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Word版)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41136368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Word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鉴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_。不想舍的又是 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 落红 ” 和“ 春泥 ” 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 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 向上。 【解析】 【分析】(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

2、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 “ 浩荡离愁 ” ,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 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 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 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 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 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故答案为: 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

3、的前途命运 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 落红 ” 和“ 春泥 ” 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 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 上。 【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 感。 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了解。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_。 (1)诗中展现的是一幅_(填季

4、节)风景图,从_这一景物可以看出。 (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字填入诗歌结尾横线处,并简述理由。 A眠 B憩 C 玩 【答案】 (1)初夏(夏季);杨花(或荷叶) (2)选A。“ 眠” 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 生活情趣。 【解析】 【分析】 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 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 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这首诗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

5、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 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憩、玩 ” 二字表达不出 这种意境,选择 “ 眠 ” 字押韵最合适,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 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故答案为: 初夏(夏季); 杨花(或荷叶)。 选 A。“ 眠” 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 活情趣。 【点评】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

6、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本字的字 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 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3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齐鲁青未了 _ 造化钟神秀 _ 阴阳割昏晓 _ 荡胸生曾云 _ 会当凌绝顶 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请从 “ 钟” 字入手,对 “ 造化钟神秀 ” 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体现了青

7、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 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 (1)不尽;聚集;分;同“ 层” ;终当,终要。 (2)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 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 钟“ 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 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诗句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未 了:不尽;钟:聚集;割:分;曾:同“ 层” ;会当:终

8、当,终要。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意思的理解。注意重点词语如:钟、割、会当等次的正确理解。示 例: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 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钟 “ 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要结合生活实 际进行阐述。示例: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 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 的雄心壮志。 故答案为: 不尽;聚集;分;同“ 层” ;终当,终要。 神奇自

9、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 瞰群山,豪情满怀。 “ 钟“ 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 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诗句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结合句子 的意思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

10、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 +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 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 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 题,要结合自的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4古诗阅读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 辉。宁知 丧乱 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 明月:传说中的“ 随侯明珠 ” ,与 “ 和氏璧 ” 齐名。 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丧乱:安史之乱。 (1)简

11、要赏析 “ 更有一珠归 ” 中 “ 珠” 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以珠喻人 (倩公 ),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 (扣住 “ 比 喻”“赞美 ” ,意近即可 ) (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 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 ),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扣住 “ 赞美 ”“惜别 ” ,意近即可 )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 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

12、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 果。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 +感情(心情)。这里用“ 珠” 字 写出了李白 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 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做题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 要的美学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鉴 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 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红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 情。 故答案为: 以珠喻人(倩公 ),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13、)。 (扣住 “ 比 喻”“赞美 ” ,意近即可 )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 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 ),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扣住 “ 赞美 ”“惜别 ” ,意近即可 ) 【点评】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 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 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 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

14、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 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 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B.第一联的 “ 原野旷 ” 和“ 无氛垢 ” 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

15、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答案】 (1)D (2)“ 明” 作动词,表现出阳光下溪水闪烁明亮,晃人眼目。(“ 出 ” 则将山峰拟人化,远处 碧色的峰峦,仿佛调皮的孩子,突现群山身后。)将静态之物写得动感十足,体现了作者 热爱自然、眷恋田园之情。 【解析】 【分析】 D 项“ 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 的惬意 ” 的说法有误, “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写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 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描绘近处,可以看到村

16、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 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 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 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 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故答案为: D;“ 明” 作动词,表现出阳光下溪水闪烁明亮,晃人眼目。(“ 出 ” 则将山峰 拟人化,远处碧色的峰峦,仿佛调皮的孩子,突现群山身后。)将静态之物写得动感十 足,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眷恋田园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 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写法特点。答题时应注意,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 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