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一社会性发展概述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1084581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X 页数:65 大小:24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战略}一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企业发展战略}一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企业发展战略}一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企业发展战略}一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企业发展战略}一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发展战略}一社会性发展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发展战略}一社会性发展概述(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一、社会性、社会化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一)社会性的含义 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为积极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所形成和表现的心理特征,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二)社会化的概念分析,1、动态过程 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的过程 2、条件: 在一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发生 3、社会化的内容: 学习社会知识、获得社会规范、形成社会行 为、发展自我、获得个性等。 4、社会化的目标: 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使其成为 独立的、合格的社会成员。,(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

2、价值为引导,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注意与以下几个概念的区别: 常识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 生活教育 人文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概念,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格习性与处世的行为态度。 通过儿童的所有活动领域来进行,并需要结合诸多教育力量来达成。,二、社会性发展的动因,儿童自身因素,(一)气质 (二)性别 ,外部因素,(一)家庭 (二)学校(教师)

3、 (三)同伴 (四)大众传媒 (五)文化,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一)社会文化 文化是指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和。包括衣食住行等物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举止言谈等交际方式,以及哲学、道德、风俗等中的思想方法。,1、同一文化圈的人们具有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倾向。 2、文化的价值取向影响家庭结构,进而影响儿童对依恋对象的选择与人际关系。 3、文化通过社会氛围直接作用于儿童。,(二)家庭的影响,家庭的结构与类型 (三代或两代、完整与残缺) 父母的教养方式 (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 家庭生活 心理氛围 亲子互动,(三)学校(幼儿园)的影响,主要是教师的影响:

4、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 个性性格 交往与行为方式 教师威信与教师期待 对儿童的态度评价,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师特征及其机制,1、教师自身特征,(1)教师性别,对儿童行为的要求不同,活动内容、方式不同,处理问题、对待事物的方式与态度不同,儿童“女性化”问题(分析与对策),(2)教师的个性,教师的不良个性特征对师生互动的影响,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处事热情、待人热情、情绪稳定,教师个性特征与儿童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3)教师的观念与行为,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儿童发展,(4)教师期望,教师期望效应,由于教师期望不同而导致儿童发展出现差异的现象。,(5)知识、经验,教师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途径与机

5、制,直接教导 树立榜样 强化 创设环境 干预矫正 影响家长,(四)同伴群体的影响,对学前儿童来说,同伴关系还比较简单,主要是游戏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短暂的、不稳定的同伴关系,还没有群体的感念和行为,所以,在学前期,同伴群体的影响是比较小的。,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 能力(认知、社交) 行为特征(交往行为的主动性和正向性) 身体吸引力(长相、身高、体质) 对自我社会地位的评价、体验 性别,(五)儿童自身的影响,学校,同伴,家庭,邻里,小环境,中环境,外环境,大环境,家庭-邻里,家庭-学校,学校-社区,亲戚朋友,学校 管理层,父母工作单位,文化 亚文化,传统习俗,民族特征,三、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特

6、点,主要内容 自我意识 情绪情感 个性 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一) 自我意识,含义: 指主体对自身特征以及自身与他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身体外貌、内部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 结构: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 自我认识 (认知) 自我体验 (情感) 自我调控 (意志)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自我意识形成的四个标准: (1)儿童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意识到动作的目的与动机。 (2)能够把自己与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3)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即儿童产生了概括自己的愿望和关于动作表象的“自我感觉”。 (

7、4)能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外在行为表现: (1)指挥别人的行为; (2)描述自己的行为; (3)占有感; (4)移情作用。,自我意识的产生,出生后的第一年,集中在自我认识方面,即把自身和物体分开,把自己和他人分开。 1-2岁,逐渐学会称自己为“我”,这是自我命名的开始。 两三岁,开始把自己作为主体来看,标志着儿童真正形成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知觉上 表现在儿童能清楚地把自己和其他人分开,能够使用代词“我”和“你” 加以指称。,幼儿自我意识特点:,1、自我认识 “我”的使用是自我意识的一大飞跃。 2、自我评价 依赖性、表面性和局部性 (1)从依赖成

8、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2)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 3、自我控制 幼儿自我控制水平低,需要成人语言调节,如何促进儿童自我认知 ?,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 提供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尤其同伴交往) 创设丰富多彩的角色游戏,(二) 情绪情感的发展,1.新生儿的情绪 主要受生理需要控制,消极性情绪比较多,常易哭叫。 约一岁末,积极情绪反应开始超过消极情绪反应。,约三个月时,产生社会性微笑; 4个月时,能够识别不同的表情; 5-6个月,能够区别对待微笑与斥责; 6个月时,依恋开始出现,出现“认

