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人教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1045315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语文试题一、 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的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俨yn然 垂髫tio 诣zh 馨xn 苔ti 牍d 藩fn 濯zhu B亵xi 噫y 洢y 罔wng 贻y 箬ru 糝sn 髯rn 壬rn戌x C眦z 簪zn 逾y 戍w 妪y 骥q 心旷神怡y 阡qin陌m D铭mng 淤y泥 隐逸y黍sh 发髻j 鄜f州 有奇j 豁h然开朗2. 下面不含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罔不因势象形,各俱情态。 B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欣然归往。C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D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2、陶后鲜有闻(鲜,少) 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或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B国破破山河在(国,国家) 老妪力虽衰(虽,虽然)乱贼而不作(贼,害人)C八分有奇(奇,零头) 曾不盈寸(曾,曾经) 老翁逾墙走(走,逃跑)D亭亭净植(植,立) 白头搔更短(短,少) 女有归 (归,回家)4. 下面加点的字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芳草鲜美 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B不足为外人道也 盖大苏泛赤壁云C无论魏晋 阡陌交通 仿佛若有光 D天明登前途 八分有奇 大道之行也5.下面加点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便要还家 八分有奇 衡木 B诎右臂支船 简桃核修狭者 王毅叔远甫刻C选贤

3、与能 矜、寡、孤、独 D汤胸生曾云 一一为具言所闻 阴阳割昏晓6.下列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予独爱莲着出淤泥而不染7. 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2分)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渺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著。_,_? _。 8. 根据下列对联的用途归类,看它们适用于何种场合或作何用途(2分) 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 ) 死者长已矣,死而能莘闵智深民权,死犹不死! 生而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

4、马,生亦徒生! ( ) 远藏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 )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双飞 ( )9. 邻居王阿姨的对联贴反了:“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被贴在左边,“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被贴在了右边。请你根据对联的有关知识,用得体的语言向她说明。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有关对联的知识:上联,末字是仄声韵(三、四声),贴在右边;下联,末字是平声韵(一、二声),贴在左边。(2分).二、阅读 (一)桃花源记(节选)( 22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5、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B.黄发垂髫 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C.停数日,辞去 辞去:告辞离开 D.此中人语云 语:告诉2.对下面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两句中的“外人”意义

6、相同,都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两句中的“要”和“延”意义相同,都是“邀请”。 C.“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两句中的“具”的意义相同,都是“详细”。D.“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中的“为”意义相同,都是“对、向”。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桃花源的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C.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祥和的生活。D.“皆叹惋”是桃花源中的人为自己住

7、在这里的消息闭塞,竟不知外面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2分) (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淳 朴、热情、好客。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花源人。5.在下面的句中补出省略的成分。(2分) (1)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8、(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作简要的分析。(2分) 7.用“”划出下列句子的节奏。(2分)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的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_。(2分) 9.请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说明桃花源的特点,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特点_理由:_。(二) 扩展阅读:桃花源诗(8分)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荒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

9、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所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注肆:尽力。靡(m):没有。暧(a):隐蔽。俎(z):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孺:指小孩 契:指契合之人(译诗:秦王赢氏乱纲纪,圣贤志士避乱世。黄绮二人隐商山,余人仿从离秦稷。初往踪迹渐湮没,桃源小径荒草蔽。互相勉励耕种田,日落西山归舍息。桑竹低垂绿阴翠,菽豆高粱种适时。春天春蚕收长丝,秋季粮熟无王

10、税。纵横交错草掩路,鸡犬时时相鸣吠。祭祀法规如旧古,衣着打扮无新式。儿童老妇放声歌,鹤发老人欢游诣。草荣早觉春意暖,木衰深感秋风疾。虽无岁时可记载,四季时令自成岁。怡然自乐喜融融,何须烦恼操心累?奇踪隐埋五百年,一旦敞开神仙界。淳朴浅薄不同源,立即重返与世绝。借问方内游人士,怎能测度世外事?愿乘清风四处游,高飞寻觅我同志。)1.填空:(5分) 桃花源诗中,“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以桃源人自述来解释人们来到桃源的原因,而“诗”中,“_”点明了世人来桃源的原因。桃花源诗中“相命肆农耕斑白欢游诣。”的与桃花源记的“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内容是一致的。如“诗”的“相命肆

11、农耕” 与“记”的“_”、“诗”的“_,_” 与“记”的“阡陌交通,悉如外人。”、“诗”的“衣裳无新制”与“记”的“_,_”、“诗”的“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与“记”的“_,_”等几句互相照应,描绘了桃花源中自由快乐的生活图景。从表达方式看,桃花源记主要运用了_和_,桃花源诗除此之外,还运用了_,如“_,_”两句就直接表达了作者向往桃源、追求理想的愿望。2.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 ( ) A.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在主题中心和立意构思上是一致的。B.桃花源诗一诗歌的形式来记叙渔人发现、探访桃花源的经过。C.桃花源记以渔人的所见所闻线索组织全文,而桃花源诗则是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身份来叙述的。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园,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三)比较赏析(10分)木兰诗(节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问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