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培训资料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030220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4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培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培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培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培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培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培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培训资料(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着重掌握财政支出的分类,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等理论知识,为以后各章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财政支出的分类、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难点分析财政支出规模问题及增长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第一节财政支出分类 一、按支出用途分类 我国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类,主要有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 二、按用费类别分类 费用类别的“类”系指国家职能的分别,所以,

2、按费用类别所做的分类,又可称按国家职能所做的分类。 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分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在各种名目下安排的财政支出,虽然无一例外地表现为资金从政府手中流出,但是,不同的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却存在着差异。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这些支出具有一个共同点: 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

3、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则与此不同,它们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在这里,不存在交换的问题。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转移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

4、较强, 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分析要回答社会公共需要量的满足程度 衡量财政活动的规模,通常可以使用两个指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在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财政年度中,财政收入的量与财政支出的量都是不相等的,通常的情况是后者大于前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要高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或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呢? 关键在于对收入的定义的理解。在各种名目下支用财政资金,都形成财政支出,对此一般不存在歧义。对财政收入则不然,有些国家把

5、包括税收收入、国有企业收入、规费收入和罚没收入等,界定为财政的经常性收入或财政收入;有些国家则把财政收入的概念扩大;政府通过向本国非政府部门发行债券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在内。迄1993年为止,我国使用的收入概念属上述的第二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使用的收入概念为上述的第一种。,二、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各个国家有所不同,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这一比重也是不同的。 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分析 首先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发展变化。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是由当时的经济体制决定的。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在GDP的初次分

6、配中,个人所占的比重较小,同时,许多个人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低价乃至无偿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它们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乃至更新改造投资都由国家拨付。简言之,在改革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这种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制度,既然要“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必然较高。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调动起千千万万个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勃勃生机,为实现这一目标,实行放权让利政策显然是一个必要条件。,改革之初,相当多的支出在财政支出账上有所缩小

7、,有的甚至消失了,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下降的趋势。18年问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年 份 财政支出(亿元)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1978 11221 3096 1980 12288 2720 1985 2 2043 2459 1990 3 0836 1663 1995 6 8237 1167 1996 7 9376 1169 1997 9 2336 1240 1998 10 7982 1378 1999 13187.67 16.07 2000 15886.50 17.77,2、 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分析 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可以看到相反的趋势。早期的资本主义

8、经济中,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小的,资产阶级提倡个人自由,主张国家采取放任政策,对私人生活和私营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加干预,国家的职能基本上限于所谓“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很少有所作为。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同时,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愈演愈烈,不得不设法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申此而导致财政支出日益膨胀 。,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 年份法国德国日本瑞典英国美国 1880 15 10 11 6 10 8 1929 19 31 19 8

9、 24 10 1960 35 32 18 31 32 28 1985 52 47 33 65 48 37 ,三、瓦格纳法则(72页) 对于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尤以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ph Wagner)最为著名,他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

10、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财政支出增长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条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支出比重在改革以前也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改革时期之所以下降,是因为政府在摆脱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 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

11、济的运行轨道并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上述下降趋势理应逆转,改革之初财政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可能会在某一时期中止,转而趋于回升,并达到适度水平则相对停滞。 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96年停止下降,1997年已开始有所回升。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后,回升较快,2000年为17.77%,比1995年上升了6.1个百分点。 四、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1经济性因素。它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74页) 2政治性因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第三节 财

12、政支出结构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减变化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把政府职能划分为两大类,即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从而形成了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前者也称为经济建设支出,后者 称为公共支出。 “经济建设费”、“债务支出”等属于前者,“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行政管理费”等属于后者。(参考75-76页) 二、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反映出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各个国家有所不同。一般地说,经济发达

13、国家,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发展中国家购买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参考77-78页),三、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是新世纪财政政策以及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 2、逐步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目标是逐步减少生产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和一般性技术改造投资,大力压缩事业单位经费,保证失业职工生活费和再就业经费以及粮食风险基金等当前急需的重点支出。 3、通过财政投资,着重支持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转移性支出,一方面积极配合和支持各项改革,同时改变过去财政包揽过多的局面。 自从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实现“软着陆”,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因而实行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升级的结构性调整,刺激有效需求并增加有效供给,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 。 我国的各项改革已经进入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其中包括国企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以及养老、医疗、住房、教育制度改革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