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布局教学教材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030963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布局教学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第五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布局教学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第五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布局教学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第五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布局教学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第五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布局教学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布局教学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布局教学教材(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区域产业布局规划,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产业规划布局,第一节 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一、产业的分类及产业结构 六类划分方法: 1.按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法 2.按农、轻、重的部门分类法 3.按统计口径标准分类法 4.按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 5.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法 6.按经济活动性质划分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节 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研究区域产业结构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是各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第二是各产业之间关联方式:产业产品互换方式和生产要素在产业间 流动方式;技术进步在产业间传递方式,这

2、种传递方式通过主导产业链来关联带动;产业关联的开放程度既是封闭内向型关联或开放外向型关联。,第一节 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工业化过程四阶段: 第一阶段以农业(第一产业)为主的国家和区域,随着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农业经济不断发展; 第二阶段,重工业化,即第二产业由轻工业为主发展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推进阶段; 第三阶段,深加工化; 第四阶段,技术集约化。,第一节 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第一,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演变; 第二,科技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演变; 第三,人们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引导产业结构演变。,第一节 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三、区域

3、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特性 (一)工业化前期:经济水平低下,发展缓慢,区域产业结构单一,一般以第一产业为主,其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区域经济的开放性也显露出来,并参与大范围的劳动地域分工; (三)工业化稳定阶段: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的原料工业为主转向加工-组装为中心的结构; (四)后工业化阶段:知识、技术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社会信息化,产业高技术化。,第二节 第一产业(农业)规划布局,基本内容: 一、农业生产与农业规划布局 二、影响农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 三、农业主要部门的规划布局 四、区域农业总体规划 五、农业区域,一、

4、农业生产与农业规划布局,农业: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换成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 广义的农业:农、林、牧、副、渔 狭义的农业:种植业(粮食、经济作物等)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特点 1、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 2、明显的季节性、连续性、周期性和农业劳动的间歇性 3、强烈的地域性,农业生产的作用,农业生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基础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业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是农业为人类其他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具体表

5、现在:,1、农业是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基础 2、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原料基础 3、农业是工业产品重要的消费市场 4、农业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裕的后备劳动力 5、农业对区域交通运输和水资源供应等基础设施布局有较大影响 农业功能的转化,农业规划布局的概念,农业布局是人们根据农业生产自身的经济规律、社会、技术、经济诸条件和人们对农业生产的期望目标而对农业生产进行的地域分布与组合的安排。 通常所说的农业布局,主要包含两方面意思: 一是某个农业部门或门类、项目生产的地域分布; 二是各个农业部门、门类、项目的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组合与共生关系。,农业规划布局研究的基本内容,(一)区域农业生

6、产自然资源条件、技术、经济、社会条件分析与评价; (二)制定区域农业总体规划; (三)拟定区域农业各部门布局规划 (四)拟定区域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的发展改造规划等。,二、影响农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主要表现为气候、地形和土壤。 1、气候条件 1)气温与热量:三个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最适宜温度) 2)太阳辐射:光照强度与光照时间(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中间型作物) 3)水分:土壤水分降水量 4)空气:二氧化碳空气运动,2、地形条件 1)高度:高度影响气温和降水 2)坡度:坡度影响农业对土地的利用 3)坡向:坡向影响接受日照、辐射和水分 4)地面切割程度:影响农业土地利用 3、

7、土壤条件:土壤质量影响农业产出,自然条件对布局影响的特点,一是诸自然条件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农业并综合作用于农业布局; 二是诸自然条件对农业布局作用具有“单项否决性”; 三是因农业具体部门不同、作物不同,对各种自然条件的要求也不相同。,二、影响农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技术条件,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技术条件主要包括:农业工艺技术、农业技术装备、劳动素养 随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农业出现的新的变化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由“传统型”向“生态型”发展 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6、由“单向型

8、”向“综合性”发展,二、影响农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经济条件,1、市场的需求 2、工业及城市条件 (1)分析所在地区内工业、城市规模、结构和性质对农业的要求和影响; (2)分析农业机械、农业劳动力、农业化肥、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部门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的种类、型号、数量和质量; (3)进行工业和城市对农业作用的远景预测与评价 3、交通运输条件 4、劳力力条件 5、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原有基础,二、影响农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社会条件,社会条件包括许多方面,最主要的是政策和体制条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 19792001年位第二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为

9、第三阶段,三、农业主要部门的规划布局-种植业布局,各地区都有广泛的粮食生产布局。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我国大致分成: 东北玉米、大豆为主 中西部谷类为主 中原麦类为主 江南水稻为主 大面积的粮食生产基地,作为地域分工的专业化生产部门,三、农业主要部门的规划布局-畜牧业布局,从生产的经济合理性而言,影响畜牧业布局的基本因素主要是: 第一,畜产品的适应性,它决定畜产品与消费区的地理分布。 第二,畜产品的饲料条件。,畜牧业布局研究的主要内容: (1)饲养动物种群的分布及其与生态环境诸因子的关系和种群生态地理规律性研究; (2)畜牧业生产与发展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的评价; (3)畜牧

