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2020年8月).doc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41095576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2020年8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2020年8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2020年8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2020年8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2020年8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2020年8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2020年8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就会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他带什么东西,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尿憋急了宁愿尿裤子也不举手请假;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不做作业不说,连基本的课堂常规也不懂,上课随便下位、说话、喝水,老师今天讲,孩子明天又忘。每天都有同学忘

2、带书本和学习用具,还抱怨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没给他装进书包。有些孩子的东西被别人稍微碰一下就要告老师,既不知道谦让,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还有一些孩子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不会和同学交往。如此众多的问题,应该引起老师及家长的关注。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很重要。家长应该为孩子顺利地向小学过渡作好一切准备。1、思想方面:小学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开始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是第一次大的衔接。所以,上小学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喜欢但有点害怕”。这时我们做家长的千万不能恐吓孩子说:“现在你一天到晚只知道玩,到了小学里就没得玩了。”“这个都不会,以后到了小学里知识还要难,你

3、怎么学得会呢!”等等,因为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里,从而难以适应小学生的生活。我们要多做正面的鼓励,对孩子说:“长大了,就可以上小学了,就能学到更多本领了。”“上小学可以带上红领巾,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了。”等等。 我们也可以利用报名的时间,带孩子参观一下自己未来的学校,了解学校的环境,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回家后和孩子进行一次谈话,向孩子表示祝贺,让孩子知道上小学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光荣的、骄傲的事,我们可以用赞叹、喜悦、欣赏的语气和孩子谈上学的话题。2、习惯方面: 首先,我觉得要给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一般晚上8点半左右要睡觉,早上7点前起床。因为进入小学,孩子最好不要迟到。还有

4、小学生的活动量比较大,又没有午睡时间,如果孩子没有充足的睡眠,会感到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孩子的上课和身体健康。 其次,我们还要培养训练孩子使用和保管学习用品,这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步骤。比如,让孩子养成把自己的东西固定放在一个地方的习惯,书放在什么地方,书包、鞋子、衣服等都要有固定的地方,不能随便扔,否则,上小学后恐怕找东西的时间比做功课的时间还要长一些。每天睡觉前,要整理好书包,有美术音乐课的要准备好配套的学具、乐器、颜料等物品,遗忘是孩子通病。因此,我们应该要求孩子根据课表,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老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上课前要求全班拿出书本文具时,有的孩子翻

5、遍书包也拿不出来,还有的会举手请老师帮忙一起找。了解后才知道,在家里从准备文具、包书、理书包,所有的事情都是爸爸妈妈代劳的。因为爸爸妈妈可能觉得,孩子上学已经比幼儿园要辛苦很多,与其“浪费”时间做这些“额外劳动”,不如让孩子早点睡觉,好好休息。其实,对一年级小朋友而言,比起练习题,更重要的恰恰是这些“额外劳动”。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是孩子入校后最要紧的事情。3、物质方面: 首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中要有孩子固定的学习的房间,写字台,有条件的也可为孩子建立图书角,为让孩子认识生字,家里可贴些卡片,如:门、窗上贴“门窗”,冰箱上贴上“冰箱”2字让孩子多认字,慢慢地将孩子的兴趣

6、转移到学习读书中去。 其次, 是为孩子准备学习用品:双肩背的书包。孩子用的书包应该选择双肩背的书包,背带可以自由收放的那一种。孩子的书包里层应该要有隔层,可以让孩子把书与本子分开放。书包左右两侧最好有口袋,可以让孩子放茶杯、还有吃中饭用的调羹和毛巾。简单的铅笔盒。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要给孩子购买那种很花哨的文具盒,否则图案吸引着孩子,会分散他上课听讲的注意力。孩子的铅笔盒,双层与单层都可以,只要能放上56枝铅笔、橡皮、一把直尺就可以了。这里,我还得多说一点。现在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对孩子的照顾往往是2对1,3对1,甚至4对1的模式,这更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一致。如家里

7、的爸爸、妈妈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是这样的,而爷爷奶奶却要求那样,如此不一致的态度,孩子的良好习惯就很难养成了。他不知道听谁的话好,这也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 9月份开学初,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哭鼻子,究其原因,大多数是家里娇惯的结果,这方面真的需要家校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还有让我们老师感到有点力不从心的是写字姿势与坐姿。上学前,不少孩子都提前认字或是学习画画,由于没有经过规范地学习或指导,有的握笔偏下,有的手腕内弯,进入小学后,虽然老师们反复强调正确姿势,但要矫正特别难。 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你讲故事时,你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

8、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干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

9、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们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我从多年带班的

10、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 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小事。三、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幼儿教育是在游戏和

11、活动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学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师是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的,与幼儿园教育相比,知识性较强。刚入小学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例如,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刚入学几天,因好奇心强,上学特别积极,浑身是劲,可是没过多久,热情就冷淡了,特别想念幼儿园,哭着要上幼儿园,不愿意上学。这就是我们小学教育中常见的 “恋园”现象。“恋园”现象表明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在怀念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此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骂一顿,而应该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静心耐心教育、引导孩子,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可以带他去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谈谈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难,帮他解决困难;还可以讲讲身边同龄孩子的故事,或者童话故事,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强信心。 希望在这条成长路上,我们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走进校门,你和孩子准备好了吗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