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135055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二章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二章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二章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二章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课件(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第一节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世界三大古剧: 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第一节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综合艺术 起源与形成过程,亦即各种艺术元素不断发展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一、先秦时期,1、原始歌舞 最早最重要的艺术元素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存困难。但原始人为了生存,常聚集力量做同一件事,如打猎,对付外来侵略等。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使他们逐渐创造了相互沟通的表达符号语言。人在共同的生活和生产中为了表达思想,必须有声音、有语言,要渲泄情感就得唱、跳。,“予击石拊石,百曾率舞。” 尚书尧典 一群原始狩猎人披着各种兽皮,用石头相击,或用手击石打出节奏,然后身子也随之动了起

2、来。这就是原始部落的守猎人在获得猎物后,举行的一种舞蹈,常常表现为一种祭典与庆贺的仪式,这种仪式一直到现在。只是从原始到了自觉,从简单到了复杂,从低级到了高级,从原始的需要成为艺术的追求。,“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吕氏春秋古乐篇 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原始舞蹈与歌唱相伴,这就是歌舞与音乐的结合。在原始氏族中,图腾是他们的共同信仰物,大多是为其祖先或保护神面而加于崇拜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原始人在祭典活动中常模仿其形象、动作、声音和花纹来舞蹈。古代舞蹈中有一种“禹”步,就是模仿蛇的动作的;商殷时的“踏高脚就是模仿凤来舞蹈的,这种踏高脚一直流传到现在。,2、傩舞 上古时代的傩舞

3、对后来的舞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淮南子记载了古代傩舞的情景:“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的方相,后面跟随着幼童百二十人和人扮的十二神兽,把恶鬼如魑魅魍魉驱逐出去。 这种舞蹈初具较大规模,成为群众性的广场舞蹈形式。人们带着恐怖的假面具,穿着奇怪的服装,狂叫呐喊。其中不泛表演技巧和歌唱的成份。不但在原野广场演出,还在宫廷演出。,3、宗教祭祀活动 到了奴隶社会,宗教祭祀活动就成为崇拜祖先,崇拜上帝、崇拜自然神的一种礼俗。产生了以祭祖活动为职业的巫觋,他们是神和王的传达人。由他们主持来求雨、宁风、驱邪、除灾、治病。这些活动大多要举行盛大的歌舞。当然是为奴隶主所利用。如在宫廷里,奴隶主利用巫

4、觋(xi,男巫)和这些活动来为他们歌功颂德。如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汤乃命伊尹作大,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后来宫廷里有大舞,也叫武舞和韶舞、文舞,都是宣扬贵族统治者的“文治武功”的舞蹈。,4、腊祭 在民间有“腊祭”,即每年十二月慰劳万物和农民暂得休息的祭典。孔子曾对腊祭有过解释:“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农民终年劳作,只有腊祭这天是他们欢乐的日子。 另一种祭典在每年三月上旬举行,参与者在水边沐浴,用香草熏自己的身体,男女相互对歌,表示相互的友情和爱意。 诗经的宛丘与东门之扮所描绘的即此情景。这种形式不仅仅是男女自由择配,而在古代还是一种巫风。掌管这事的人就是“女巫”。当时担任

5、“巫”的人是群众中很有威信的人。后来奴隶主或贵族派人采集民间歌谣,编成了国风,用他们的礼乐观点将这些民间祭典纳入他们的规范中来。所谓“家为巫史”就是这个时代。,5、俳优 从事歌舞乐和杂戏的艺人的总称,即后世的演员。春秋战国时期,在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宫廷内专供统治者调笑取乐。 韩非子难三:“而俳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俳优作为宫廷弄臣,其职责是以歌舞谐谑对君主进行谏劝,即所谓优谏,在民间则以其伎艺娱人。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俳优侏儒,狄鞮之倡,所以娱耳目乐心意者。”,6、巫舞 “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词。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无亵慢淫荒之

6、杂。” 王逸在九歌序 说明”巫舞“的歌舞特点,是来自民间的祭舞。“巫舞”的歌词内容不仅仅有歌唱神的故事,表达神的形象和动作以及祀神人的感情与愿望,也有借以娱人。 屈原的九歌是吸取民间歌舞的基本元素写成的。九歌中描写的服饰很美,有乐器、有对舞、群舞,有抒情舞也有执戈的舞蹈;有对唱、齐唱。,先秦以后,娱乐性歌舞艺术成为主要的歌舞形式,表现的内容及形式都有了很大进步,逐步向综合性戏曲发展。,二、汉唐时期,与前相比,汉代歌舞规模较大,形式渐趋复杂多样。 汉代歌舞之风极盛,宫廷里设有“黄门工倡”,即宫中的乐工、舞人。达官贵族之家多蓄养歌舞伎人,当时称为“倡”或“歌舞者”。 除作为宴享的乐舞之外,还有一种

7、礼仪性的社交舞蹈,称之为“以舞相属”。,1、汉代百戏,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期称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改称为杂技。百戏源于夏商,始于春秋战国,秦代形成,两汉时期广泛发展。西汉之前主要在宫廷表演,东汉在民间广为流传。百戏包括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2、角抵,角抵是一种竞技类活动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禁止民间私藏兵器,作为徒手相搏斗的角抵兴盛起来。汉代,民间出现了一种由“蚩尤戏”发展而成的两个人在公开场合表演的竞技活动,已经具有后来摔跤的基本特色,并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汉代角抵活动十分普及,尤其是在冀州一带民间,经常有这种游戏活动:“其

