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畜牧管理}安徽农业大学1556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1068883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X 页数:86 大小:557.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与畜牧管理}安徽农业大学1556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农业与畜牧管理}安徽农业大学1556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农业与畜牧管理}安徽农业大学1556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农业与畜牧管理}安徽农业大学1556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农业与畜牧管理}安徽农业大学1556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与畜牧管理}安徽农业大学155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与畜牧管理}安徽农业大学1556(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中的安徽县域经济,安徽农业大学 赵良庆教授,“县域经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后,被正式列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 安徽是农业大省,人口绝大多数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加快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发展比较分析 发展结构比较 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策建议,一、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纵向比较: 1、波动增长(变化大) 2、阶段性特征明显,第一阶段:恢复增长期(1978-1985),1978年前,由于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剪刀差”的制度安

2、排等方面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举步维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农村改革为先导,生产力初步释放,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81年到1985年,全省县域GDP年均增长12.5%,财政收入增10.2%、农业总产值增11.9%。,第二阶段:平稳增长期(1986-1990),“七五”时期,全省经济改革的重点已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民转向市民,城乡差距开始拉大,县域经济呈现低速运行的局面。这阶段,全省县域GDP年均增长仅为5.2%,农业总产值年递增也只有2.7%,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分别减少7.3和9.2个百分点。,第三阶段:高速增长期(1991-1995),尽管在199

3、1年安徽受重灾袭击,县域经济遇挫,但后几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仅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县域经济的结构。“八五”期间,增速达到顶点,全省县域GDP年均增长16.0%,财政收入增长27.2%,农业总产值增长7.4%,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9.6%,与全省平均增幅相比,分别高出1.9、4.5、0.9和0.3个百分点。这是建国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最稳定、速度最快、效果最理想的五年“黄金期”。,第四阶段:增速下滑期(1996-2000),“九五”期间,安徽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严重连续三年水旱灾害等考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回落,增速放缓。五年间,县域GDP年均增长8.8%,财政收入增长11.0

4、%,农业总产值增长5.9%。与“八五”期间相比,分别下降7.2、16.2和1.5个百分点;较“九五”期间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4、3.6和0.5个百分点。,第五阶段:相对滞后期(2001-2005),“十五”期间,相对于周边省份,安徽的县域经济处于滞后期。2001年至2005年,全省县域GDP年平均增长8.3%,财政收入增长8.9%,分别比全省低2.3和8.8个百分点。县域GDP占全省的份额由2000年的48.1%下降到的2005年45.9%;县域财政收入所占份额由32.4%下降到21.9%。,第六阶段:快速发展期(2006- 2008 ),安徽县域经济现状: 总量迅速扩大 增长动力增强,近年

5、来,安徽各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举措,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县域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效益增加的良好发展态势。,1、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加快,总量规模扩大,2007年,安徽县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1.7%;县域人口4752.5万人,占全省71.3%,县域平均人口77.9万人。县域全年完成GDP34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较全省快0.9个百分点。县域GDP总量占全省47.5%。县域GDP平均规模为57.2亿元,比上年增加10.3亿元,与2006年相比,GDP超过60亿元县市由2006年13个增加至27个。,2008年,安徽省县域安徽县

6、域GDP4239.6亿元,占全省份额由上年的47.5%,提高到47.8%,县均GDP69.5亿元,比上年增加13.4亿元;GDP超百亿元的县(市)由上年的个增加到个。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8%,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2、经济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7年,县域财政总收入首度突破两百亿,达247.8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增幅比全省高7.5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份额由上年的22.6%提高到24.0%,县域财政对全省财政增收的贡献率达29.1%,比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44.9%,增幅比全省高1.6

7、个百分点。县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697元,比2006年增长25.6%。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3439元,增长18.4%。,2008年,全省县域财政收入322.5亿元,增长30.2,有个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加两个,其中凤台、肥西和当涂个县财政收入超过15亿元,分别达16.7亿元、15.8亿元和15.6亿元;有33个县(市)增幅高于全省。,3、经济增长动力:需求作用增大,投资增速加快,2007年,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县域外贸出口14亿美元,增长40.8%,增幅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县域固定资产投资1633.5亿元,比上年增长62.8%,总量

8、占全省份额的36.6%。县域实际利用外资7.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2%。,4、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支柱作用明显,2007年,县域全部工业增加值1109.9亿元,比2006年增长27.8%。县域经济明显地表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特征,工业在GDP增长中占主导地位。 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40.3%,对县域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2.9%,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2:35.9:33.9调整为28.9:38.6:32.5,一产比重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安徽县域经济横向比较:发展滞后,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从

