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41136372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8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 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 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

2、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 白诗云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可爱者甚蕃( _) 濯清涟而不妖(_) 亭亭净植(_) 陶后鲜有闻( 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 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B.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C.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

3、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 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D.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读文赏荷: 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甲 段称莲为 “ 花之君子” ,乙 段赞荷为 “ 花中仙 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多;洗;竖立;少 (2) 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3)C (4)【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 花之君子 ” 。因为莲具有“ 出淤泥而不染” 的特点,这与君子 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2

4、】我喜欢称莲为“ 花之君子 ” 。因为莲具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的特点,这与君子 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 花中仙子 ” 。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 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 丽雅致 ” ,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解析】 【分析】( 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 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 鲜 ” 读“xi n”,“ 少” 的意思。 (2)本题翻译赋分点:濯:洗涤;妖:妖媚;宜;应该;众:多。 (3)C 项错误,本文用菊正面衬托莲花,用牡丹反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 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

5、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 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等语句体现了君子的 什么品质来回答即可;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 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 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多;洗;竖立;少 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对于 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C; 【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 花之君子 ” 。因为莲具有 “ 出淤泥而不染” 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 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 花之君子 ” 。因为莲具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的特点,这与君子 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

6、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 花中仙子 ” 。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 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 雅致 ” ,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 确理解,注意句意的顺畅,要忠于原文,不遗漏。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结合 文章内容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和材料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 (

7、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 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 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 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 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 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

8、临近湖边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 忘了吃饭。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 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 不惊,湖天一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 神品啊。李太白诗中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 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9、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 ”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乙】 蜀中有杜处士 ,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 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 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 掌大笑曰: “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

10、 间,今乃掉 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 也。 【注】 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拊:拍。 搐 (ch ):收缩。此指“ 夹” 。 掉:摆动。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山门圮于河 _ 遂反溯流逆上矣_ 可据理臆断欤 _ 尾搐入两股间 _ (2)对下面几个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翻 译:(寺僧)在水中找这两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他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就划 着几条小船,拖着铁钯,找了十多里,也没有发现石兽的踪迹。理解:寺僧找石

11、兽,既不 了解事物特点,也没有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是凭感觉盲目地寻找,所以找不到。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 译:一个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后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 原理。这两个石兽不是木片,怎么可能被大水冲走呢?” 理解:讲学家的笑,包含着对寺 僧的嘲笑和轻视,也反映了他骄傲自大、好为人师的特点。 C.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翻 译:这是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子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撞 击石头形成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对着水

12、的地方冲刷沙子最终形成坑洞。理解:老 河兵既考虑了石头和沙的特点,又考虑了沙子、水和石头的相互关系,所以按照他的见 解,石兽能被找到。 D.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翻译:在下游找石兽,本来就错乱了,在原地 找,不是更错乱吗?理解:一个 “ 固” 字,表现了老河兵对讲学家固执己见的批判,和“ 更” 字前后呼应,表现了老河兵的见多识广,以及对自己判断的笃定。 (3)【甲】文和【乙】文共同表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两文的内容加以具体分析。 【答案】 (1)倒塌;逆;主观(地);大腿 (2)D (3)都表现了实践出真知(生活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实践更重要;应该结合生活实际 考虑问题)的道

13、理。【甲】文中老河兵比讲学家多了生活实践,所以能从石和沙的特点以 及水、沙与石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乙】文中牧童很熟悉牛的习 性,知道斗牛的尾巴应该是夹在两腿之间的,所以能看出画中的错误。 【解析】 【分析】( 1)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 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 股” :大腿。所以千万 不要以今释古。而“ 圮” 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D 项,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为: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

14、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 吗?固:固然。固然:犹诚然、虽然。 ( 3)【甲】文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 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乙】文从牧童常年放牛,熟悉了解牛的生活习性进而看出 画中的错误等内容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 故答案为: 倒塌;逆;主观(地);大腿; D; 都表现了实践出真知(生活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实践更重要;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考 虑问题)的道理。【甲】文中老河兵比讲学家多了生活实践,所以能从石和沙的特点以及 水、沙与石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15、【乙】文中牧童很熟悉牛的习 性,知道斗牛的尾巴应该是夹在两腿之间的,所以能看出画中的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学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能力。结合语句和文章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 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 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16、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 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 (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 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 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 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 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 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 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很疯狂;在石兽 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