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作业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1029250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5.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作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后跟踪训练(二十三)一、选择题1(2019安徽淮北名校联考)下表是国家统计局对19491952年全国4亿农民收入支出情况的统计(单位:元),据此可以推知()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人均货币收入14.518.723.626.8人均消费品支出14.217.321.624.6A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B落后的农业面貌发生转变C工业品的农村市场广阔D富裕农民的比重显著增加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49年到1952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人均消费品支出也在增加,但尚有节余,说明工业品的农村市场广阔,故C项正确。答案C2(2019河南高考模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

2、义,而且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有学者把1949年前的中国称为现代化早期,而将1949年之后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主要理由是1949年后的中国能够()A组织一切力量实行国家工业化B充分激发起全民族的建设热情C继续发挥战争中形成的动员能力D实现独立自主不再受外国的干涉解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前提,故A项正确;充分激发起全民族的建设热情,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继续发挥战争中形成的动员能力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不再受外国的干涉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A3(2020山东高考模拟)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3、指出要通过互助合作实现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化,这样做的背景是()A工业化发展急需粮食和原料B要学习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C逐步建立起的计划经济体制D引导农村逐步走向共产主义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国1953年推行农业互助组,其主要背景是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原料,故A项正确;我国实行的互助组是资源结合,集体程度远不及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故B项错误;我国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故C项错误;当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并不是走向共产主义,故D项错误。答案A4(2019江西高考模拟)“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国家重点项目有56个安排在东北。国家对东北的实际投资额占全国实际投资

4、额的44.3%。从工业化的现实需要来看,当时重点布局东北()A适应了战后全球化和引资需要B巩固了中苏友好同盟关系C有利于尽快建立基础工业体系D实现了工业布局合理规划解析战后世界为半球化,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建立同盟国关系,工业重点布局在东北有利于接受苏联的援助,尽快建立基础工业体系,故B项错误、C项正确;重点布局东北的工业布局是不均衡的,故D项错误。答案C5(2019河北衡水金卷高考模拟)下图为我国1952年底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解析据

5、材料可得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答案A6(2019湖北孝感考前预测题)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

6、复存在,故C项正确。答案C7(2019吉林百校联盟联考)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但仍然认为,党的“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中共确立了科学的经济思想B中共开始放弃苏联经济模式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D八字方针助长“左”倾错误蔓延解析“党的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表明中共没有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1961年,虽然提出对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但仍没有放弃“三面红旗”,这说明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曲折发展,故C项正确。答案

7、C8(2019河南省豫南豫北名校联赛)在“大跃进”运动以后,毛泽东多次提出经济管理要适当分散。他说,“欧洲能够发展,就是欧洲有很多国家分权,中国人口比欧洲多,发展不起来,就是太集中,因此要分权。”毛泽东的这一思想()A旨在推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B促进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C是想打破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D纠正了经济建设中右倾保守思想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管理要分权即想要打破当时管理过死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内容和民主政治建设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内容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纠正右倾保守思想而是纠正“左”倾

8、冒险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C9(2019河南省洛阳市摸底联考)1961年6月,中共中央对精减职工工作进行了部署。精减的对象主要锁定在“1958年1月以来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学徒和正式工),而原先就是城市居民的职工,不论新老,一般的都不精减”。这种精减安排意在()A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B稳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C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解析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1960年,中共八大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纠正建国以来在国家建设上的“左”倾错误,1961年精减人员的决定正是纠正

9、在城乡发展上的“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在1958年“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1961年精减农村新职工,压缩城镇人口数量,是为了调整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协调,而不是固化城乡二元结构,故B项错误,C项正确;精减职工主要是农村的务工人员,而城市职工不在此列,此举压缩城市人口,使农村人口回归农村,并不能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9天一大联考)“一五”时期,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实际施工建设的150个工业项目中,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35个。这说明当时我国()A对外推行“

10、一边倒”政策B工业布局畸形局面得到改善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实行D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五”期间,150个工业项目中,其中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35个,这种布局兼顾了不同地区和重点倾向于民用企业,这有利于改善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布局畸形的局面,B项正确。A项同材料主旨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底,D项错误。答案B11(2019河北省邢台市摸底)下面是19531957年

11、中、英、美三国工业发展年均增长速度的相关统计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工业生产指数钢生铁原煤发电量中国18.031.725.214.421.6英国4.15.75.9下降7.8美国2.83.95.07.89.1A美英两国逐渐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重化工业成为三国国民经济的主导C“一五”计划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D美英的工业生产能力呈下降的趋势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同时期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超过了英美两国,相应的产业指数也超过了英美两国,由此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英美两国对国家经济的干预程度,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重工业,并没有提及其他产业部

12、门的发展概况,因此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英美三国在工业增长速度上的变化,不能反映出英美本国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9全国卷)如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选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选项排除;1956年底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选项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

13、,C选项排除。答案D二、非选择题13(2020山东泰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民国建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营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涉及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计划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有1万多个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使原

14、有工业布局发生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象。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工业化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实业投资热”“主角是新兴企业家”“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等概括回答。第(2)问,“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全部涉及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原有工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工业布局发生明显变化”等概括回答;“意义”根据材料

15、信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并结合新中国的工业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等概括回答。答案(1)表现: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主角是新兴企业家;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任答3点即可)(2)特点: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意义: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