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41136116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32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 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 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 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 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

2、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 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 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 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 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 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

3、边,有撑 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 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 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拦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 于春 ”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春天的?请简要概括。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说说句子的妙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4、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给人带 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 B.本文引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 选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这句诗的意思是吹到脸上 的风,使杨树、柳树不感到寒冷。 C.第四段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春花的生机和美丽。 D.文章最后三个段落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 【答案】 (1)文章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迎春等方面来描写春天的。 (2) 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树、杏

5、树、梨树人格化,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花 的数量之多,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本句运用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 成母亲的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表达了对春风喜爱之情。 (3)B 【解析】 【分析】( 1)通过阅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从第三段到第七段从几个方面描写春 天,第三段描写春花,第四段描写春草,第五段写春风,第六段写春雨,第七段写人迎 春。据此答题即可。 (2) 从“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桃树、 杏树、梨树人格化,从而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 情。 “吹面不寒杨柳风” 是选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

6、句,属于引用的修辞手法,“ 像母 亲的手 ” 是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结合语境分析,这里运用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 风柔和、温暖的特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表达了对春风喜爱之情。 (3)ACD理解正确。 B“ 杨柳风 ” 指春风,这句话的意思是春风吹到人的脸上不觉得寒冷。 故答案为: 文章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迎春等方面来描写春天的。 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花的 数量之多,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本句运用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成 母亲的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表达了对春风喜爱之情。 B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对

7、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 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的答题原则,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的赏析角度,结合具体语境 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据此 分析每个选项考查的侧重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判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秋韵十里 长堤十里,秋水一方,千亩荷。 满目碧绿在辽远处,渐渐接入天际。 夏日里那温婉又娇艳的荷花,早已随秋风凋零而去。荷叶依然亭亭如盖,就

8、像一群高 傲不羁的调皮少年,一阵风吹过,满塘挤挤挨挨摇曳舞动着,卷起一波又一波或杂乱、或 富有节奏的长短绿浪。莲蓬饱满朴实而又挺拔壮硕,与荷叶的柔软顺从不同,它们高耸在 荷塘里,棱角分明。 荷塘边的草丛中,几只野鸭慵懒地趴卧着,偶尔探出头来,叼几口青草,嘎嘎地叫两 三声,享受着独属于鸭的单纯世界。 与野鸭的慵懒单纯不同,蝴蝶们则要欢快活跃许多。不知是在寻觅那早已消失了的荷 花香气,还是在向游人展示自己独特的优美舞姿。一群群蝴蝶扇动着多彩的翅膀,在荷叶 上空一尺高的位置,施施然不停变换着舞姿,一会儿飞降到高高的莲蓬上,一会儿又悠悠 然飘落在荷叶端。它们和那些不知名的飞虫交相舞动,活力四射,仿佛在

9、认真表演一曲动 人的乐章,明艳照人。 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动与静相得益彰,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也 没有西洲曲里姑娘采莲的温情暖人,却另有一番原生态的韵味,独特生动,让人驻 足,流连忘返。 垂柳依依,阳光和煦,温暖舒适。闲散的游人,三三两两漫步在长堤上,迎面吹来几 缕风,垂柳飘摇依依,柔软如姑娘的腰肢。 金秋十月,秋实累累,缀满堤坝两岸的各色果树。果子们一串串、一簇簇,招摇诱 人,惊艳了游人们平素浅淡的眉眼,也撩拨着孩童们顽皮淘气的心。 大人们四顾微笑着,不时被哪棵树上的果子吸引。停下来按动相机拍照。在各色果树 中,山楂和柿子树尤其抢眼,因到了成熟收获的季节,红彤彤、金灿灿地摆着

10、各种令人垂 涎的姿态,令游人们惊喜连连,不时按动快门来几张特写。 孩子们却一刻也不肯安静,他们欢笑着、打闹着、奔跑着,叽叽喳喳的嬉闹声,响彻 碧空四野。偶有几个孩子恶作剧,拿小石块去撩拨塘边休憩的野鸭,野鸭们一时间变得好 灵活,惊叫着扑棱棱飞起,躲到荷塘更深处去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城里人优哉游哉,满腔小资情怀享受这秋韵美景时,农 人们虽一派繁忙,却也满心愉悦。 ?远处荷塘里的白莲藕,在泥塘中已安睡了数月,此时被农人吆喝着挖起,胖乎乎的, 虽沾满了黑黑的泥巴,却依然如孩子的嫩白小脸,惹人千般怜爱。 ?大货车沿着堤坝轰隆隆开来了,离开荷塘的莲藕们,仿佛还没有睡醒,懒洋洋、慢腾 腾,丝