9、生”,9个月时表现最为典型。,2.婴儿的情绪,婴儿的情绪反应比新生儿要复杂的多,尤其表现在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上,如微笑、啼哭和认生等。 随着儿童对周围人物的辨别能力增强,情感的选择性也随之增强;情绪情感易变换、易冲动、易传染、易外露。,3.幼儿的情绪,依然较不稳定,缺乏控制,表现外显且强烈,易变化、易受感染和易冲动。 幼儿的情感的动因更丰富,所引起的情感更加深刻,形成了最基本的道德情绪,还奠定了其他高级情感的基础。 幼儿后期情感的稳定性与有意性有所增长,并能用语言来调节。,情绪发展总体趋势,(1)逐渐了解别人直接的外在情绪 (2)情绪情感的社会成分不断增多 (3)逐渐能够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10、三)个性的发展,婴幼儿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上。 婴幼儿通过与父母、同伴等的社会交往,对自我形成了一定看法,并具有了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这时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差异已有所表现,并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人格特征初步形成。,定义:,(四)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分类:,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反应。,意向和结果,亲社会行为(向社会行为),侵犯行为 (反社会行为),1.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概述,定义:, 是指个体想使他人或群体获益的倾向与行为。,表现:,同情、分享、安慰、谦让、帮助、合作、捐赠、救援,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1)发生、发展,特点: a

11、.随年龄增长总量增多 b.形式逐渐丰富多样 c.自发性提高 d.识别他人需要帮助线索的能力和移情能力增强,(2)一致性和稳定性 在不同情境和条件下,行为具有一致性。 在一段时间里是比较稳定的。 (3)性别差异 不同类型行为上有差异 具有怎样的性别差异?为什么?是否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都没有定论。,3.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1)儿童自身,社会认知能力 自控能力 气质、个性、自信等,2、外部因素 (1)成人 自身言行的影响 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态度、要求和行为 创设和提供条件与机会,并给予指导、评价和强化 (2)同伴 提供认识、体验他人情感、感受的机会 榜样 行为实践机会 强化,(3)文化

12、媒体 (4)当时情境因素 (5)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4.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1)定义: (从动机角度) 是指任何有意对他人的财物、身体造成损害或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2)分类,5.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1)发生:,1岁末,(2)发展特点:,a. 量,b. 表现方式的发展变化,c. 表现目的的发展变化,(4)性别差异,(3)稳定性,学前期青年早期:相当的稳定性,在一定干预条件下可以改变,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男 女,幼猫,45%,85%,17%,6.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1)儿童自身,生理因素 气质特点 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 自控能力 即时情绪,(2

13、)父母、家庭 父母行为榜样 父母教养方式 家庭情感氛围 此外,家庭的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家庭结构,(3)同伴 同伴交往经历 观察学习及模仿 同伴的强化 同伴关系,(4)教师 a.教师对儿童的忽视和对侵犯行为的过度反应 b.教师对儿童侵犯行为的纵容和干涉 纵容 干涉(方式方法) 一致性问题( 前后 、 教师之间) c.教师对儿童及其侵犯行为的评价(不恰当),(5)幼儿园和学校 a.物质环境 如:空间大小、材料的数量与种类 单调、令人疲倦以侵犯制造兴奋 b.精神环境 如:班级人际关系 (6)大众传媒(电视暴力) (7)社会文化,儿童自身 影响 父母、家庭 因素 教师 幼儿园、学校 同伴 外部环境

14、环境 大众传媒 社会文化,7.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干预,控制侵犯行为的无效作法,2、 有效控制、干预儿童侵犯行为的具体方法,(1) 正确认识和评价儿童的侵犯行为,(2) 正面教导,(3) 减少对侵犯行为的强化,提高儿童对侵犯行为有害结果的认识 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社会技能,(4) 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6) 创设非侵犯性的环境,(5) 树立正确的榜样,(五)儿童道德的发展,儿童作为一个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就表现为道德品质(即品德)。 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阶段与特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如有意和无意打碎

15、盘子的故事。 第一阶段 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道德观念,他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只是想象的游戏,没有正式的规则。 第二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4、5-8、9岁)。他们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可改变的;评判行为时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只重视行为的后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采用的是两难故事法,如海因兹救妻子和偷药的故事。 学前儿童处于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服从与惩罚定向 动机是被恐惧心理所束缚,希望免遭权威人物的惩罚;认识是如果违背了规则,就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权威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思想倾向是有权就有理,凡是权威人物赞扬的就是好的,遭到他们批评的就是坏的。,阶段二: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 动机是只有规则符合自己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活动是为满足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并允许他人同样做。认识是为自己的需要或利益服务,并认识到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也有其自己的利益,对也就是公平、平等、交换、交易。思想倾向是具体的个人主义的观点,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和冲突,对是相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