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幻灯片资料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040747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幻灯片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3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幻灯片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3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幻灯片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3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幻灯片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3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幻灯片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幻灯片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幻灯片资料(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第一节 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第二节 我国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第一节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三、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四、多元性犯罪原因论,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这种学说是从人的自身生理素质寻找犯罪的原因,主张犯罪是由个体体型、体质和遗传素质等生物学因素决定的。龙勃罗梭是该学说最早的代表。由于生理素质是多方面的,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又使它们之间产生分歧,形成各自的学术流派。 (一)体型说 这种学说又称体格类型犯罪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EKretschemer,1

2、882年1962年),他根据人的体型把人划分为肥胖型、瘦长型、斗士型和虚弱型四种,并认为瘦长型和斗士型的人犯罪的倾向性大。,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这种理论是从社会因素方面来探讨犯罪原因的。他们认为,不良的社会影响是形成犯罪动机,产生犯罪的根源。德国犯罪学家李斯特(FVLiszt,1851年-1919年)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他虽未完全忽视犯罪人的素质,但认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犯罪人受外部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众的贫穷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一)模仿论 法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塔尔德(JCTaMe,1843年1904年)认为,社会即模仿,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由模仿而来,犯罪行为也不例外

3、。1890年他提出了三条模仿法则:一是距离法则,人与人的距离越近,模仿性越强,接触密切的人相互模仿;二是自上至下法则,低劣者模仿优越者;三是插入法则,两种对立的东西同时流行,则其中一个将被另一个所取代。塔尔德认为,犯罪的原因在于模仿他人的犯罪活动,犯罪过程就是模仿过程。,(二)不同接触论 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EHSuthefiand,1883年1950年)认为,犯罪行为并非遗传得来,而是由于与他人的交往及相互影响、学习而形成。一方面,学习犯罪的方法;另一方面,将动机、欲望、态度和理由引向特定的方向。当违反法律的想法战胜遵守法律的想法时,人就会犯罪。,(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JE

4、ysenck)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人就容易犯罪。美国学者伯吉斯(RLBurgess)对萨瑟兰的理论提出修改意见,主张犯罪行为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并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强化。他们强调犯罪人的直接经验和其他罪犯的影响,强调犯罪行为决定于外部刺激环境。,(四)社会学习论 美国学者班杜拉(Alben Bandura)认为,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习得的。最重要的学习机制是客观学习,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家庭影响,二是文化影响,三是符号示范。,(五)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认

5、为,犯罪行为是越轨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从社会结构中寻找越轨以及犯罪的原因,其重要特征是强调社会越轨的相对性。该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本质上就是越轨的社会行为。社会中之所以会有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中的某些权力集团对某些社会成员及其行为贴上越轨的标签。因此,所谓越轨行为,只是某些权力集团的主观认定,而不是它的本质属性,社会往往通过创造新的行为准则而创造越轨行为。,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只强调社会环境、外部因素对犯罪行为发生的决定作用,忽视了犯罪者犯罪的主观心理原因,不能解释在同样的社会因素作用下,为什么有些人犯罪,有些人不犯罪。,三、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这种学说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

6、SFreud,1856年1939年)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直接从人的心理动力、人格结构方面寻找犯罪的原因,认为犯罪人之所以犯罪,或是因为心理原动力(侵犯性、利欲性、性冲动)的方向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或是人格结构不完善。,(一)人格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犯罪人犯罪是由于人格结构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自我和超我发展的缺陷,不能对人原始的本我加以限制和调节而导致的。 (二)“挫折一攻击”说 达莱德(JDollard)和米勒(NEMiller)修订了弗洛伊德的观点,结合他们的实践结果,提出“挫折一攻击”理论。 “挫折一攻击”理论认为,当个人动机、行为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

7、犯就成为一种原始而普遍的反应。攻击的强度与人的性格、欲求的强度及障碍的性质是相关的。,(三)心理原动力说 这种学说主张,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理本能,即所谓本原性的心理原动力。人的犯罪心理活动的发生,是这种心理原动力的继续和发展,要抑制和矫正犯罪心理,就要正确引导这种心理原动力。 1侵犯性说 这种学说认为,侵犯性是人的一种本能,如果人能消除自己的侵犯性这个犯罪心理原动力,就不会犯罪。,2利欲性说 美国犯罪学家希利(WHealy)认为,正常的欲求并不构成犯罪心理,只有在正常欲求受到阻碍从而谋求不正当的补偿性满足时,其行为就成为犯罪行为。当谋求优越(名誉、地位、财产)而构成对他人的侵害时,也会成为犯

