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2020年8月).doc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41083781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2020年8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2020年8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2020年8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2020年8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2020年8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2020年8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2020年8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体现科学本质 提高科学素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实验稿修订解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修订组聚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 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 (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课程设计思路: 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

2、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9月,初中科学课程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在浙江省以及广东深圳南山区、湖南长沙开福区、山西临汾曲沃县等七个区县开始了新一轮实验,至今已经十年。 2003年,根据教育部基础司的要求,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开始课程标准修订,主持人分别是袁运开(华东师范大学)、赵峥(北京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4年6月完成了第一次修订稿。2007年4月,重新组建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开始第二轮修订工作,主持人为陈佳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受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赵峥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

3、系)。修订工作组成员有(以拼音为序):方红峰(浙江省教研室)、郭玉英(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何力千(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刘炳异(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刘洁民(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罗星凯(广西师范大学教科所)、王顺义(华东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9年底,由于修订工作需要,增补陈胜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王运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修订组成员,并特邀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刘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能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参加修 订工作。201 1年2月,修订工作基本完成。2011年47月,根据课程标准审议组的意见,修订组又对修订稿

4、做了相应的修改。一、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修订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发挥科学课程的固有优势,充分体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修订工作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 2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价值; 3参照科学教育国际比较结果,反映科学教育的新观念、新进展; 4反映科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5充分考虑实验区的调查结果和反馈意见; 6充分考虑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尽量减轻学生负担; 7充分考虑科学家意见,同时体现修订组几年来的思考

5、和讨论; 8与小学科学课程相衔接,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相协调。二、标准修订过程中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1对初中科学课程的总体认识 对国内外广泛调研的结果表明,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和结构基本符合国际科学课程的发展趋势,适合我国初中科学教育的需求。特别是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等课程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虽然初中科学课程在实验区的推广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和阻力,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实验稿)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是值得肯定的。2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和表述 科学课程标准的

6、研制是建立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基础上。科学本质是当代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有体现,但在我国的科学教育中关注较少,教师对科学本质缺乏认识。科学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将科学作为整体课程设置颁布的国家标准,需要对什么是科学作出清晰准确的说明。修订稿前言部分细化了对科学本质认识的表述,既方便教师了解相关内容,也为在教学实践中深化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3关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我国传统科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2001年启动初中科学课程实验后,由于一线教师初次接触科学探究,在实践中出现了形式化倾向。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本次修订对课程理念和目标都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实事求是地提

7、出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要求。4关于科学知识和技能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对具体知识的要求非常详细,知识点的数目很多,但对技能和能力发展的要求不明确,实验区也反映教学时间紧,知识内容偏多。因此,本次修订关注重要的科学概念和不同学科共同的科学观念,如物质、能量、系统等,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对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了整合,减少了不重要的知识点,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相关技能和能力的要求。三、对修订内容的具体说明 修订稿充分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方面,立足于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突出科学课程的特点和固有优势。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有大约7% 8%的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

8、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力求清晰、准确,便于理解和实施。同时适当细化了实施建议,使之更为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1“前言”的修订 导言部分概述了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果、发展趋势和文化价值,强调“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为综合性的科学课程的设置提供了现实依据。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对科学本质的

9、认识为基础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增加了对科学素养的界定,对科学知识的构建过程、科学探究过程、科学伦理等问题也有更为明确和细致的表述。 修订稿坚持了实验稿的课程基本理念,主要变化是将第四条“突出科学探究”调整为“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这主要是为了纠正教学中科学探究表面化、八股化的倾向,强调在教学中要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也更有弹性。这个意图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都有明确的体现。 课程设计思路仍然强调“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强调“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理解科学,并不刻意追求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程度”,明确指出课程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

10、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2“课程目标”的修订 对总目标做了三方面修改:总体要求适当降低,更为切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与分目标相对应分条目表述,使之更明确、清晰。 为防止对科学探究的机械理解,避免与内容标准中的具体目标重复,本次修订将科学探究6条目标整合为3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变化是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

11、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主要变化是将原来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一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二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三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调整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增加了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伦理问题的认识,增加了环境教育的内容:“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3“课程内容”的修订(1)科学探究 为避免表面化、八股化的理解和做法,修订稿明确指出:“科学探究的方式和过程

12、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并将实验稿中明确概括的六要素改以举例的形式表述。修订稿还明确提出了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要求,特别是对观察、实验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力求避免忽视基本技能培养的倾向。 (2)生命科学 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转换”,其中原专题三“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其下的条目13中涉及各种生物形态结构特点的内容,归入主题1下专题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中。而细菌真菌的繁殖归入主题4下新增的专题一中。 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和教学条件要求过高的条目。修改了部分目标行为动词,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中学科学

13、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部分条目进行了合并或拆分,使表述更加条理化,更有层次。 活动建议中删除了部分过于具体的描述,为不同地区的教学留下更多的自主空间。对部分活动建议作了整合,去掉了活动建议中不易实现的内容。活动建议中还增加了部分关注科技最新进展的内容。(3)物质科学 将主题4“能量与能源”改为“能与能源”。 调整、合并了部分知识内容相关的条目,使之更简洁、准确,避免重复。 增加了部分动手实验、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反映现代科技内容的条目。 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和教学条件要求过高的条目。 目标的文字表述更加明确、具体,符合中学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内容目标中部分活动性强的条目移人活

14、动建议,原来活动建议中的实验内容明确标为实验,增加了部分必做实验和关注科技最新进展的内容,对部分活动建议做了整合,删去了活动建议中不易实现的内容。(4)地球和宇宙 将实验稿中的“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改为“地球和宇宙”。 删去某些较为困难的内容,对一些内容降低要求或缩小范围。如:删去了“日界线”和“时区”等内容,删去了“了解人工降雨的主要方式”,将“说出阳历(包括节气)和地球公转的关系”改为“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将“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改为“知道阴历与月相的关系,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即把“节气”限定为4个主要的节气,把“月相”也限定为4

15、个主要的月相;将“知道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改为“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 某些修改主要依据学术界公认的最新研究成果,如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新的行星定义,把冥王星列入“矮行星”,于是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修订稿相应地将“了解九大行星、卫星及小行星带”改为“了解八颗行星、卫星及小行星带”。 由于一些具体原因,增加了少量内容。例如,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中增加了“知道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类岩石”,此内容虽然小学科学课程简单提到过,但初中科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需要以此为基础,而且需要比小学的相应内容适当详细和深化。又如,考虑到我国西部山区的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的危害很大,许多山区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中增加了“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长期以来,地理课程中的天文学内容被安排在高中阶段学习,内容也较少。这种情况在课程改革后并未改变,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部分天文学内容仍然很少,而选修部分很少有学校开设。与此形成明显对比,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及亚洲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