11、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成为菜肴的命运。农人们把莲藕一批批地装到货车上,司机哼 着欢快的小曲,莲藕们被快快乐乐地运走了。 ?堤坝外面那新收的苞米和稻谷,杂乱地堆积在晾晒场上,农妇们扎着彩色头巾,不停 地翻晒着,望一眼,新米的香味仿佛已溢满了唇齿之间。 ?浅秋平淡少人语,暮秋寂寥多闲愁。 ?而金秋,就是这么喜洋洋、暖洋洋。这累累果实、长堤绿树、蓝天白云交织在一起, 是充实,是喜乐,是城里人心头对大自然的牵念,更是他们指尖想轻轻触摸的温暖。 ?而在农民的眼里,这丰收与繁忙,这晒黑的粗糙肌肤,这额上的缕缕汗水,是满足, 是幸福,更是他们一年四季对收获美好的期盼。 ?春风十里惹人醉,秋韵十里温暖了一季,温暖

12、了心房,温暖了我们游荡的灵魂与信 仰。 (1)作者通过描写秋韵十里,展现了极具秋天特色的美景,请概括作者笔下的秋韵体现在 哪里。 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 _ 。 _ 。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的句子。 (3)说说标题 “ 秋韵十里 ” 的作用。 【答案】 (1)大人和孩子们游玩,享受秋韵美景的乐趣;农人们的繁忙和丰收的愉悦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的荷叶依然蓬勃生长,充满了旺盛的生命 力的特点。 (3)“秋韵十里 ” 是文章的线索; 提示文章主要描写的内容是秋天的美景; 表达了 作者对秋天景致的赞美热爱之情。 【解析】 【分析】( 1)在理解文意

13、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 段落内容,然后再概括出剩余的段落内容。文章第 到 段写写景,写荷塘、野鸭、蝴 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第 到 写人,写大人和孩子们游玩,享受秋韵美景的乐趣;第 ?段是过渡段,由写城里人享受秋韵美景过度到农人们的繁忙和愉悦。第?段到 ?具体 写农人们的繁忙和丰收的愉悦,据此分析答题。 (2)反复阅读这个句子,可以看出这句话把荷叶比作是锅盖,比作是一群高傲不羁的调 皮少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是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结合语境分 析,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的荷叶依然蓬勃生长,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 (3)由 “ 秋韵十里 ” 可以

14、看出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写秋天的美景,因此这个题目概括了文章 的主要内容,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先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再 写大人和孩子们游玩,享受秋韵美景的乐趣,最后写农人们的繁忙和丰收的愉悦,是围绕 秋韵十里来写的,因此题目是文章的线索。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秋天 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致的赞美热爱之情,而题目“ 秋韵十里 ” 就表现了作者的这种 感情。 故答案为: 大人和孩子们游玩,享受秋韵美景的乐趣农人们的繁忙和丰收的愉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的荷叶依然蓬勃生长,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 的特点。 “秋韵十里 ” 是文章的线索; 提示文章主要

15、描写的内容是秋天的美景; 表达了作 者对秋天景致的赞美热爱之情。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 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 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 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品味,主要从风格、特点、作 用三个方面来考虑。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 永;标题的特点要

16、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标题的作用主要有:吸引读者;点明文章主旨; 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 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山中红叶 这些年来,我对红叶有了一些感情,原因可能是年过半百,自然会对秋日里饱经风霜 的艳红,产生些许感慨,从而留恋其中。打开电脑就会情不自禁去搜寻红叶的图片,去寻 找那一片片红透半山的安然。 前几日,随同事去了一个山村,那是一个有红叶的山村,撩起我藏匿心中的红叶。于 是,我在下午时分,独自去了附近的山坡。走在铺满红叶的山路上,远处的山峰宛如一位 亭亭玉立的少女妩媚动人,喜庆的红装令人心旷神怡,激情澎湃。近处的红叶一团团、一 簇簇,像一片火海,燃烧着一望无涯。这深浅不一的红叶火海,交相映衬,深红的比火红 的玫瑰热烈,浅红的比深红的牡丹贵气。看那山顶的仙雾,还有汹涌的林海,悦耳的鸟 语,这一切如梦如幻。随风摇曳的红叶,如满天的彩霞,层层叠叠,遍地金红。红叶轻 扬,飘飘洒洒,有如蓬莱仙岛,亦如天上瑶池。连绵起伏的山岭郁郁葱葱,色彩斑斓,一 片片,一簇簇,其中那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