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浙江省宁波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上传人:1527****560 文档编号:141105493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浙江省宁波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浙江省宁波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浙江省宁波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浙江省宁波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浙江省宁波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浙江省宁波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浙江省宁波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中学2015-2016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试题 (分值:总分15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共 30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慰藉 (j )摇曳 (y)抛锚 (m o)不胫 (j ng)而走 B泥淖 (no)恣 (z)意颓圮 (p)横槊 (shu)赋诗 C静谧 (m )赭 (zh)色戕 (qi ng)害围炉煮茗 (m ng) D.不啻 (c)愀 (qi o)然饿殍 (pi o)挥斥方遒 (qi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布署,完全有条件化挑战为机遇,把

2、国际金融危机 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B. 至少有两点足可令人深思:第一,文学创作和市场运作并非水火不相融;第二,文学创 作绝对不是简单的市场运作。 C.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渡过了急流险滩,昂首挺胸地走到今天。 深重的灾难,铸就了她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格。 D. 天一阁以藏书丰富斐声学术界,阁中明代典籍较多,此外,还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碑贴, 其中著名的是北宋的拓本。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了差错,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老是埋怨别人,推托 责任。 B “2015 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 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

3、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 C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 。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手机 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 D围观的市民对男青年的做法不赞一词 ,纷纷指责他骑马上下班是“搞噱头”、 “哗众取宠” 、 “威胁交通安全”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几个年轻人选准目标,经过反复试验,潜心攻关克难,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预防及治 疗结肠病的新药,引起了厂家的关注。 2 B1 月 21 日上午,全国政协在政协礼堂举行春节茶话会,邀请已故知名人士和党外全国政 协委员夫人欢聚一堂,共叙友谊,喜迎新春。 C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

4、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 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D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 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中另外七个人是柳宗 元、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 龙须沟等,曾获“人民艺术家”的

5、称号。 C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是他的 学生。 荀子今存32 篇, 劝学是其开篇之作。 D朦胧诗, 指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兴起的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诗歌创作。在创作实践中, 朦胧诗力图以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艺术表现方式去打破传统诗学的框架。其代表诗人有食 指、北岛、舒婷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 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3 在

6、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6、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 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 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 稻束” 。 D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

7、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 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鲜明强烈的视觉印象和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 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 “金黄的稻束” “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 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 “稻束”,应该是美丽的母亲。 8、根据语段内容,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空白处,使前后语意一致。(3 分)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

8、,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 一场空。有的侘傺而归,以家自慰,“” 。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 。 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 。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 园, “” 。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 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4 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是:_( 只填序号 ) 9、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仿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3 分) 我国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吟咏这脍

9、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仿写: 10、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句话总结其中的寓意。(不超过20 个字) (3 分) “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野鸽,野鸽回答道:“微不足道。 ” “那么 让我来讲一个不平常的故事。”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紧挨着树干, 这 时候下雪了, 小瓣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可做, 于是就数起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 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有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落在树枝上的时候,树枝 折断了。”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5 题。 ( 共 18 分

10、)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甲)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 烁如水中之星。 (乙)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丙)他们仿佛从苍 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丁)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 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 有 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 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 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

11、们 仍然有无家 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 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 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 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 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 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 围城 中也出现过这种 5 拥挤的汽车。 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 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12、细细 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 的游艇上、 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 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 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 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 歌唱到的那样: 回家的心思, 总在心头。 中国古代诗歌, 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3、”( 宋之问 )“还顾 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古诗十九首)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卢纶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 ) 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 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 的那个家, 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 的家, 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 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1、“前

14、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这句话是从第段文 字中抽取出来的,请问该放入原文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2 分) 12、试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前方”“家”“路”的内涵及三者关系。(5 分) 13、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试分析。(3 分) 14、试以崔颢为例,分析第五段画线句子“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句 话的含义。( 4 分) 6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摄影散文兼具摄影的视觉性、再现性和散文文字表达的自由性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 特点,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B. 作者从“游子”的

15、角度抒发了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暗合中国传统的“游子 思乡”的文化主题,具有感人的力量。 C. 本文从一幅摄影作品写起,从离家的角度入手,进入到对人的精神状况的思考,揭 示出人的生存难以克服的悲剧。 D. 本篇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充满哲理味。作者在选文第段引用了不少中国古代诗歌, 其意在表明人在走向前方时总是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的家、家园和家乡。 E.作者面对摄影照片上的旅人,既详细描写他们归家或远行的故事,又宕开一笔, 让离 家的现实欲望和归家的精神意识交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视角独特, 立意新颖, 体现了 作者对人类深广的悲悯情怀。 三、古诗文阅读。 (共 3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

16、文语段,完成1622 题。 (26 分,选择题每小题3 分)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 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 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 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 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 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