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设计}组织行为学个体第二讲100120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1076129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X 页数:84 大小:30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组织设计}组织行为学个体第二讲100120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企业组织设计}组织行为学个体第二讲100120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企业组织设计}组织行为学个体第二讲100120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企业组织设计}组织行为学个体第二讲100120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企业组织设计}组织行为学个体第二讲100120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组织设计}组织行为学个体第二讲1001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组织设计}组织行为学个体第二讲100120(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个体行为纲要,一、个体行为基础分析 二、个性(人格)及其心理特征 三、气质 四、能力 五、知觉与管理 六、态度、价值观与管理 七、激励与激励理论 复习思考题,一、个体行为基础分析,个体行为基础分析构成、传记特征 研究内容包括员工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抚养人数、任职时间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和间接地影响职工的工作效率,满意度,缺勤率及流动性。,就性别而言:在工作绩效方面,男、女差别不大。女性更倾向与服从权威,男性更倾向与进取心和对自己较高的期望值。,一般认为,年龄与缺勤率的关系是:对于可避免的缺勤,青年人高于中老年人。而不可避免的缺勤(如生病),则中老年人高于青年人。,婚姻状况:已婚者和

2、稳定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增加职工的满意度,减少缺勤率。 任职时间因素:一般认为任职时间与缺勤率成负关系,与此同时,它与职工的流动率也成负相关关系。,1. 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二、个性(人格)及其心理特征,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遗传因素 如身材、相貌、性别、生物节律、气质等,人的兴趣爱好30%也来自遗传。 后天因素 环境因素(如成长的文化背景、社会群体规范、生活条件等。),个性的特征 总和性 蕴涵了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态度、价值观等) 稳定性 人的个性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的

3、稳定性。 差异性 人与人之间个性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2. 人性(人格)的分类 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1 )按人的工作特点与感情特征分:可分为A型人格与B型人格。 其中A型人格表现为: (a) 节奏快 (b) 争强好胜 c 追求同时做好和处理多件事物 (d) 无法处理休闲时光 (e) 着眼于数字与数量 反之则为B型人格。,(2) 按人的认知风格分: A 感觉 感情型 表现为凭感觉办事,讲究实际,重视人与人之间感情因素。 B 直觉 感情型 思考问题更多地带有理性色彩,富有想象力,希望别出心裁,重视感情因素。 C 感觉 思考型 讲究实际,重视细节,习惯逻辑推理,循规蹈矩,喜欢与数字打交道。 D

4、直觉 思考型 重视抽象,习惯于不带 有感情色彩的理性思维,喜欢在不涉及人际关系的部门工作。,(3)按管理性人格分类: 工匠型 属于技术专家型,工作细致入微,对人际关系不敏感。 丛林斗士型 又分为狮型斗士和狐型斗士。前者有强烈的领袖欲望和权力需求,有魄力,敢担风险,精力充沛。后者魄力不足,但善于平衡人际关系和运用各种技术。 企业人型 忠实可靠,兢兢业业,但魄力不足,循规蹈矩,缺乏强烈的进取心和革新性。 赛车手型 渴望成为群体中的优胜者与明星人物,有进取心,但不醉心于势力范围和主宰 地位。,三、气 质 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征(速度、强度、指向性)在个体感情与行为中的重要表现。它是人的一种独特而典型

5、稳定的心理特征。 根据希波克拉底的观点,气质可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 胆汁质(急躁型) 表现为精力充沛,动作迅猛,直率热情,但自制力差,性急而粗心。 多血质(活泼型) 表现为机敏灵活,善于交际,兴趣广泛,但注意力易转移,缺乏耐性。,粘液质(怡静型) 稳重细心,行为持久,自制力强,但思维反映慢,固执而拘谨。 抑郁型(神经质) 表现为内心感情体验丰富,但孤僻胆怯,优柔寡断,具有刻板性。难以承受强烈刺激。 1 气质分类的理论依据 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 分为两个过程,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两种过程表现为三个特点,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不平衡性 胆汁质 高级 高强度(弱型) 灵

6、活性高 多血质 神经 活动 平衡性 类型 灵活性低 粘液质 强度底(强型) 抑郁质,气质管理 * 合理地选择工作与职业(重视职业和气质的差异)。 * 气质与教育训练(重视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 气质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合理性。,四、能 力 指人们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性因素。 1. 能力的形成 天资 (遗传因素)包括智力天资和体力天资 学习(后天因素),智力天资 包括对数量(计算能力)、空间(图形)的理解能力,记忆与协调以及控制精度的能力等。 体力天资 如反映速度,灵巧性(平衡性,协调性)能力等。,培训:各种技能,特别是专业技能获得的基本条件。 经验:社会

