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管理}建国以来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历程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1106576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药品管理}建国以来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医疗药品管理}建国以来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医疗药品管理}建国以来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医疗药品管理}建国以来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医疗药品管理}建国以来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药品管理}建国以来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药品管理}建国以来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历程(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国以来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历程,课题主要内容,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涉及国民健康、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多年来,世界医药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医药产业成为在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现在的中国能生产1500多种原料药,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药物制剂生产国和疫苗产品生产国。本文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在医药领域的一些突出成就以及我校教师的访谈内容简述这些年来我国医药产业的自建国以来的自主创新历程。,建国以来医药产业领域的突出成就,针对我校学

2、科教学的特点和科研建设的方向,我们主要围绕药物的自主研发领域进行相关资料文献的查阅和调查。,一、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的诞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年9月17日,我国科学家成功完成了具有生物活力的结晶蛋白质牛胰岛素的全合成工作。这是人类第一次人工合成蛋白质,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新时代,它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也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合成在50年代一直是块神秘领域,世界上许多有机化学家都十分关注这个问题。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邢其毅先生便是其中的一员,并在当时做出准确的预判:在未来年代里蛋白质和多肽化学必将

3、成为有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在当时大跃进“敢想敢干”的形势下,我国科学家提出了“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一课题,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但这种违背科学规律的人海战术式的科研,换来的是巨大的浪费以及没有切实的成果。反倒是美国、德国的科学家做出了一些成果成功合成了具有微弱活性的人工胰岛素。,为了与西方科学家争时间,抢速度,不让前期的工作半途而废,我国对科研工作及时进行了调整,“大兵团作战”就此收兵,转而利用有限的精英资源力量踏踏实实做研究。 自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生物系三个单位联合,分别从三条肽链的合成开展工作。,由于设计蛋白质合

4、成思路和方法方面,都是前人从未做过的事情,完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大量合成手段都需在实践中摸索,所以合成胰岛素的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总共200多步的合成反应,加上官能团保护、不能消旋、保证产率等要求,人工合成胰岛素之路的历程异常艰辛。但参与这项科研工作的人员均非常努力,全心全意,一步一个脚印地干,每天工作到深夜,没有周末、节假日。,1965年9月17日,令人兴奋的时刻终于来临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全合成的牛胰岛素晶体诞生了!国家科委先后两次组织著名科学家进行科学鉴定,证实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在漫长的国际竞争中,中国科研工

5、作者依靠自身实力,克服了合成过程中的一道道关隘险阻,赢得了这场竞赛的胜利!,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在科学界的价值和意义。人类第一次依靠人工手段全合成蛋白质,为蛋白质研究开辟了一块崭新的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0多年过去了,这段科研过程也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和指导。其中的四大精神:敢做难题、勇攀高峰精神;顾全大局、团队协作精神;艰苦协作、不计名利精神;严格认真、严谨求实精神,我国当下医药领域的创新研究仍可从中借鉴许多。,二、中国真正意义的原创新药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要追溯到援越抗美战争时期。寄生虫对当时的抗疟药物,如氯喹,产生了抗药性

6、,致使疟疾再度肆虐。大量参与越战的士兵患病,严重地影响了部队战斗力。 我国为应对这一严峻情况,1967年5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开展了“523”项目计划。屠呦呦所在的研究院很快参加到了这个项目之中,并委任她为疟疾研究小组组长。,寻找抗疟药物的过程极为漫长。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最终,青蒿从众多中草药中脱颖而出,它能有效抑制疟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屠呦呦自此开始对青蒿展开了深入的

7、研究。,青蒿在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我国南北方都常见的菊科草本植物。古代相关文献记载其具有抗疟的功能,并通过“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中,“绞取汁”不同于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这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她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历经190次失败之后,期待已久的成功姗姗到来。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但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

8、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并勇敢地在自己身上率先实验,以证明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 从文献检索,到实验提取合成,再到最后的实际测试,都足见青蒿素发明之路的艰难。,至今为止,青蒿素联合疗法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尤其在疟疾重灾区非洲,青蒿素已经拯救了上百万生命。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青蒿素的药效和价值可见一斑!,青蒿素的发明为人类带来一种新结构类型的

