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草原大型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全)(2020年8月).doc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41082708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说草原大型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全)(2020年8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话说草原大型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全)(2020年8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话说草原大型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全)(2020年8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话说草原大型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全)(2020年8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话说草原大型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全)(2020年8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话说草原大型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全)(2020年8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说草原大型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全)(2020年8月).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大型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话说草原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片 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所北京彩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草原摄制编委会二0一0年 六月 序 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大地疆域辽阔。中华文明有三大主: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类型,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与中原文化、南方文化共存并行,互为补充,为中华文明的演进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中华民族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北方草原(今之蒙古草原)、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版块。 目 录 一 纪录片背景二 纪录片名称三 纪录片时长集数四 纪录片主题及意义五 纪录片定位与特色六 纪录片

2、拍摄重点内容七 分集梗概八 纪录片拍摄重点区域九 纪录片时间进程十 纪录片抟播方式十一 纪录片摄制编委会机构 十二 赞助方案 一、纪录片背景 草原文化以草原民族的游牧文化为主体,在北方草原,即是以主要发源于蒙古高原西部的匈奴、突厥、回纥(回鹘)、维吾尔、黠嘎斯(柯尔克孜)、哈萨克族系,发源于蒙古高原东部至大兴安岭的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族系,主要发源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肃慎、女真、满族族系等三大族系的草原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生产、生活、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的总体,即北方草原的“原生文化”;包括北方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西域民族、藏族及南亚、中亚、西亚、欧洲等民族交往中,特别是北方草原民族

3、入主中原、建立中央王朝后创造的“次生文化”;还包括自古以来生活在北方草原、却并非游牧民族的人们创造的“共生文化”。 二、纪录片名称 话说草原 三、纪录片时长集数 1、纪录片集数:22集2、每集时长: 25分钟 四、纪录片主题及意义 话说草原以中国三大文化源流之一的草原文化为主题而展开,以中国草原文化作为大背景,结合草原生态建设、中国六大草原的民俗风情以及历史文化,从当今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高度,俯视中国草原的发展轨迹。通过历史见证、人文场景回顾与展示,从多角度阐述游牧文明和草原文化的精髓。 用地球地理变迁的影视资料,梳理草原文化是远古先民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和资源条件相互进行适应性

4、磨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用景观描述非洲草原、欧亚草原、南美草原、北美草原和澳洲草原的地理与文化变迁,说明不同的草原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草原文化类型。 用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示生活在中国六大草原上各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千百年来,从深林到草原,从狩猎到游牧,他们创造了绚丽的中国北方游牧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其对世界的影响,对比海上丝路,草原丝路有何深远影响。 专家学者阐述,中国草原文化是中国北方历代各部族和民族在适应蒙古高原生态环境气候条件过程中,营造出的一种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多种生活模式整合形态。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在长期互动中,演绎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用生产生活与风俗

5、习惯的画面与实景,表现草原文化的主要特征:一是具有人类与草原地理和气候环境的适应过程一样的悠久历史;二是使人类在大自然规律面前保持谦恭和节制物欲的朴实简约特性;三是根据地理资源、气候变化和自身能力而行事的应变性;四是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取向;五是适宜于中国北方草原环境条件,长期保持以经营“五畜”和从事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用叙事与访谈方式,从特定的游牧经济形态开始,描述草原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核。例如,寻踪长调的起源;藏族的“格萨尔”;维吾尔族“刀郎木卡姆”;哈萨克的“阿肯弹唱”;东乡族和保安族的“花儿”;士族的“那顿节”;裕固族“尧乎尔”等的文艺发展历程。用纪录

6、故事化的手法,讲述蒙古族的诞生与发展,一个新的人种和语系的出现对世界的影响。纪录片采取草原历史的情景再现和现实场景相切换的手法,表现草原文化的魅力。 五、纪录片定位与特色 1、继话说长江、话说黄河之后的专题系列纪录片,最终以纪录片形式构成中华文明的三大文化版块。2、面向大众,娱乐性、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3、有关地区与行业的主要领导,国内外一流专业人员、专家学者以及文艺影视界人士将共同参与本片的制作。4、以主持人随机采访和推进的社会现象与生态景观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纪实情节。5、以书斋办公室为场景,对专家学者与官员要人进行采访,突出动感与现场效果。6、以标志性景观和纪录当地名人与要事,突出不同地域

7、草原的文化特色,渲染纪录效果。7、以“主题文化探访”的节目形态,从“风光、生态、人文”等多角度切入草原文化特征。8、节目采取“组合真人秀”的形式:文化学者(一般文化层面) +当地人(土著文化层面)+旅行者(旁观文化层面)+行政领导(行政文化层面),从四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不同的视角,丰富电视表达效果,强化文化信息的立体感受。9、该片将于2011年10月推出并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献礼。 六、纪录片拍摄重点内容侧重草原的经济特点、民族特点与区域特点:1、历史上的中国草原变迁。2、草原民族对游牧文化及世界文化的贡献。重点描述草原丝路对世界文明、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蒙古人种的出现,及其对欧洲、中亚的

8、影响等。 3、旧照片引发的往事一一如全国劳动模范事迹等。当年草原人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送去了大批战马支援了前线。在农业合作化时期,给内地送去了耕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当代人谈草原的变化。建国60年草原今昔对比与变化。 4、草原畜牧业的恢复、发展及经验,对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牧业地区的指导作用。5、培养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畜牧兽医学院教育情况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世界影响的专家,如旭日干院士等。6、从传统畜牧业到牧区生态经济发展的价值观记现代牧民自费赴澳大利亚考察。当代中国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7、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经历草原空中牧场(立体牧场)草原牧业合作经济的带头人等。8