9、纵向比较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呈现总体实力不强,发展程度不高,与邻近省份及周边发达省份横向比较,存在一定差距,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 “瓶颈” 。,1 经济规模水平低,2007年,安徽县域GDP3491.3亿元,占全省47.5%,与71.2%的县域人口比重很不相称。许多省份的县域经济的比重都比较高,浙江达到65%,山东接近80%,中部的河南、江西和湖南也分别达到69.1%、57.3%和66.2%。 县域平均GDP为57.2亿元,比河南低41.2亿元,比湖北低3.9亿元,比山东低83.4亿元,比江苏低198.8亿元;人均创造GDP为7346.1元,相当于河南的55.8%,湖北的73.6%,山东的

10、38.5%,江苏的27.1%。,2 工业化程度低,2007年,安徽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1109.9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8%,低于河南19.3个百分点,低于湖北1.1个百分点,低于山东20.2个百分点,低于江苏20个百分点;县域实现人均工业增加值2335.6元,仅相当于河南的37.7%,湖北的70.8%,山东的23.5%,江苏的16.6%。,3 财政压力大,2007年,安徽县域地方财政收入143.3亿元,人均301.6元,比河南低104.3元,比湖北低3.4元,比山东低411元,比江苏低1309元。,4 消费市场不旺,2007年,安徽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7.6亿元,人均2

11、163.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相当河南的38.4%、湖北的51.3%、山东的27.8%、江苏的30.3%,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河南低1160.2元、比湖北低2162.9元、比山东低3305.0元、比江苏低4756.3元。,与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的差异,从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比较看: 2006年,全国县域平均人口规模46.4万人,GDP 6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8亿元; 同年,安徽县域平均人口规模77.1万人,比全国要多30.7万人;GDP为46.9亿元,比全国少17.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9亿元,比全国少1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5亿元,比

12、全国少0.53亿元。,从县域经济人均水平比较看:由于安徽县域人口在全国名列第三,县域人均水平就更低 2006年,全国县域人均GDP达13938.1元,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5869.7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492.2元 而安徽县域人均GDP仅有6087.6元,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2187.3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226.7元,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少7850.5元、3682.4元和265.5元。,从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比较看。2006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1. 5万人,GDP268.2亿元,人均GDP为3596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90元。,

13、同年,安徽县域GDP平均值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17.4%,GDP最高的无为县(98.3亿元)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36.7%;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16.9%,人均GDP居全省首位的宁国市(17677元)也只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49.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13.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首位的宁国市(1290元)只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78.5%。,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历史上,安徽改革成为典范,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樊篱;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催生了免除农业税这一千古

14、变革。,然而,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结构变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在全国的第13位退至2006年的第15位。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78年的135元扩大到2006年的6029元,处于第28位。排在安徽之后是云南、甘肃、贵州,安徽下滑到全国“锅底”。,安徽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但人均GDP却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成为重要因素。安徽能否在中部六省率先崛起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二、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结构比较,结构分析依据,根据数据指标的可获得性、全面性、可比

15、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以及广义梯度推移理论,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效益、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方面选取了以下指标: GDP总量、人均GDP、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7个指标反映经济综合实力; 等级以上公路里程数、每百人拥有电话数2个指标反映自然优势与基础设施;,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反映金融服务能力; 单位GDP财政收入、单位GDP财政支出2个指标反映政府管理能力;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个指标反映产业与企业竞争力; 一产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2个指标反映农村与农户竞争力;, 科教文卫支出占GDP比

16、重、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每万人拥有专利申请数3个指标反映人力资源与科技教育; GDP比上年增长反映发展活力与潜力; 出口比率、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2个指标反映对外交流程度; 人均财政支出、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率2个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及环境能力。,研究表明,安徽县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差异较大,第一、二梯度县是全省经济最发达地区,尤其是第一类,各项经济指标遥遥领先;第三梯度县属于经济中等发达地区,但部分县市社会发展指标处在全省中上水平,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较强;第四梯度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大多数指标与第一、二类差距较大。,第一梯度:包括宁国市、繁昌县、无为县、肥西县、当涂县、肥东县、天长市、广德县、芜湖县、凤台县和桐城市,共11个县(市)。 主要分布在沿江、沿边、资源富集区,承接周边省会城市和东部发达城市的经济圈辐射,区位优势明显,工业民营经济基础雄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聚集效应显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