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七年级(下册).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1048453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七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七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七年级(下册).(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时,短文两篇,七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激趣导入,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一处居所,它不以豪华的气派和精巧的设计而闻名,那是一所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的房子。但它却因室主人的一篇铭文而被传诵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追溯背景,释“铭”解题,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刺史。刺史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就故意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2、。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创作背景,追溯背景,释“铭”解题,2.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吗?你知道“铭”是什么意思吗?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读一读,陋室铭,听录音朗读课文。,读一读,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 )苔痕( )鸿儒( ) 案牍( )西蜀

3、( ),xn hn r d sh,读一读,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青、丁、经、形、亭。韵母:ing,译一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译一译,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译一译

4、,德馨: 鸿儒: 白丁: 案牍: 劳: 乱:,品德高尚。 博学的人。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官府文书。 使动用法,使劳累。 使动用法,使扰乱。,析一析,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析一析,3.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 相关的句子有: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

5、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析一析,4.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亭子陋吗?为什么?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不陋。因为室主人不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托物言志。,背一背,1.方法指导。 (1)层意记忆背诵法:了解本文前后所写的内容,开始先以山、水类比;然后再写环境不陋;接着

6、写往来不陋;然后写生活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和子云亭自况。了解了这些内容后,再分层背诵。 (2)首字背诵法:识记每一句的第一个字,然后连缀起来,就能完整背诵了。 2.学生自由背诵课文,组内交流背诵情况,然后展开组与组的“背诵对抗”。,延一延,从下列事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莲花松树,布置作业,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板书设计,第2课时,短文两篇,七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激趣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

7、、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了解文体,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题目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周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人们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读一读,爱莲说,读一读,注意生字字音: 蕃( )淤泥( )清涟( ) 濯( )噫( )

8、亵玩( ) 鲜有闻( ),fn y lin zhu y xi xin,译一译,文言文翻译指导:(1)落实重要实词。落实重要实词是文言句子翻译的重点,对句中出现的重要实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灵活理解。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古字通假现象;二是古今异义现象;三是一词多义现象;四是词类活用现象。 (2)把握句式特点。主要考查内容:对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型的理解翻译能力;对文言文判断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被动句式的理解翻译能力;对语段中重要的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3)领会语句大意。根据上下文衔接,理解语句大意;根据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体验,理解语句大意;根据事件

9、的发展,理解语句大意;结合现代用语习惯,理解语句大意。,译一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在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译一译,(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4)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析一析,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赋予莲花高洁质朴、正直芳香的品格。 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

10、对它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做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析一析,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明确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的

11、反衬作用。 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小结: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析一析,3.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析一析,(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12、 议论。 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谓”。 文中有哪一个字做了提示? “噫”。,析一析,(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 (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 (花之富贵者也) 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 (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 (赞美),析一析,(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

13、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 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 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该怎么读? 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背一背,1.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2.结合前面对每一句的翻译和“说”过程的梳理,用前后关联法指导学生背诵。 3.小组之间展开背诵对抗比赛,看哪个小组背诵得既快又准确。,延一延,1.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的句式说一段话。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孩子之间的攀比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布置作业,在某市选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100字左右),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