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选修第4课《百丈山记》ppt课件3

上传人:tang****xu6 文档编号:141084993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4课《百丈山记》ppt课件3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4课《百丈山记》ppt课件3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4课《百丈山记》ppt课件3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4课《百丈山记》ppt课件3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4课《百丈山记》ppt课件3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4课《百丈山记》ppt课件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语文选修第4课《百丈山记》ppt课件3(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百丈山记 朱熹,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汉息未应闲。,注释: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天山:指祁连山,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戍客:指戍边的兵士。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赏析:古乐府关山月传统的主题就是写征戍或远别之苦。李白此诗即叹息前方战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诗一开始以天山明月出没于苍茫云海起兴,由

2、万里长风把人们带到遥远的边塞,接着写征战的激烈和战争的严酷。然后写戍客思归,闺妇怀远。后四句和他在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有异曲同工之妙。诗的主题是反战,表现了诗人对征戍战士及其家属的无限同情。全诗气势雄浑,意境苍茫、悲慨,感人至深。,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查阅文言实词、虚词,利用资料掌握句式,活用规律,熟练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精确的景物描写特点。 3把握山水游记特点,提高感悟自然的能力。,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百丈山在福建建阳市东北,是一处绝美的风景。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朋友一道寻幽探胜,沿途美景纷至沓来,一一映入眼帘,发现的惊喜不断涌上心头,流泻于笔端。全文笔调优

3、美,叙述层次分明,徐疾有致,体现出作者过人的审美观察力和语言表达力。 2走近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教育家、思想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出生于建阳(今福建建阳)。,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他认为理是世界的原本,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

4、对自然界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3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绝壑(h) 磴(dn) 淙(cn) 下瞰(kn) 蹑(ni) 罅(xi) 峭岸(qio) 璀粲(cu cn) 不可殚数(dn) (2)通假字 以纪其胜(“纪”通“记”) (3)古今异义 左控垂崖(古义:临;今义

5、:控制) 不可正视(古义:正对着看;今义: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躲避,不敷衍),(5)词类活用 乃壁其后(名词作动词,筑壁) 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着,照耀) 循磴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2主旨感悟 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3句段剖析 (1)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剖析:从审美角度描述登山经过,一“俯”一“控”,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地势的险

6、要,叠石作为台阶才能够通过,文字所表现的并不是登山的艰难,而是作者对险奇美的欣赏。,(2)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

7、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剖析: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作者采用“平移换景”

8、的方式来呈现景物“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其审美情趣。,4写作特点 (1)移步换景,游踪清晰。 作者的游览线索总体上是东向。二、三两节作者作了提示:“循磴而东”、“出山门而东”,最后“台东径断”,路断而游止。叙述方向基本是移步换景,平铺直叙,顺序写来。这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因为其中贯串着上述的可观与不可观的对称性结构,遂使全文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上对举的描述框架。 (2)主体意识强烈,材料详略得当。 这一点由作者的审美意识决定,审美的选择、判断,规定了景象上的可观与不可观,

9、从而规定了描述文字上详与略的分别。可观处则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决不多费笔墨,不牵扯读者注意力,以此腾出足够的笔墨,于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美态。,5探究拓展 (1)百丈岩以瀑布而著称,所以作者的写景记游以观瀑、远眺为重点。山涧清澈,水石相搏,其声溅溅;飞瀑瀵涌,投空而下,散珠喷雾,璀璨夺目。同是写水,前摹声,后绘状,各有特色。西阁夜卧,涧流潺潺,久而益悲;石台晨眺,云游浮山,叹为观止,两者各富情趣。 (2)本文详略得宜,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如山庵“无足观”、“壁其后”、“无所睹”,石台之东“山之可观者,至是则穷矣”。详写处细描深绘,如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一、积累应用 1解释下面加点词。 (1)左控垂崖() (2)循蹬而东() (3)蹑石梯数级入庵() (4)卑庳迫隘() (5)前揖芦山() (6)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1)临。(2)顺着。(3)踏。 (4)狭小。(5)正对着。(6)记述。,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虚词。 (1)山之胜盖自此始() (2)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3)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 (4)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1)大概,表推测。(2)目的连词,来。 (3)于是,就。 (4)那。,祝,您,学业有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