9、抗疟药,解决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关于对喹啉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是我国对世界医学所做的一大贡献。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女士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荣誉,更是人类对青蒿素,这一抗疟化合物巨大价值的肯定。,从屠呦呦发明青蒿素这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草药,至今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上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蒿素的发现改变了全新化学结构药物研究的传统思路和方法,启示我们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从天然资源中筛选药物,寻找新的有效成分,发现新的化学分子有时也是创制新药的一条捷径。,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当时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在青蒿素发现成果公开发表

10、之前,中国未即时就此申请专利保护,导致了青蒿素产品专利权被外国抢注的巨大遗憾。这说明中国在专利权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这方面的保护意识。中国医药的发展应从中吸取教训,避免此类现象再度发生。,三、中国医药产业的其他成就概述,1、中药理论的研究进展 中药理论是中国人几千年来通过临床用药和中药材生产中得到的经验总结。但由于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所限,中药理论仍然偏重于经验论,比较笼统,不够深入完善,其科学实质解释得并不清晰。中药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一套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建国以来国人在中药理论的很多领域,例如四气五味、归经理论、配伍及配伍禁忌、中药复方等开展了相关的科学研究。,

11、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四气又称四性,即寒、温、热、凉四种属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目前,对中药四性物质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对初生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核酸等)、次生物质(生物碱、萜类、酚类等)以及无机元素等方面的研究。实验主要针对其生物效应进行研究,包括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机体能量代谢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中药属性。人们通过提取中药中的相关化学成分,进行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并对得到的有机化合物进行划分归类从而得到相关药物的有效活性成分。,2、紫杉醇的人工半合成和中试放大实验的成功,紫杉醇和

12、多烯紫杉醇是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由于其高效、广谱和低毒已经成为临床上的一线用药,这类药物在天然材料提取方面产率很低,因此基本上都是人工合成的,但由于结构复杂,合成困难,所以价格昂贵。,3、首个抗癌新药艾坦上市,2014年12月21日,由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新型药物艾坦(阿帕替尼)正式上市。它是目前晚期胃癌靶向药物中唯一的口服制剂。经临床研究证实,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艾坦也是全球第一个被证实在晚期胃癌标准化疗失败后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艾坦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之一,是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它的诞生是建设我国医药科

13、技产业创新体系的“结晶”,表明我们的民族制药企业有能力并且已经从仿制生产走向创新研发的道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于本校教师调查访谈内容的总结,相较于化学药、仿制药,受访的大部分老师对新靶点、新机制药物更感兴趣,可见高校中,有志参与到创新药物的研发中的人还是有一定数目的。,对于仿制药在我国的盛行现象,老师们认为这是由于仿制药的研究更加切合实际。由于缺少一定数额的科研资金,加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局限,因此风险小、效益高的仿制药成为科研机构、医药企业合成、生产的首选。但不可否认,一味地模仿很难有质的飞越。中国需要加大在创新药领域的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同时用正确的政策引导更多的科研人员走入这一领域

14、,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在仿制药的圈子里当科研“民工”,实为人才资源的浪费,这对医药创新的发展是即为不利的。,而对于21世纪中药新药的研究,有两种途径获得了被调查者较大的肯定,一是利用天然产物的活性成分寻找一类新药,二是通过加强中药与西药之间的结合来提高药效。,结束语,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历程,发展规模一直在持续壮大,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发展历程中暴露的问题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在肯定数十年来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的同时,更应对其中的问题加以关注,避免未来走不必要的弯路。,作为药学工作者,未来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铭记精业济群的校训,承祖国所赋之重托,担人民健康之所系,弘扬神农伟业,建树万世之功! 此外,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成熟的环境和体制。从科研个体,到高校、药企及研究机构,再到整个国家,都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贡献最大的力量,这样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发展才能齐头并进,让整个医药领域得到立体式的平衡发展。可以讲,中国医药产业技术的创新发展是一项巨大的课题,离不开个人、国家的共同努力,需要大家携起手来,一起来做!,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