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123921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课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一)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 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吏主要是指:除皇帝以外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行政长官;各官(部)的僚属;军队中各级将领及文官。所谓文官,则不包括各类武官和“吏”。 中国古代“官”与“吏”的差别,一、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一)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 中国封建专制社会是一个高度“人治”的社会,历代君主都将“择人为政”社安邦定国的第一要素,因此中国封建社会人事制度的演变都是以官吏选拔制度为中轴线展开。其中包括:选人标准和用人方式两个方面。,一、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一)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

2、1、选人标准上“以德帅才” 对德的重视是贯穿我国人才观的一条历史主线,对官员素质标准都是以德为先,德重于才。 “圣人当道,贤者在朝”是中国政治的理想状态。 孟子:不用贤则亡 吕不韦: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 李世民: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一、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一)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 1、选人标准上“以德帅才” 但是由于对个人道德素质的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隐蔽性,从官员选举中的公平和公正性上出发,有时还是需要对待选官员的实际才干进行考虑。 唐代以后,科举考试的兴起,一、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一)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 2、尊贤、用贤的选人观 “贤人”定义:有德

3、行的人?有才能的人? 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一、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一)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 3、知人善任的用人观 刘邵:人物志流业 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

4、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辨,有雄杰。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之家,延陵、晏婴是也。 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思信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备,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微,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是谓器能,子产、西门豹是也。,一、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一)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 3、知人善任的用人观 刘邵:人物志流业 兼有三材之别,各有一流。 清节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讥诃,分别是非,是谓臧否,子夏之徒是也。 法家之流,不能

5、创思图远,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是谓伎俩,长敞、赵广汉是也。 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是谓智意,陈平、韩安国是也。 凡此八业,皆以三材为本。故虽波流分别,皆为轻事之材也。 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 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 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 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一、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一)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 3、知人善任的用人观 李世民: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广求贤人,随才投任” “用其所长,掩其

6、所短” 王安石: “人主以狗彘(zh)畜人者,人亦狗彘其行;以国士待人者,人亦国士自奋。”,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以隋朝为分界线。隋朝以前以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为主要选官制度,以隋朝以后则以科举制度为主要选官制度。,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一)先秦 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代的一个主要和基本的选人用人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和基础的宗法制度上,又称为世官制。先秦时代以士、农、工、商对民众进行分类,且“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但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国家政治局面的动荡和各诸侯之间的竞争,客卿与养士制度也随之兴起。 所谓客卿是指作

7、用其它国家的士人阶层到本国做官。所谓养士指一些有实力的封建贵族招募愿意为自己服务的人才。,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二)秦朝: 秦统一天下以后,自中央到地方的各种行政管理机构的官员不再由固定的世系贵族家族垄断,而是由皇帝或中央主管机关任命,只领取俸禄,不享有封邑(y)。 置吏律“除吏、尉,已除之,乃令视事及遣之,所不当除而敢先见事,及相听以遣之,以律论之。”规定地方官吏的任命必须经过正式委任,否则依法处置。 官吏任命的标准,主要是军功爵制,即根据拟被任命的人员的军功大小来授予相应的官位。,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二)秦朝: 秦国统一天下后将过去官吏的世禄制改为俸禄制的后果是: 1、皇

8、帝对官吏任免升降有绝对的权力,从而有助于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2、官员可以随时被撤换和罢免,有助于封建行政管理机关组成人员的新成代谢,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 3、官吏地位的不稳定有利于皇帝对官僚阶层的控制和干涉,从而实现专制皇权对官僚阶层的干涉; 4、在官僚阶层内部形成了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进而形成小团体性质的“朋党”。,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三)汉朝 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汉朝开始实行贡举制、察举制、孝廉制、征辟制,即将由下而上的人才推荐和由上至下的招聘制度结合起来。 这些推荐和招聘制度中推荐人才的标准还是回到了人才的“道德水平”上,结果就会产生受到人际关系控制的后果。 “道德比

9、赛”的可行性与后果,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汉朝察举制的实行过程中,地方门阀利用自己的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操纵了地方舆论,结果使得所谓的“察举”成为受到地方门阀操控的发展裙带关系的渠道。曹操当政时期曾经提出过“唯才是举”的主张,但是遭到了当时地方门阀强烈抵制。作为对地方门阀势力的妥协,曹丕当政后,九品中正制开始应运而生。,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二、中国封建

