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041699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4章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4章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章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4章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章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优化 第二节、区域专业化产业与主导产业选择 第三节、区域经济基础理论与乘数效应 第四节、基础部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乘数估算方法 第五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优化,一、区域产业分类 1、.三次产业分类法 1940年,英国学者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次提出三次产业分类法:各类经济活动可分为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工业)与第三产业(即广义的服务业)。 197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与三次产业划分类似的产业分类,即将经济活动分为农业、工业与服务业三

2、大产业,称为AIS分类法;其中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与狩猎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水、运输和通讯业,服务业包括商业、银行、保险、房地产、政府与国防、其他服务,世界银行的统计分析基本上是采用这一分类法。,中国直到1988年才开始使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包括种植(即狭义的农业)、林、牧、渔、水利业等;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水电气等)与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主要有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金融保险业、国家

3、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行业。 宫峙勇提出新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农林牧水产业、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网络部门(包括运输、通信、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电力、煤气、自来水等)、知识和服务部门(包括医疗、健康服务、教育服务、娱乐服务、家务服务、公共服务)。,2.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联合国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项: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服务业;(

4、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三次产业分类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将上述十大项进行组合就可方便地得到三次产业分类,这种分类比较规范,便于进行国际或区际比较。,3.部门构成分类 马克思从实物形式上把社会总产品从而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第部类)与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第部类),这种分类有利于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及各部类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农轻重分类将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分为工业与农业两个主要部门,然后再将工业区分为轻工业与重工业两大部门,这一分类法有利于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农轻重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间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在前苏东诸国

5、、日本与中国应用较多。 霍夫曼分类法是德国学者霍夫曼于1931年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提出的,它将工业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与其他工业三类。 霍夫曼指数=消费资料工业产值/资本资料工业产值,4.要素密集度分类 根据各类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一般可将经济活动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这种分类有利于揭示区域要素禀赋构成与生产优势,研究区域分工与要素密集程度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根据技术这一特殊要素的特点,可将各类经济活动分为原始产业、传统产业、近代产业与现代产业。原始产业是指生产工具十分简单的以原始采集和渔猎为主要内容的

6、经济活动,传统产业为运用金属工具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经济活动,近现代产业均为以机器生产为主的经济活动,其中现代产业又称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航天等为主的产业,这种分类研究可以识别出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在技术革命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1、配弟克拉克定理 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发现并由克拉克经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而成,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见图5-1。 配弟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

7、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00,时间,0,0,100,产业所占比重,经济成熟期,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图,5-1,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规律图示,2、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研究证明,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化呈以下特点: (1)伴随现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将发生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增加;在工业内部明显存在着由非耐用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由消费资料生产向生产资料生产的转移趋势; (2)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且下降速度低于农产品比重下降速度;工业的劳动力有所增加,但工业劳动力增长率低于工业生产增长率;服务业劳动力明显增加,伴随劳动

8、生产率的提高,规模不断扩大; (3)在资本结构中,农业资本比例下降,工业与服务业资本比例增加;,(4)伴随上述变化,农业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过渡,同时,工业与服务业企业由小规模业主制企业向大规模法人企业发展; (5)在工业内部,各产业的雇佣率(从事生产的就业者分为业主、家族从业者与雇佣者三类,雇佣者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之比即为雇佣率)发生变化,雇佣率与附加值率同时增长;采掘业比重下降; (6)在服务业中商业的比重上升,家庭服务业(housekeeping)比重降低,个人服务业、专门服务业和政府服务业的比重提高; (7)生产技术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很大的作用; (8)上述变动引发产业

9、间、工种间、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导致人口城市化。,3、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霍夫曼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系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 霍夫曼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霍夫曼指数为5左右;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霍夫曼指数为2.5左右;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大致相同,霍夫曼指数约为1;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指数小于1。 根据霍夫曼理论,工业化

