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护重点知识总结(2020年8月).doc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41031508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2020年8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2020年8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2020年8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2020年8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2020年8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2020年8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护重点知识总结(2020年8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第八章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一、名词解释题1、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探视者和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可在医院内发病或离院不久即发病的。2、清洁:指清除物体上一切污秽,如尘埃、油脂、血迹等。3、消毒:清除和杀灭物体上除细菌芽胞外的各种病源微生物。4、热力消毒灭菌法: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细胞膜发生改变,酶失去活性,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5、压力蒸汽灭菌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法,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气杀灭所以微生物及其芽胞,灭菌效果可靠。6、光照消毒法:主要利用紫外线、臭氧机高能射线,使菌体蛋白质发生光解、变性,菌体内的核算、

2、酶遭到破坏而致微生物死亡。7、化学消毒灭菌法:本法是利用化学药物渗透到菌体内,使其蛋白质能股变性,酶失去活力,引起微生物代谢障碍,或破坏细胞膜的结构,改变其通透性,是细胞破裂、溶解,从而达到消毒、灭菌。8、浸泡法:将物品浸没入消毒溶液中,在标准的浓度与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9、喷雾法:用喷雾器均匀喷洒消毒剂,使消毒剂呈微粒气雾弥散在空间,在标准的浓度内达到消毒的作用。10、擦拭法:用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如桌、椅、地面、墙壁等,在标准的浓度内达到消毒作用。11、熏蒸法: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是消毒剂呈气体,在标榜的浓度与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12、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

3、污染的物品或区域。1、交叉感染:指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感染,或通过水、空气、医疗器械等的间接感染。2、自身感染:指寄居在病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在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的感染。3、灭菌:清除或杀灭物体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的过程。4、微波消毒灭菌法:微波是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的超高频电磁波。在电磁波的高频交流电场中,物品中的极性分子发生高速运动并引起互相摩擦,是温度迅速升高,而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常用于食品及餐具的处理、医疗药品及耐热非金属材料器械的消毒灭菌。5、潜热:是指当1g100的水蒸气变成1g100的水时,释放出2255J的热能。6、电离辐射灭菌法:应用

4、核素60Co发射的丙种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穿透物品,杀死其中微生物的灭菌法。7、生物净化法:采用生物洁净技术,通过三级空气过滤器,除掉空气中0.55um的尘埃,选用合理的气流方式,达到空气洁净的目的。8、灭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防止物价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9、隔离:是将传染源传播者(传染病人和带菌者)和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暂时避免和周围人接触,对前者采取传染源隔离,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向外传播,对后者采取保护性隔离,保护高度易感人群免受感染。10、终末消毒处理:是对转科、出院或死亡病人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和医疗

5、器械的消毒。第九章 病人的清洁护理一、名词解释题1、褥疮:是由于局部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目前认为把褥疮改为压力性溃疡似更为妥当。2、剪力:是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位所引起,是由于摩擦力和压力相加而成。第十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一、名词解释题1、生命体征: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象征,也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生命体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2、体温:是指机体内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一定的体温又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3、发热: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火体温中枢功

6、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4、骤升:体温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称为骤升,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5、渐升: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为渐升,见于伤寒等。6、体温过低:体温在35以下称为体温过低。7、脉搏: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血管壁相应地出现扩张和回缩的搏动,在表浅动脉上可摸到动脉搏动,简称脉搏。8、速脉: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称为脉速。9、缓脉: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称为缓脉。10、洪脉:当心输出量增加,脉搏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脉搏强大有力,称为洪脉。11、丝脉:当心输出量减少,动脉充盈度降低时,脉搏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称丝脉。12、呼吸:指机体在新城代谢过程中,不断

7、从外界吸取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的过程,即机体与环境间的气体交换。13、呼吸增快:成人呼吸超过24次/分,称为呼吸增快。14、呼吸缓慢:成人呼吸少于10次/分,称为呼吸缓慢。15、蝉鸣样呼吸:即吸气时有一种高音调的音响,多因声带附近有异物,使空气进入发生困难所致。16、鼾声呼吸: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蓄积,使呼气时发生粗糙的鼾声。17、深度呼吸:是一种深长而规则的呼吸。18、浮浅性呼吸: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称叹息样,见于濒死的病人。19、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指动脉血压,如无特别注明,均指肱动脉的血压。20、收缩压:当心脏收缩时,血液射入主动脉,此时动脉

8、管壁所受的压力,称为收缩压。21、舒张压:当心脏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此时动脉管壁所受的压力,称为舒张压。22、脉压差: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差。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040.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0,称为稽留热。2、驰张热: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体温差在1.0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称驰张热。3、间隙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地反复出现,间歇数小时,1、2天,称为间隙热。4、不规则热:体温在一天中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称不规则热。5、节律异常:脉搏的搏动不规则,间隔时间时长时短,称为节律异常。6、过早搏动:在一系列正常的脉