8、罪。 3性冲动说 这种学说认为,性冲动不仅是性犯罪心理的惟一根源,而且还可能导致其他犯罪心理,如杀人、抢劫、欺诈、盗窃等犯罪心理。性冲动还可以作为犯罪手段。 弗洛伊德的结论是,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自我对超我的顺从减弱,趋向本我的倾向增强所致,是幼儿时期就有的性冲动和超我控制不均衡的表现。,四、多元性犯罪原因论,主张运用多学科理论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多方面原因作综合性研究的理论。 杰弗利认为犯罪行为的形成,乃是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及心理因素交互作用所致主张用生物学相关学科如遗传学、脑神经学、生物化学、心理生物学等和环境方面的相关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工程学、环境心理学、都市设计等理论对犯罪原因进行综合

9、分析。,第二节 我国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一、 台湾学者的犯罪原因论 台湾学者比较全面地挖掘和分析了引起或者与犯罪相关的社会、个体以及自然方面的各种因素, 二大陆学者的观点 (一)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论 1、 内外因素论 2、 主客观辩证统一论 (二) 犯罪行为发生原因论 1、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机遇犯罪行为 2、刺激个体反应 (SOR),第三节犯罪综合动因论,一、犯罪综合动因的定义 二、综合动因系统的要素分析 三、犯罪综合动因理论的要点,一、犯罪综合动因的定义,犯罪综合动因论认为,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多层次、多角度构成的整体结构,并因个体犯罪条件的不同呈现出动态

10、变化的状态。,二、综合动因系统的要素分析,(一)主体因素 1、生理原因:年龄、性别、神经类型等 2、心理因素:需要、兴趣、性格等 3、行为因素:不良行为特征和习惯 (二)主体外因素 1、社会客观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司法 2、微观环境因素:家庭、学校、 单位、社区、 3、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地理、气候季节 4、情景因素: 受害人特征和态度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第三人与犯罪心理 现场氛围和条件,三、犯罪综合动因理论的要点,(一) 整体性 (二) 层次性 (三)结构性 (四)动态性,本章摘要,1、开展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有助于刑事立法和刑事政策的制订,可以提高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罪犯的

11、效能。 2、有的人为什么会犯罪?这是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犯罪现象以来,众多学者不断探索、试图得出正确答案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犯罪原因论。 3、西方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主要有: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论、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论和多元性犯罪原因论。 4、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主张,体型、休质和遗传素质等生物学因素,对人的犯罪起决定作用。,5、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认为,人走向犯罪是精神缺陷所致。 6、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论有其发展过程。古典精神分析学强调性本能是人犯罪的原动力:后精神分析学强调外向型人格者容易犯罪,自卑感和补偿欲望是人犯罪的决定性原因:新精

12、神分析学重视社会文化、家庭、学校、人际关系对人走向犯罪所起的重要作用。精神分析学犯罪原因论在发展过程中,情绪障碍犯罪说和挫折攻击假说颇有影响。 7、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论强调犯罪是后天习得的。 8、多元性犯罪原因论认为,犯罪不是出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综合的或交互作用的结果。 9、台湾学者几乎都主张多元性犯罪原因论,本章摘要,10、犯罪综合动因论是笔者提出的犯罪原因论。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动力作用的结果。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和动态性是犯罪综合动因论的要点。 11、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包括主体团素和主体外因素两大类。主体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行为

13、因素三类;主体外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情境因素三类。 12、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包括犯罪行为人和犯罪行为情境两类因素。,本章摘要,13、犯罪综合动因论的整体性是指个体犯罪的主体内外因素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应当从整体出发去考察各因素在影响个体犯罪中的作用。 14、犯罪综合动因论的层次性且指人们在考察个体犯罪原因时,须遵循其层次性,注意整体与层次及层次与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注意各层次因素之间的质的差异及其在原因整体中的作用。 15、犯罪综合动因论的结构性是指在认识个体犯罪原因系统时,要注意各种因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对原因整体的作用和影响。 16、犯罪综合动团论的动态性是指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个体犯罪原因,本章摘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