10、的趋势是重工业化。,4、赤松要的“雁行模式” 1932年,日本学者赤松要(KanameAkamatsu)提出了著名的“雁行模式”。 赤松要认为日本的工业化遵循着“雁行模式”发展,即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受国内的资源与市场的约束,只有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向工业国输出消费性商品,与工业国交换输入工业设备,然后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替代性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并进一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上述过程绘成图像,犹如雁群列阵飞行,故以“雁行模式”名之。,该理论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 (1)进口阶段,在对其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靠进口满足需求;

11、 (2)国内替代阶段,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产品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 (3)出口阶段,随着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该种产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见图5-2。 基本结论 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行发展形态,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时间,国内生产,出口,进口,市场,图,5,-,2,雁行产业发展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与机制,1、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变 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传播会导致一系列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技术革命会导致产业革命 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其基本特征是“机械化时代”的到来; 第二次产业革命

12、:于19世纪中期在美国与德国爆发,其特征是“电气化时代”,也是“石油化时代”与“钢铁时代”; 第三次产业革命:兴起于20世纪中期,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特征是“电子化”时代的到来。,2、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都与人均收入水平增长有关,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化(恩格尔定律)。 随着收入变化,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也发生变化。 需求结构:消费需求结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比例、投资需求结构,这些比例关系的变动无一不推动产业结构变化。,3、区域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 区域贸易是获取区域比较利益的前提条件,区域输入是

13、区域需求的一部分,这部分需求的结构无疑会影响区内产业结构;区域输出是输入区的需求,它不仅会影响输出源区的产业结构,而且也影响输入区的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进而会改变输入区的产业结构;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对流出区和流出区的产业结构都会产生影响。 区域的贸易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可用区域贸易依存度来衡量:i区域的贸易依存度(TDi)为其输出(Ei)与输入(Mi)总额和区域国民产值(Yi)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TDi=(Ei+Mi)/Yi TDi的值越大,贸易结构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就越大;区域贸易依存度还可进一步分解为区域输出依存度与输入依存度。,4、区域政策与产业结构演变 区域政

14、策,特别是区域产业政策会直接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它通过政府的集中安排,有目的地对某些类型的区域实行倾斜,以改变由市场机制作用所形成的某些空间结构,促使区域经济格局协调并保持经济增长与区域分配合理。 区域政策通过鼓励或抑制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发展,或通过间接诱导生产要素流向某些区域的某些产业,可起到改组区域产业结构的效应,这种政策效应往往不是在单个区域而在多个相关地区产生,例如,目前我国鼓励沿海地区资源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将对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会产生广泛影响。,5、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演变 区域资源禀赋是区域产业结构形成与演变的基础,资源供给状况与资源间的相对价格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变动

15、的重要原因; 劳动力资源充裕的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较大比重;资本充裕的区域,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较大比重;对于许多落后地区来说,资本与技术的丰裕与否是制约其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 对于任何区域来说,新的自然资源的发现、新资本来源的出现、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出现等均会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除上述五大因素外,区域文化、政治、宗教、历史、社会发育程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标准,由于区域与产业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必然会产生区域产业结构动态优化问题。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标准:最根本的标准是产业结构必须有利于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体标准包括:

16、(1)保持或加强区域的增长潜力; (2)保持区域经济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保持区域产业结构的重组弹性。,1、保持或加强区域的增长潜力 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内容。 保持或加强区域的增长潜力的关键:扬长避短,即 不断地将区域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并不断地转化或回避区域劣势。这就是说,区域产业结构必须保证最充分有效地利用区域内与区域外可供利用的一切有利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条件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优势与劣势是相对于特定发展时期而言的,必须正确识别。,2、保持区域经济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整体性:区域内各产业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统一的产业布局可以帮助区域获取聚集经济效益。 系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充分体现全国各区域合理分工与全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都可进一步细分为几个相对完整的低层次产业结构,从而构成区域产业结构系统。 片面追求专业化或自成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