8、民三三两两,头戴兽角相抵,名唤蚩尤戏。”从这一记载中将角抵称为“蚩尤戏”,以及角抵时要进行化妆的情况来看,很明显角抵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富有娱乐性的游戏活动。 汉书武帝本纪中也有关于角抵戏的记载,据载当时的角抵戏规模宏大,轰动京城,老百姓们甚至宁愿跑几百里的路去观看助威,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角抵游戏的喜爱。 东海黄公中的角抵表演,加入了简单故事,增强戏剧性。,3、唐代歌舞,唐代歌舞繁兴,较之前的歌舞: 内容上故事性更强; 表演形式上,在以歌舞为主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了其它表演技艺,如说白、动作等。 歌舞至玄宗朝而达到极至,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精通音律,热爱歌舞的风流天子是大家熟悉的,正是他创造了秦王破阵

9、曲和霓裳羽衣曲,而且秦王破阵曲被誉为大唐的国歌。,唐代有两种酒筵歌舞 一种是艺术观赏性质的酒筵歌舞,歌舞伎和观赏者这两种不同的身份。在这种歌舞中,节目是预定的,其内容主要是曲子歌唱和曲子舞蹈。 另一种是酒筵游戏性质的歌舞。在这种歌舞中,饮酒者同时是表演者,节目是临时确定的,其歌词大都是即兴创作的作品。 “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齐歌送清觞,起舞乱参差”的诗句描写了当时酒筵重视歌舞艺术的风格。 到中唐酒筵歌舞便遍布城乡,呈现出空前的盛况。所谓“处处闻管弦,无非送歌声”,所谓“歌酒家家花处处”、“纷纷醉舞踏衣裳”,是当时酣歌醉舞景象的写照。,这种景况导致了酒筵艺术成分的改变:过去作为宴

10、饮辅助内容的歌舞,现在变成了酒筵上的主要节目。在唐代初、盛二期,常见的酒筵歌舞是自娱性的独歌独舞。 此外,参军戏、俗讲等随着叙事文学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并趋于成熟。,总之,从先秦到汉唐,与戏曲有关的各种表演艺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彼此间不断交融,逐步向综合性的戏曲演进。到了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得以汇合,并与叙事文学相结合,形成了戏曲。,第二节 戏曲的形成与宋金杂剧,宋代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 1、演戏场所瓦市(瓦斯) 瓦市,又名瓦舍、瓦肆或瓦子,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北宋汴京(今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等都有不少瓦市。 都城纪胜:“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瓦市中搭

11、有许多棚,以遮蔽风雨。棚内设有若干勾栏。大的瓦市,有几十座勾栏,演出杂剧及讲史、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技等各种伎艺,可容观众数千人。,2、宋代大曲,大曲在唐代还是纯粹的歌舞乐曲,发展到宋代,逐渐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在宋代的杂剧中,就有一部分以大曲演唱的节目。这种节目,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是利用大曲的形式咏唱故事,在大曲原有的标题之上往往再冠以故事性的标题。如唐有薄媚大曲,宋有西子薄媚、错取薄媚、郑生遇龙女薄媚等;唐有六幺大曲,宋则有莺莺六幺、崔护六幺等。 其二,多是摘遍的形式。宋代所用的大曲,并不拘泥于唐大曲原有的完整形式,而是按照实际需要,只摘取其中的若干片段,称为“摘遍”。 大曲的曲调

12、是戏曲曲调的来源之一。,3、诸宫调 一种说唱艺术,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故名。 诸宫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以唱为主。,西厢记诸宫调,北宋末年是诸宫调的鼎盛期。诸宫调虽然产生于北方,随着宋朝南渡,也传到了南方,遂有南北诸宫调之分。南北诸宫调的区别主要是曲调腔谱的变化。据研究者的意见,南诸宫调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北诸宫调则是琵琶和筝。董解元西厢记就是北诸宫调,所有又称为弦

13、索西厢;南戏张协状元中有一段诸宫调曲词即是南诸宫调。现代诸宫调作品保存最为完整者为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残缺不全者为刘知远诸宫调 。诸宫调的出现,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此外,唱赚、说话、影戏等表演艺术汇集一起,在瓦舍勾栏内同台演出,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催生了一门新的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成为中国戏曲的雏形。,4、宋杂剧 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 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正杂剧”又分为两段

14、,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 南宋时期,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 南宋吴自牧武林旧事载有“官本杂剧”剧名二百八十个。,宋杂剧,5、金院本,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其内容、形式、脚色以及“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的艺术特点,也与宋杂剧一脉相承。 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A、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

15、。B、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宋杂剧与金院本虽然在艺术体制上不够完善,但它们开了中国戏曲的先声,为其后宋元南戏与北曲杂剧的发展完善打下了基础。,第三节 宋元南戏与元杂剧,一、宋元南戏 1、南戏 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其音乐-南曲,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 意义: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

16、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南戏的产生 明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2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注:赵闳夫是宋光宗赵惇的同宗堂兄弟,他发榜文禁止南戏演出,说明当时南戏的影响已经较大了。) 徐渭南词叙录中有:“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可见南戏大约在宣和之后即由温州的艺人创立,到宋光宗朝已流传到都城临安(今杭州),盛行于浙闽一带。 到南宋末年,南戏已扩展到江西南丰等处,元刘埙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说:“至咸淳(12651275),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可知当时戏文颇受民众的欢迎,但文人士大夫把它排斥在“正音”之外。,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勾栏瓦舍遍布,为众多民间伎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宋 室自南渡之后,定都临安,宗室勋戚、文武百官纷纷南迁。温州是南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