10、业生产的地域性及其特点的研究; (4)畜牧业分区、区划与布局的研究。,三、农业主要部门的规划布局-林业布局,林业以利用太阳能为中心,以地区和环境条件为基础的生物生产过程。 林业的规划必须贯彻“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综合利用”的方针 注意农林牧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特点进行林业布局。 在林业布局内部,注意长短结合、多品种合理搭配。,三、农业主要部门的规划布局-渔业布局,渔业布局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和评价在渔业生产地理分布和渔业地域特征形成中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具体作用及其地域表现形式 (2)分析研究渔业中捕捞业、养殖业、栽培业、冷藏加

11、工业等各部门的发展条件和地域分布规律; (3)研究水域资源、潜在水域资源的利用条件和方式 (4)研究渔业生产地域类型和渔业区的形成、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三、农业主要部门的规划布局-副业布局,副业生产门类广泛,重点在于因地制宜,经济发展庭院经济等各种类型的副业。 副业的发展要注意与农业本身发展结合,走农副工商综合发展的道路。 在布局上,根据各地条件合理安排,大力发展。,四、区域农业总体规划-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总体上讲,区域农业规划应本着农业生产地域合理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较大地域范围:既有专业化部门,又与多样性、综合性相结合; 较小地域范围:可以充分发挥地区的有利条件,发展优势

12、部门,实行专业化、区域化生产。,四、区域农业总体规划-区域农业发展规模,区域农业发展规模的拟定,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及地区实际条件的可能两方面: (1)区内消费需要量; (2)生产需要量; (3)国家农产品的储备量; (4)农产品出口量。,四、区域农业总体规划-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1、农业地域结构:一定地域内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 合理的农业地域结构在利用自然方面,既要求有较高的物质能量转化效率,又要能保持各种自然因素间的协调和平衡 合理的农业地域结构在农业经济方面,要求一个地区的农业都成为主导部门与辅助部门密切结合、多部门经济综合发展并具有最佳经济效果的农业经济系统。,2、农

13、业生产地域分工: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进行各有侧重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产品交换,形成了农业生产在地域间分工的关系,也就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形成的基础在于农业生产与地域条件紧密关联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性,3、农业地域专业化: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在不同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使每个地区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农业地域专业化的优势: (1)有利于因地制宜利用资源和条件; (2)有利于农业生产机械化; (3)有利

14、于农业劳动专业化; (4)有利于合理配置农产品加工业; (5)便于许多项目实现社会化专业服务与经营。,4、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商品率高,能够长期稳定地向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的集中产区。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形成的条件是: 第一,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种条件适宜,原有生产基础较好; 第二,资源丰富,生产发展潜力大,在全国或地区商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商品量大、商品率高,交通运输方便; 第四,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四、区域农业总体规划,1、按照生产上的联系,做到农产品、副产品物尽其用 2、根据自然和土地资源的条件,做到地尽其利 3、合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 4

15、、满足和照顾到生产生活多方面的需要 5、注重综合效益,第三节 区域工业规划布局,基本内容: 1.区域工业规划布局的特点 2.主要工业部门结构与布局 3.区域工业地域结构与类型 4.区域工业合理结构与布局 5.区域工业规划布局方案编制,一、区域工业规划布局的特点,(一)区域工业生产与规划布局的特点 1.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 2.工业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多种能源、原材料和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 3.工业与其他产业联系紧密 4.工业生产过程可以划分为很多阶段 5.工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基础设施等,一、区域工业规划布局的特点,(二)区域工业布局的制约因素 1.自然

16、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工业规划布局的制约 (1)野生动植物资源 林业资源 (2)水资源 地表水和地下水 (3)矿产资源 1) 矿种 2) 储量 开采规模=Q(工业储量)K(回采率)/T(开采年限) 3) 质量 4)矿产资源赋存条件 5) 矿区地理条件,2. 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使工业布局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联结起来,并不断地改变着两者的关系 (2) 技术进步使工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入和广泛 (3) 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着工业布局对能源及资源的依赖状况 (4) 高技术工业的发展,使技术密集型工业布局于技术资源区,3. 经济条件 农业 2) 交通运输业 3) 商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晌着工业布局 4) 工业聚集与扩散效应 扩建 改建 迁建 “迹地”利用,4. 社会条件 人口 劳动力 城镇居民点 基础设施 民族 风俗 法律 政策 经济体制,二、主要工业部门结构和布局,一、煤炭工业 二、石油天然气工业 三、电力工业 四、钢铁工业 五、有色金属工业 六、机械工业 七、化学工业 八、轻纺工业 九、建材工业 十、农村工业,(一)煤炭工业,煤炭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煤炭廉价,消费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