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群体心理基础讲义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1112299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群体心理基础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企业管理}群体心理基础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企业管理}群体心理基础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企业管理}群体心理基础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企业管理}群体心理基础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群体心理基础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群体心理基础讲义(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群体心理基础,群体的定义,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共同目标; 共同规范; 心理上相互依赖; 行为上互动,群体的分类,2按发展水平分:,(1)松散群体群体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只是在空间和时间的结合,此种群体目标、结构和领导都不十分明确。,(2)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中级阶段。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的,约束与抵制共存,但这种活动只具有个人意义。,(3)集体群体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成员之间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起存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1.按规模大小分:大、中、小群体。,管理心理学研究侧重于小群体,一般认为57人的群体效率可能最高。,(1)先进集体型

2、 (2)一般集体型 (3)中间型 (4)一般反社会团伙型 (5)黑社会团伙型,若将群体分类按三个维度划分,如下图,3.按群体的社会性质分:,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如命令型和任务型群体。,4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分:,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或学习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如利益型和友谊型群体。,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规定。 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任务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决定。 它是指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 其界限并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还可能跨越直接的命令

3、关系。 所有的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而任务型群体不一定是命令型群体。,利益型群体,为了某一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形成的个体的组合。,友谊型群体,它是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 往往在工作情境之外形成。,5.按群体人员的构成分:,(1)同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的相同或接近。,(2)异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适合复杂性、长期性、创造性的群体; 后者适合简单性、相似性、临时性的群体。,6.按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划分:,(1)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指为研究和分析某一特定人群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群体。,(2)实际群

4、体。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群体。,7.按群体存在的性质划分:,(1)参照群体。又称标准群体、榜样群体,它的存在对人们有学习、借鉴和参照意义。设立参照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2)一般群体。,个人加入群体的动机,安全需要 地位需要 自尊需要 情感需要 权力需要 实现目标的需要,群体发展的模型,5阶段模型 间断-平衡模型,5阶段模型,提出于60年代中期,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5个阶段的标准程序。 5个阶段为: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中止阶段。 随着群体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四阶段,群体会变得越来越有效。,資料來源:Stephen P. Robbins, “Or

5、ganizational Behavior”, 7th, Prentice Hall Inc, 2001,形成阶段,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 群体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 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员时,这一阶段结束。,震荡阶段,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群体加给他们的约束仍然予以抵制,对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还存在争执。 这个阶段结束时,群体的领导层次相对明确了。,规范化阶段,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当群体结构稳定下来,群体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时,这个阶段结束。,执行任务阶段,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

6、分地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群体成员的注意力已经从试图相互认识和理解转移到完成任务上来。,中止阶段,只相对于暂时性的委员会、团队、任务小组等工作群体而言。 此时,群体开始准备解散,群体成员的反应差异很大。,5阶段模型的不足,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按照5阶段发展的。 5阶段模型忽视了组织环境。,间断-平衡模型,A (A+B)/2 B,高 低,工作绩效,阶段1,阶段2,飞越,结束,第一次会议,任务型群体,间断-平衡模型,群体的发展并非都经历相同顺序的发展阶段。但在群体的形成和变革运作方式的时间阶段上是高度一致的。研究发现: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2)第一阶段的群

7、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4)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5)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6)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群体绩效,与群体绩效有关的几个结构性因素是: 角色知觉 群体规范 地位不平等 群体规模 群体任务 群体凝聚力,角,色,实际行为与态度,角色认同,角色期望,角色知觉,角色,角 色 冲 突,角 色 管 理,卡恩“重叠角色组”模型 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 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群体的规范作用,1.什么是群体规范,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的活动目的,所确立的心理标准。 它有

8、以下特征:,(1)它是在暗示、模仿、顺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致性,规范不同于规章,更强调自律与默契。,(2)群体规范对群体有维护性功能,(3)群体规范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A.绩效方面的规范,B.形象方面的规范,C.社会交往方面的规范,D.资源分配方面的规范,群体规范的形成谢里斯“暗室光点”试验,群体的压力与从众,群体压力,指群体规范形成以后迫使成员产生顺从行为的约束力。,模仿,群体内成员的亲疏,舆论,群体压力的表现方式从众,从众的概念,指个人在群体中,因受到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直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心理学家阿希(S.ASCH)对从众心理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如著名

9、的卡片式实验,如图:,A B C,x,对于 x=A的错误判断(实际上x=B)由于群体压力竟然 有35%的人产生了从重心理。,从众行成的原因,(1)压力下的屈从与顺从。前者口服心不服,有一定消极作用,后者口服心服,在心理改造中有积极作用。,(2)集体主义的自觉。,影响从众的因素,(1)个体特征,(2)群体的性质,(3)环境和传统的影响,紧密型、专制型群体从众心理尤为普遍,群体行为模型,施加于群体的外界条件,群体成员资源,群体结构,群体过程,绩效和满意度,群体任务,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组织战略 权力结构 正式规范 组织资源 人员甄选过程 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组织文化 物理工作环境,群体成员资源,能

10、力 人格特点,群体结构,正式领导 角色 规范 地位 群体规模 群体构成,群体互动过程,协同效应 社会促进效应,潜在的群体有效性,过程增量,过程减量,实际的群体有效性,+,-,=,协同效应,它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 可分为正协同效应和负协同效应。 社会惰化现象代表的是负协同效应。,社会惰化,指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加努力的倾向 瑞格曼(20世纪20年代)“拉绳试验”: 1+1+1=2.5 1+1+1+1+1+1+1+1=4 群体规模增大,与个人绩效负相关,社会促进效应,它是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 别人在场时从事

11、简单的、常规性的任务,个体的操作会更快、更精确。 但从事复杂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时,别人的出现可能会对绩效产生消极的影响。,群体任务,简单任务常规性的、标准化的任务。 复杂任务新颖而又非常规性的任务。 不确定性较高的工作任务,即复杂性强、相互依赖性强的工作任务,需要一个群体具有有效的沟通、领导和低水平的冲突。,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加入群体的难度 群体规模 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外部威胁 以前的成功经验,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高生产率,低生产率,生产率水平中等,生产率水平低到中等,绩效规范,凝聚力,高 低,高 低,群体决策,优点: 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增加合法性,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群体决策的副产品,群体思维由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群体转移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形成保守转移或冒险转移。,群体决策技术,互动群体法 脑力激荡法 名义群体法 徳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群体决策效果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