思乡念亲之 情,才在无纸笔顾不上写信的情景之下,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 报的是平安,是因为不想让家人挂念,这也是亲人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三四句是把一二句 中的浓重情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并不矛盾。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故答案为: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不矛盾。 “ 马上相逢 ” 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 了思家的深情。这“ 传语 ” 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 平安 ” 二字,却是家人最 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