7、实践的产物,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2. 能力的特点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能力符合正态分布。如图所示:,3. 能力与管理 (1)人员选聘与能力标准,要求二者相互匹配。 以管理人员为主,如图所示:,技术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管理能力,上 中 下,其比例如下:,(2)能力与培训 培训作为后天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开发人的能力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能力与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是人才成长和能力开发的土壤和基础条件,应当引起社会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五、知觉与管理,1. 关于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是个体心理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通过知

8、觉,有助于对事物整体与全面的认识,知觉和感觉的关系与区别是: 感觉 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客观事物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总之,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专一器官分析的结果。,知觉是感觉的深化,是几种器官综合分析产生的结果。 知觉影响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以知觉为基础。由于人的大部分决策是直觉决策,所以知觉直接影响决策的结果。,2. 知觉的特点 * 知觉的选择性: 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觉对象从背中清晰的分离出来。如图:,影响直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鲜艳的颜色,醒目的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被人清晰的知觉。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9、:二者反差越大,愈容易被识别。 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上的接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知觉。例如:,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1)兴趣 人们常常把知觉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而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被排除在知觉之外。 (2)需要与动机 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人们动机的事物,常常被人们当作知觉对象。 (3)个性特征 人们的个性、气质、性格特征都会对知觉产生 影响,例如多血质的人群对事物感知速度快,而抑郁质的人群则对事物感知细致入微。,( 4)经验 内行与外行对事物感知的深度有很大的差别。 ( 5)环境与文化 不同环境与文化背景,即使感知的同类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评价。,* 知觉的理解性

10、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 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 按照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体。 * 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以上三种特征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先行经验,知识和经验越丰富,三种特性表现越明显。,3. 知觉错觉 人们知觉并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知觉的经验 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即产生错觉。其原因是: (1) 人们知觉器官认识事物上的局限性 表现为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上的局限性。如图:,上述两条等长线段,经过加工,可以产生认知错觉。,(2) 根据过去的经验,感

11、知眼前变化了的事物 由于感知器官不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反映迟钝和固守经验也能导致错觉。 知觉错觉是一种消极因素,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产生积极效果,可广泛运用于视觉艺术(如放映电影,服装设计,甚至军事领域)。,* 社会知觉 指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社会群体乃至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在组织行为学中,它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基础。 * 社会知觉与知觉的关系 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基础,社会知觉是知觉的一部分。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不仅仅停留在知觉的表面上,而会深化产生归因问题。,4.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中的归因问题 归因的概念: 指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或行为来推测人的内在动机,意图和属性。正确的归因是

12、了解人、分析人的行为的基础,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归因理论,凯利(Kelly)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凯利把知觉和被知觉者的心理和行为放在同一系统中分析,归因结果比较客观全面。 其基本观点是:归因的三个基本要素 内因(知觉者本人的特点) 外因(知觉对象的特点) 情景因素(环境) 归因判断的三个标准:即一贯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努力 (可控因素) 任务难度 机遇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

13、素上,多创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观评价其成果。,5. 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1) 第一印象作用(首因效应) 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存在认知上的惰性,所以在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2) 晕轮效应(以点盖面) 人们往往用一些明显的品质和特点,去掩盖其他品质和特征,以致影响对知觉对象本质的了解全面正确评价,产生偏见性。 例如,心理学家描述某人有如下品质: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求实 若将热情改为冷酷,即: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求实。 则某人的形象则会在人们的心目中发生根本变化。,(3)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对自

14、己所熟悉的人,最近或者说最后所得到的印象最为深刻难忘,往往会改变人的看法。 (4) 定型作用(社会刻板印象)和投射作用 即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自己所设定的知觉标准评估他人,对人群进行分类,形成固定形象。 定型作用,往往使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形成脸谱化,妨碍人们对事物特殊性的理解,而导致偏见。 (5) 对比效应 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影响,使知觉产生失真现象。,6. 知觉与管理 (1) 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 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标、

15、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3) 知觉对人员绩效期望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管理者对其下属期望值愈高,而其成员的成果就愈突出。由于可以说,组织的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知觉和期望值。,六、态度、价值观与管理,1. 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指个体对社会事物所特有的心理倾向。包括判断、评价和行为倾向。它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2. 态度的构成 * 认知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它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 情感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喜欢、讨厌、羡慕、追求、支持、回避等)它是态度形成的核心。 * 意向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它是态度的重要外部表现。,3. 态度的功能 态度与社会判断 态度注入了人们强烈的感情因素,从而形成一种参照框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如图:,态度,事实,事实,两个相同的菱形,由于框架不同,事实分析就会受到影响。,态度,态度与学习 态度本身有一定的过滤作用,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态度积极,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