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导言资料讲解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122809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导言资料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学导言资料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学导言资料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学导言资料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学导言资料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导言资料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导言资料讲解(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导言,01,导言,宏观经济学的多样性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宏观经济学学派林立,凯恩斯通论希克斯的解释萨缪尔森综合,1960s以前,凯恩斯主义占主导地位。 1970s滞胀难倒凯恩斯主义以后,1/4世纪以来,宏观经济学呈现出多样性。 没有哪一个得到普遍的接受,也没有哪一个遭到普遍的拒绝,没有一个公认的体系,流派间论战不断。,较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为什么表现出更大的多样性?,经济学家的标新立异 凯恩斯思想源头的多样性 经济现实的多样性 验证困难 多样性并不是坏事,经济学家的标新立异,经济学家需要推销自己的智力产品,为此使自己的智力产品与众不同,“Lab

2、elling”成为通用做法。 理论上的分化同样也在政策层面发生。,凯恩斯思想源头的多样性,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讲,宏观经济学源于凯恩斯的通论。宏观经济学家大多是在理解、修正或拒绝、攻击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想。 通论内容极其丰富,“八面玲珑且含混不清”,耶格尔曾指出凯恩斯本人“在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骑几匹不同的马”,因此,后人研究的多样性也就不可避免了。,经济现实的多样性,宏观经济学被要求解释经济现象,解决宏观经济问题 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多样性及“与时俱进”的特点为宏观经济学多样性提供了现实的土壤(1930s, 1960s, 1980s),验证困难,现实经济的复杂性使得对宏观经济理论的验证

3、非常困难,难以证实或证伪。 没有一个“能够结束所有争论的最终标准或最终裁决者”。 宏观经济学还要受到不同意识形态(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等)的影响。 所以宏观经济学表现为在拒绝方面明显的无能,或者说表现出很强的宽容性。,多样性并不是坏事,各种流派在彼此间的交流和交锋、攻击和辩护之中向前发展。 “一旦战场上没有了敌人,老师们和同学们就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睡着了。”J. Mill 相当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保持了不断发展的势头。,宏经的多样性表现在哪里,政策目标分歧不大。 分歧集中在理论分析、经验证明和政策工具的选择三个方面。 在学术传统上分歧集中在古典传统和凯恩斯传统。 在政策领域相应表现为

4、自由放任政策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冲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企业或家庭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供求行为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 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来看,由于新古典经济学不能对持续的宏观经济波动大萧条作出合理的解释,导致对它的信任危机,而宏观经济学成功于可以对持续的宏观经济波动作出合理的解释。 所以宏观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宏观经济波动和增长。,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核心问题是: 1、宏观经济波动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大萧条?为什么宏观经济存在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

5、性波动,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根源是什么?波动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怎样从非均衡恢复到均衡的道路上? 失衡均衡,2、宏观经济增长问题 在均衡的道路上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均衡的长期化、动态化,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经济增长与波动,GDP增长率(%),1978年以前,失业和通膨都是隐性的;改革开放后,失业和通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失业与通货膨胀,1979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一个十分重要的 变化就是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单位:亿美元,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学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微观和宏观的问题是不分的。 8

6、0年代以后才开始对宏观问题进行分析。 1984年 农村改革城市改革 价格改革通货膨胀 结构调整大量失业 1988年 经济过热 : 采取紧缩政策,1990 经济过冷:采取扩张政策 1992 邓小平南巡讲话 1993 经济又一次过热 1993.7 采取紧缩政策 1996 宏观经济实现 “软着陆” 1998 宏观经济又出现过冷、通货紧缩 的现象,又采取松财政和松货币 政策。,从1998年至2003年,我国政府采取扩大政府支出;扩大政府投资规模;放松银根;7次降低银行利率等等措施,宏观经济始终在低谷徘徊。 2004至2007年 宏观经济出现过热势头,采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提高利率等紧缩措施。 从200

7、8年至今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政府采取扩大政府支出等各项措施。 中国宏观经济理论更不成熟,宏观调控政策的使用效果远不如预期,事后的调节、不是事先的预测。,制约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我们很清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很多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增长。需要我们采取措施逐步解决,以是经济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协调、快速增长。 这些问题和困难有的是过去遗留下来的,有的是在社会经济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系统不完善,法规制度不健全。,概括地讲,主要问题和矛盾是: (1) 经济结构不合理; (2) 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8、(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4) 就业压力不断上升; (5) 某些自然资源,如水、石油和铁矿石等短缺对于经济的制约力增加,环境压力加大; (6)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比较弱。,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四个失衡:即产业结构失衡、需求结构失衡、就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结构失衡。而要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就应该是逐步消除这四大失衡。中国经济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的二元结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元/人)差距不断扩大,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统计数据表明,1998年以来我国农民纯收入(元/人)增长显著放慢: 1997 1998 1999

9、 2000 2001 2002 2003 农民人均收入 2090 2162 2210 2253 2366 2476 2582 增长率 ,% 8.5 3.4 2.2 2.1 5.0 4.6 4.3 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12美元,每天不到1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是贫困线以下。按照我国637元/人年为标准,中国贫困人口2900万,按照869元/人年为标准,中国贫困人口5600万,按照365美元/人年为标准,中国贫困人口有2.1亿。,城乡收入差距导致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元/人)差距扩大。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元/人)比较 1978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10、 农村居民: 138 571 1434 2037 2156 2276 2622 城镇居民: 405 1686 4874 7402 7761 7972 8472 农村/城镇 1/2.9 1/3.0 1/3.4 1/3.6 1/3.6 1/3.5 1/3.2 1985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曾降到过 2.3:1。,失业压力增大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 2006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47万。2001到2006年失业人数平均增长率为6.1%。另有几百万下岗职工尚未找到工作,实际上,我国的失业率大大超过这个数字。 另外,中国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约1.5亿,表明农村的就业压力比城镇更大。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

11、不健全,失业问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中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解决以上问题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决定中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是:统筹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国内与对外经济的协调发展。,宏观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图,波动根源,政策变量(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其它

12、政策),其它变量(消费投资),外生变量(战争气候),宏观 经济学,传导机制,波动结果,Y,P,N,NX,分析思路,简化模型,普遍模型,逐步放松假设的过程,外生变为内生变量的过程,经济模型中的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内生变量: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内生变量在模型之 内决定,可以在一个经济体系内得到说 明的变量。,外生变量:由体系以外的因素决定,影响内生变 量,但无法在一个经济体系内得到说 明(可以看成已知数),外生变量是模 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对象,核算 (GDP),GDP的 决定,货币市场均衡,产品市场均衡,三重市场均衡,四重市场均衡,GDP的波动与增长,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双重市场均衡,宏观经济政策,课程目的及学习方法,课程目的:学到一种分析方法,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学会分析预测经济的趋势和走向。 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读书与听课相结合 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多听媒体报道,作业:6月2日交,宏观形势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