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安全管理}兴安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展情况工作汇报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1039350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17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安全管理}兴安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展情况工作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工程安全管理}兴安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展情况工作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工程安全管理}兴安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展情况工作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工程安全管理}兴安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展情况工作汇报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工程安全管理}兴安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展情况工作汇报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安全管理}兴安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展情况工作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安全管理}兴安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展情况工作汇报(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内蒙古兴安盟教研室 刘兴俊 2009年6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2,模块一 培训准备,3,1、了解培训(略) 2、认识新课程理念 3、教育技术的概念 4、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关系 5、体验基于技术的交流 (略),模块组成,4,新课程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与学方式 的改革。,2、认识新课程的理念,5,(1)、教学内容改革 (p12) 涉及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方面的改革,2、认识新课程的理念,6,2、教与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授、板书、演示”为特征的传递灌输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耳听、手记、做题”为特征的被动接受方式。 新课程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递灌输转向以“启发

2、诱导、点拨” 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则要求由被动接受转向以“自主、协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2、认识新课程的理念,7,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是知识的灌 输者;学生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知识的存储器. 新课程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是学习过程的主人。,2、认识新课程的理念,8,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 新课程改革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又要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2、认识新课程的理念,9,练习一、国家实施的新课改

3、,要求在教育教学中( D) A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B重视良好道德情操的养成 C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D本题答案中其它3个选项之和,2、认识新课程的理念,10,3、了解 什么是教育技术 (重点),(1)、什么是教育技术定义?(p12)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布了著名的AECT1994定义(简称“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一定义得到国际上广泛的认同。,11,理解定义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

4、的设计 、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是协同作用的。,3、了解什么是教育技术,12,(3)、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 是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4)、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管理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可视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3、了解什么是教育技术,13,教育技术的本质: 借助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育成为“借助技术的教育”,3、了解什么是教育技术,14,技术一词的理解:包含两个方面 (1)、有形技术(物化形态) :主要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物质工具如: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

5、或计算机、网络、卫星等现代设施。它既包括传统媒体也包括现代媒体。 (2)、无形技术(智能形态或观念形态):指无形的非物质的技能方法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运用的技巧、方法、策略、理论等 。 教育技术既包含物化形态技术也包含智能形态技术。,3、了解什么是教育技术,15,教育技术的发展 在国外,起源于美国的视听运动。是视听教育、个别化教学、教学系统设计的整合。 在我国,起源于电化教育。经历了电化教育、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全面发展两个阶段。,3、了解什么是教育技术,16,练习二、教育技术中的技术是指(A ) A用于教育中的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两个方面的技术 B在教育中所能看到的实体形态的技术 C在教育实践

6、中总结出的经验形态的技术 D在教育研究中归纳出来的知识形态的技术,3、了解什么是教育技术,17,练习三、关于教育技术的以下说法中,你最赞同的是(B )。 A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中应用计算机技术 B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教育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C教育技术就是在教学中使用媒体 D教育技术只能用在学校教育中,3、了解什么是教育技术,18,练习四、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习资源的是( D)。 (p辅导10 5题) A材料和设备 B技巧和环境 C信息和人员 D设计和制作 参考题 对于“教育技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恰当的是( C)。 A发展机器与设备的性能和功能,使其在应用于教学时更方便 B只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

7、水平,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帮助 C既包含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又包含方法与技能等 D只包含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如投影机、计算机、摄象机等硬件设备,3、了解什么是教育技术,19,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传输、加工、存储和呈现等有关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 。 教育技术属于教育学科。 两者属不同的学科,并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并不等同。,3、了解什么是教育技术,20,4、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是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不是指单纯地将分割的东西拼凑在一起。 所以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不能围绕信息技术

8、开展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不是核心,课程目标才是核心 ,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用问题,也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方法来实现。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工具、协作工具、情感工具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21,练习五、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下 说法不恰当的是(D)。 (p辅导9 3题) A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自动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B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教学工具,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课件、教学游戏、网络平台等 C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有助于丰富学习资源,改善

9、学习环境,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D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正面的,4、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2,练习六、根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可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划分为( A )。 (p明50) A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三种形式 B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策略三种形式 C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策略三种形式 D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策略三种形式,4、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3,练习七、关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你认为较

10、恰当的说法是(A )。 (p明49 A) A具备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 B教育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 C教育技术从属于信息技术 D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必定高,4、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4,练习八、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即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本质上看是( C)。(p片24) A课程目标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成双核心 B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 C以课程目标为核心 D以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为核心,4、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5,练习十一、教育技术的应用能为新课改提供的支持是(D) A、技术方面的支持 (P辅导10 6题) B、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支持 C智力方面的

11、支持 D技术方面的支持和智力方面的支持,4、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6,练习十二、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是(D) (p片 18) A.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B.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C.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 D.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4、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7,练习十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关于信息技术在整合中所起的工具性作用,有一项不够全面的提法是( C)。 A教师教学的工具 B学生认知的工具 C教师编写文本教案的工具。 D教学环境的构建工具,4、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8,电子邮件地址的构成,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USER”代表用户信箱的帐号,对于同一个邮件接收服务器来说,这个帐号必须是唯一的; 第二部分“”是分隔符; 第三部分是用户信箱的邮件接收服务器域名,用以标志其所在的位置。,(5、体验基于技术的交流电子邮件(略),29,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给学习伙伴发邮件 回复邮件 给多人发送邮件 保存邮件地址 删除邮件,(5、体验基于技术的交流电子邮件(略),30,练习九: 如果电子信箱地址为,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 A是E-mail地址全称B“”符号可有可无C是指邮件服务器的域名 Dzcy是指用户名,(5、体验基于技术的交流电子邮件(略),31,谢 谢 大 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