10、社会的选官制度,(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五)隋唐以来: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 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混乱和

11、动荡削弱了传统士族的影响力,而从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度使得庶族地主的经济地位开始不断上升,相应地也造成了庶族地主要求与士族相同的政治地位。过去的九品中正制造作官员上的不足开始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五)隋唐以来: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 所谓科举制度是朝廷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优劣选拔人才。它从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五)隋唐以来: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与过去的察举制度的差别:

12、 1、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以推荐为主,官吏的推荐是主要途径,虽然也虽然一定的考试形式,但是考试成绩只是决定授予的官员高低的标准。在科举制度中,考试占有重要比重,甚至可以决定是否具有被授予最低等官职的资格。,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五)隋唐以来: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与过去的察举制度的差别: 2、在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中,往往士族的子弟才有被推荐的资格,一般的平民百姓很难成为被推荐的对象,造成“寒门无上品”的现象。在科举制度中,所有的读书人甚至武夫都可以自愿报名、参加考试,并且通过考试获得更高的被挑选的资格。,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五)隋唐以来: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 隋文帝

13、设进士科,开创了分科举士的制度。但是由于隋朝存在的时间短且政治动荡,因此科举制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唐朝年间。 唐代的乘兴制度按大的门类可以分为常科和制科两部分,其中常科是每年都会考试的科目,而制科则会有一定的特殊性。,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五)隋唐以来: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 常科中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 其中秀才科考试要求最高,考试治国方略,不但要求考生文笔优美,还要根据策问中提出的有关治国治政治军治经等重大问题发表见解。因为要求极高,使得中第者极少,实行没有多久就停止了。 明经科指导通晓儒家经典,是常录取人数最多的一科。因此有“三十老明经,

14、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进士科在考察时务政策以外,还考察杂文,对应试人的文采比较重视,形式性比较严重。而且在进士科的考试中还确定了三场考试的形式,即分三场考试分别考察应试人的时务策、杂文和贴经。而且在进士科的考试中开启了确定标准统一考试内容和标准统一答案的先河,其内容和答案都是按照儒家经典确定的,而且朝廷颁布的五经正义成为了官方指定的学校教材。,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五)隋唐以来: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 明法、明书、明算三科则更侧重于对专门人才的挑选。 明法科,是挑选明晓法律文书的人才。 明书科,是挑选明晓文字和书法一科,又称明字科或书科。 明算科是指精于计算和数学一类的科目。 相对于其它四

15、科,明书与明算科的地位相对较低,由此考取的考生授予的官职也相对较低。,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五)隋唐以来: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 天子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 除增以上六科外,唐朝的常科和制科还有很多门类,一共出现过六十三个科目。尤其是制科,谢谢根据特殊需要而临时设定。尤其是制科考试,一般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这是中国科举考试中最早出现的殿试形式。制兴生一旦录取便被称为“天子门生”,因此制科的地位反而要高于常科中的明经和进士。例如,进士及第后还要参加吏部主持的考试,合格方能授官;制举一旦录取,便可直接授官,且升迁更快。因此就造成了已经考取进士或明经科目又去应举科考试,甚至在职的官吏也来参加

16、考试。,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五)隋唐以来: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 考试之前的行卷和纳卷 唐朝时候,应试举子在考试之前需要行卷和纳卷。 所谓行卷,是指应试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的文学作品加以整理编撰,送呈当时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名望和地位的达官贵人和文坛名流,以求得他们的品评和推荐。 所谓纳卷,是指应试举子将自己的文学作品向礼部投纳,以便吏部进行综合考察,并综合最终的考试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又称“公卷”。,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六)五代十国对科举制度的延续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混乱与分裂的时期,但是在隋唐两代已经牢固确立科举制度之后,科举考试在这段时期依然没有中断。例如公元907至960年间,五代共举行过科举考试47次,录取进士650人。,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七)北宋的科举制度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为彻底结束过去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和军阀割据的局面,开始试行从中央到地主由文官主政的制度,相应地就进一步提高了科举活动在挑选国家官吏中的重要性。,二、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七)北宋的科举制度 考取的考生都是天子门生 宋太祖取消了考官与考生之间的座主与门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