9、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为过早搏动。7、二联律: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称二联律。8、三联律:每隔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称三联律。9、脉搏短绌:在同一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细数,极不规则;听诊时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称为脉搏短绌。10、潮式呼吸: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异常,周期约30120s。特点是开始呼吸浅慢,以后逐渐增快,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10s之后,又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呼吸运动呈潮水涨落样,故称潮式呼吸。11、间断呼吸:表现呼吸与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其特点是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

10、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周而复始,称间断呼吸。12、呼吸困难:是指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异常。13、高血压:收缩压达到21.3Kpa或以上,和(或)舒张压在12.6Kpa或以上,称为高血压。14、临界高血压:血压值在正常和高血压之间,其收缩压在18.821.2 Kappa之间,或舒张压在12.112.5Kpa之间,称为临界高血压。15、低血压:收缩压低于12.0Kpa,舒张压低于8.0Kpa,称为低血压。第十一章 病人的营养和饮食护理一、 名词解释题1、 高热量饮食:是指在基本饮食基础上每日加餐2次,每日供给总热量达到12.5MJ左右的饮食。2、 高蛋白饮食:指每日饮食中增

11、加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蛋白质供给按每日1.52g/kg体重,但总量不超过120g。3、 低蛋白饮食:指每日饮食中蛋白质含量不超过3040g(成人)。4、 低脂肪饮食:成人脂肪总量每日在50g/d以下,患胆、胰疾患的病人可少于40g/d,尤其要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5、 低盐饮食:每日饮食中用食盐量不超过2g(不包括食物中自然含氯化钠)。6、 无盐低钠饮食:食物中禁用食盐烹调,并需控制摄入食品中自然存在的含钠量(每日0.5g以下),因此,禁用咸制品、含钠食品、含钠药物。1、 营养素:指食物中对人体有用的成分。2、 要素饮食:是将各种营养素人工合成,配置成水溶性粉剂混合物,可被消化道直接全部吸收。3

12、、 鼻饲法: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药物和水的方法。4、 治疗饮食:针对营养失调及疾病的情况而调整适当的饮食和营养需求量,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称为治疗饮食。5、 试验饮食:亦称诊断饮食。即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对饮食进行调整,而协助疾病的诊断和提高试验检查的正确性。6、 基本饮食:适合大多数病人的饮食需要营养素种类和摄入量未作调整而食物质地各有不同。包括普通饮食、软质饮食等几种。第十二章 冷热疗法第十三章 排泄护理一、 名词解释题1、 排泄:是机体将新陈代谢的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如排尿、排便等。2、 多尿:24h尿量超过2500ml.3、 少尿:24h尿量少于400ml或

13、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4、 尿失禁:是指排尿失去控制,尿液不由自主地流出。5、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潴留大量尿液而又不能自主排出。6、 导尿术:是在严格无菌 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7、 便秘:指排便次数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1次,无规律性,粪质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难。8、 大便失禁: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控制而不自主地排便。9、 肠胀气:是指胃肠道内有过多的气体不能排出,由肠道功能异常、手术、饮食或药物等因素引起。10肛管排气法:将肛管从肛门插入直肠,以排除肠腔内积气。1、 尿频:排尿次数增多。2、 无尿:24h尿量少于100ml。3、 真性尿失禁:膀胱完全不能贮存尿液,

14、表现为 持续滴尿。4、 充溢性尿失禁:膀胱内贮存部分尿液,当充盈达到一定压力时即不自主溢出少量尿液。5、 压力性尿失禁:当咳嗽、喷嚏或运动时腹肌收缩,腹压升高,以致不自主的有少量尿液溢出。6、 急迫性尿失禁:病人有强烈尿意,并迫不及待的排出尿液。7、 留置导尿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出尿液的方法。8、 腹泻:肠蠕动增快,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不成形。9、 不保留灌肠:将一定量的溶液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刺激肠蠕动,清除肠腔内粪便和积气。10保留灌肠:自肛门灌入药液,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第十四章 药物疗法和过敏试验法一、名词解释题1、雾化吸入疗法:是

15、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2、皮下注射法: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3、肌肉注射法: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1、氧气雾化吸入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随吸气进入呼吸道。2、皮内注射法:将小量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3、静脉注射法: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第十五章 静脉输液和输血法一、 名称解释题1、静脉输液输血法:是利用液体静压的作用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药液)或血液直接滴入静脉的方法,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2、间接输血法:将已抽出的血液,按静脉输液法输入的方法。3、大量输血:一般指在24h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总血容量。4、发热反应 :为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是因为输入致热物质、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提炼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而引起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胃寒、寒颤和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5、自体输血法:包括术中失血回输和术前采血保存。对于术中出血量较多者或估计手术范围较大,失血量较多者采用此法可节省血源,防止输血反应。6、空气栓塞:为输液或输血的反应之一。由于输液、输血管内空气未排尽,或管衔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护理不当,以致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