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41136229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9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

2、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 ”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黔无驴,有好 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 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 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 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 曰: “ 技止此耳! ”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 【注】 好:喜欢。 慭慭:小心谨慎。 (

3、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阅十余岁 _ 棹数小舟 _ 庞然大物也 _ 尽其肉,乃去 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天下之事慭慭然, 莫相知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顺流下矣 D.当求之于上流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驴不胜怒,蹄之。 (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 (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 (2)D (3)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4)【甲】文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片

4、面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因 素。【乙】文从老虎的角度,说明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掌 握敌人的详细资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二者联系起来看,揭示了遇到事情不能 主观臆断,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解析】 【分析】( 1) “ 阅 ” 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 经过,经历 ” ;“ 去” 也是古今异义词, 理解为 “ 离开 ” 。 (2) A 项,然:第一个解释为“ 这样 ” ,第二个是形容词后缀,可解释为“的样子 ” 。B 项,为:第一个是介词,解释为“ 被” ;第二个是动词,解释为“ 当作,作为 ” 。C 项,以:第 一个相当于 “

5、而” ,连接状语和谓语,表修饰关系;第二个是动词,解释为“ 认为 ” 。D 项, 之:两个都是代词。故选D。 (3) 句中 “ 颠” 意思是 “ 颠倒,错乱 ” ; 句中的 “ 不胜 ” 意思是 “ 禁不住 ” 。 (4)河中石兽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庙里的和尚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 限,按照常规思维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 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 细致的了解,因而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文章结尾“ 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句揭示了主旨:不

6、能片面地理解,更不 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黔之驴中写虎的笔墨非常多,从 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说明了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 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付,就一定能战而胜之。所以两文所讲道理都有共同点,都 启示人们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全面深入调查,弄清事物的本质。 故答案为: 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 D;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甲】文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片面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乙】文从老虎的角度,说明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掌握敌

7、 人的详细资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二者联系起来看,揭示了遇到事情不能主观 臆断,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 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

8、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 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 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 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 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 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

9、荒唐吗?” 大家 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 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 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 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 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 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

10、道理就主观 判断呢? 【乙】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到后却没有 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 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 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 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 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 驴的技艺仅仅只 是这样罢了! ” 于是跳起来

11、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2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 心。予新授一名曰“ 知命树 ”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 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

12、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 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 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 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 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 之笠翁 孰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 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

13、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其素行原如是也(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乃黄杨不憾天地(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 君子 ” ,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 君 子” 形象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 /强争无益 /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

14、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 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 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解析】 【分析】( 1)本句可注意这是一个因果复句,“ 故(所以)守困厄为当然” 表示结 果,原因有两个,一是“ 天不使高 ” ,写 “ 天” 的原因;二是“ 强争无益 ” ,写黄杨自己的原因。 故在 “ 强” 和“ 故” 之前断开。 ( 2) “其素行原如是也” 的意思是:它向来就是这样的。所以“

15、 素” 的意思是 “ 向来,平 素” ,选B。 “乃黄杨不憾天地” 的意思是: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天地。所以“ 憾 ” 的意思是 “ 怨恨 ” ,选 B。 ( 3)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同,像 一样;宜,应当;众,多。 是,这样(看 来);谓,说;至,极点。 (4)两篇文章都是借物喻人,以莲和黄杨喻指君子。甲文,“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 写莲高洁质朴,喻指君子的洁身自好、庄重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写莲的正直,喻指君子的刚正不阿、志洁行廉;“ 天不使 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写黄杨不争不抢、低调知命,喻指君子的安守困境; “ 乃

16、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写其不怨天 地,喻指君子的宽容大度。 故答案为: 天不使高 /强争无益 /故守困厄为当然。 B、B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这 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 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 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 的语法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