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社会化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038195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社会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3章社会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章社会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3章社会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3章社会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章社会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社会化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任务: 一是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那些期待; 二是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二、社会化的历程 1.儿童期的社会化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 3.成人期的社会化,4.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概念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再社会化:是指有意改变原已习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的过程。 两种性质不同的再社会化: (

2、1)强制性的。这是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来实施的再社会化过程。 (2)非强制性的。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文化急剧变迁或生活方式陡然改变造成的。,*三、社会化的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在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双向的。,(二)道德社会化 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

3、别角色的过程。 性别角色社会化基本是随文化而异的。,四、个体社会化的意义 (一)社会化是个体成为社会人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化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 (三)社会化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途径,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如果仅仅具备了人的遗传素质,没有适当的社会条件,个人的社会化将无法实现。 【狼孩卡马拉的故事】,*二、社会环境因素 (一)社会文化 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社会经验。 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 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其群体建立社会联系。,(二)家庭 1.宠爱型; 2.忽视型; 3.专制型; 4.民主型;

4、 5.权威型; 6.放纵型;,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监督不利,儿童可能会面临很多危机。,(三)学校 (四)同辈群体 (五)大众传播媒介 (六)计算机网络,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人格结构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与生俱来,包括一些本能性的冲动,由“唯乐原则”支配,以追求个人快乐,满足本能欲望为目的。,自我是在本我发展过程中,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控制着认识、判断与执行的功能,它遵循“现实原则”,能以现实原则满足本我的欲望。 超我从自我中来,是道德化的自我,是“良心”,它遵循“道德原则”评价是非善恶。超我的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社

5、会化的过程是促使人格的三个部分平衡发展; 婴幼儿期的生活经验是构成个人人格的主要因素,也是社会化的最重要阶段; 童年期的社会化奠定了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 对精神分析学说的评价,(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1.信任对不信任(婴儿前期01岁) 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积极的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婴儿后期23岁) 发展的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和疑惑。积极的成果是坚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3.首创性对内疚性(幼儿期45岁) 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积极的成果是掌握新任务的主动性。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

6、品质。,4.勤奋对自卑(童年期611岁) 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积极的成果是创造力发展和掌握技能。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期1218) 发展的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积极的成果是自我认同感能力的发展。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忠诚品质。 6.亲近对孤立(成年早期1830岁) 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积极的成果是爱情与友谊。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7.创造力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发展的任务是获得生殖繁衍感,避免颓废停滞感。积极的成果是关心社会,关怀后代。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8.自我完美感对悲观失望感(成年后期) 发展的任务

7、是获得综合的完美感,避免失望感。积极的成果是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对埃里克森理论的评价: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发展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的缺陷,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 认知派认为,人的道德社会化是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强调道德动机、道德判断、自律等心理成份的作用。,(一)皮亚杰(j.Piaget)的道德发展论 *1.皮亚杰对人的认知水平发展阶段的划分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操作阶段 (2-7岁) (3)具体操作阶段(6、7-11、12岁) 此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 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 (4)形式操作阶段

8、(11、12-14、15岁),皮亚杰的主要贡献: 他描述了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是如何思考的。,*2.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观 皮亚杰强调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份道德判断。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前) 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还不能做出道德意义上的判断。道德判断服从权威,以成人的观点为标准。,(2)他律道德阶段(4、5-7、8岁) 只注重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和动机。也称道德现实主义。 (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 不盲目服从权威,认识道德规范的相对性,既考虑行为后果,有考虑行为动机。也称道德相对主义。,*(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

9、论 1、前习俗水平(410岁) 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结果,或服从权威、成人的意见。 (1)服从与惩罚定向。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有形的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 (2)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对于规定和原则只有符合其利益时才遵守,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2习俗水平 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 (1)好孩子定向。按照善良人的形象来行事,注重别人的评价,希望在自己和别人心中都是一个“好孩子”。 (2)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强调尊重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3后习俗水平 个人考虑可能超越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的需要的权利和原则。 (1)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

10、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2)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全人类的正义、人性的尊严、人的价值。虽然考虑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但也领悟到不是所有有秩序的社会都能实行更完美的原则。 评价:,三、社会学习理论 上个世纪60年代后,班都拉(ABandura)等人提出了道德社会化的社会学习论。 (一)主要观点 道德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环境。,*(二)班杜拉有关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某一形式只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时,人们才会去效仿。 保持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模仿学习,人们必须采用符号的形式记

11、住动作的某些方面。,行为再现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才能重复再现模仿的动作。 强化和动机过程。人们能够通过观察获得新知识,但不一定对这些模式进行操作,操作是由强化一奖励和惩罚控制的。,四、正常成熟论 代表人物:格塞尔 基本观点: 社会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成熟过程。 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五、群体社会化理论 代表人物:哈里斯 基本观点: 家庭外的社会因素儿童期与青春期的同辈群体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条件。,第3章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2.根据社会化历程可将社会化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3.根据社会化内容可将社会化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4.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5.皮亚杰把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分为哪几个阶段? 6.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7.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 8.简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