9、、畜牧业发展中的几大支柱产业(轻工业):乳业伊利、蒙牛、肉业草原兴发、小肥羊、鄂尔多斯羊绒等。7、 分集梗概第一集、苍茫穹庐主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主要由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与草原文化三大板块构成,草原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又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动因之一。通过中国草原地理环境与文化特征的相互关系,描述草原文化的起源。1、不同文化版块的基本特征。中华文明“合而不同”的文化发展基本规律。草原文化的主要特征。2、为逐步展开的二十集做点上的铺垫,由面及点,由宏观进入微观之门。3、伟人、文化先驱、党和国家领导人、牧民等对草原文化的观点与感想。第二集、阴山岩面主题:草原先民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生存、繁衍与

10、成长。通过阴山岩画的画面的展示与讲解,描述草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1、岩画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作用。2、从岩画引申出来的人类生产与生活初期形态。草原文化与岩画的有机关联。3、直至现代,岩画如何保持着原生美的活性因素。4、岩画的特质与美学欣赏。5、学者访谈。第三集、石窟秘史主题:展示不同时期的草原先民与民族的文化特征。以石窟场景为切入点,从中引申出草原社会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文化景观以及审美情趣,反映不同民族的草原文化的特色。1、文化初级阶段的特征。2、石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3、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石窟文化的绚丽色彩与魅力。4、从石窟文化引申出来的草原民族的文化特质。5、

11、石窟文化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关系。第四集、万物有灵 主题:草原社会中的神灵世界的生成与发展,自然崇拜(含生态民俗等)、神灵崇拜(含长生天文化民俗等)、图腾崇拜(含狼图腾等文化等)、祖先崇拜民俗以及相关的典型宗教文化的描述与引申。1、原始宗教意识的物化特征。 2、不同草原地域的不同宗教文化情况。3、原始宗教的衍生与当代遗存。4、以“狼图腾”为例,漫谈原生态崇拜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5、当代草原地区宗教文化描述。6、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宗教文化。第五集、马背民族主题:草原畜牧业经济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马的驯化过程与马文化为主线的草原景观,马背民族的历史以及马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1、人类

12、驯化动物的进程,马文化的意义。2、作为人类生产工具,战争工具与文化载体的马文化。3、关于马的作品与名马欣赏。4、马与草原民族。第六集、英雄史诗主题:草原文化的核心社会价值取向,世界史中以英雄主义为理念的草原文化的地位与意义。草原英雄文化以及代表性人物的故事。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崛起,在当今社人发展潮流中,“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1、文学史上的英雄史诗,世界范围的对比分析。2、草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中华文明中的活性文化因子英雄主义。3、草原民族的英雄崇拜。4、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问题。第七集、乳香飘飘主题:表现草原民族在渔猎、游牧与农业生活中的饮食习俗,以乳肉为主食的草原饮食文化的丰富内容以及对

13、人类饮食文化的影响。1、草原餐饮文化特色。2、草原民族建立的朝代的大型宫延宴。3、以“绿色文化”为代表的“乳业复兴”。4、科学的草原饮食文化观念。第八集、圣洁哈达主题:由哈达为切入点,从中引申出来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与不同民族的草原俗文化风俗。1、不同草原民族的具有代表性的风俗民情习惯。2、草原文化的民俗禁忌、节庆、习俗案例。3、以“保护生态”为特征的草原民俗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4、游牧民俗中以关照“草原生命”为特色的民俗习惯,对自然界“生物链”的合理诠释。第九集、胡茄乐章主题:从草原先民音乐舞蹈与审美情趣的初始形式的内涵展开,描述草原音乐、歌舞与乐器的形成与发展,展示草原文艺发展过程中的著

14、名人物的风彩,介绍草原艺术的最新最高成就及其影响。1、不同草原民族风情的歌舞特色。2、在人类艺术史上,草原民族艺术的贡献,原生态艺术遗存,现代化艺术的阐扬。3、草原艺术家风彩。4、草原艺术与乐器的形成,发展与展望。第十集、游牧天涯 主题:展示以“五畜”为中心的草原游牧社会的原生态生产景观,介绍草原民族的衣食住行特色、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1、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畜牧业的跨阶段、跨地域、跨民族发展的经济与文化特殊性。2、“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对于保护生态的意义。3、草原民族对畜牧业经济与文化的贡献。4、经济、文化与军事一体化的游牧文化。第十一集、交相辉映主题: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和而不同且交流

15、互补。从文化学的角度观察分析长城的自然地理与社会文化的象征意义。走西口闯关东,入驻中原,再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民族的民间社会经济生活与文化艺术的交融史,分析与描述中国社会周期动荡的深层次的文化与经济因素。1、游牧与农耕文化版块形成的自然与社会原因。相互交流补充的典型事例。2、走西口,闯关东,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建立。3、茶马互市,气候周期对农牧业经济社会的影响。农牧交错带。4、边疆建设兵团,边疆开发。第十二集、茶马互市主题:通过市场交易的表象展现游牧经济与农耕互补现象的形式与本质,剖析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不同区域经济交流层面,描述以大盛魁为主的不同民族经济交流点,点面结合,展示中国农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