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2020年8月).doc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41027380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2020年8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2020年8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2020年8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2020年8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2020年8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2020年8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2020年8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1、校本课程的管理。首先,要确立严格执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程序。其一是建立由专家、领导、教师、学生和社区组成的学校校本课程委员会,指导并审议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每学年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制定、教师申报的课程,检查、监督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执行情况。其二是分析校情,如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际、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其三是拟定课程目标、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并编制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其四是认真组织实施,下发课程指南、课程示例,指导教师申报课程,组织教师撰写课程纲要,进行实施。其五是评价与完善。其次,注重管理,做好学生选课管理、学生上课常规管

2、理、课程运作等管理工作。第三,做好保障工作,构建组织、资源、场所、经费、评价等课程实施的质量保障体系。第四,做好教师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的培训工作,分析教师的需求、教师专业化水平与实施校本课程所需能力的差距,如课程的价值、制度、类型、开发等,学生需求、课程纲要的制定、课程的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2、校本课程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评价问题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的领域,目前没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但总的来说,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评价不应该是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应该是通过对学科和活动的有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特长的发展,从量化评价转向质性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3、个性化展现的评价,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为基本前提,帮助学生走出阴影、克服缺点和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手段和机会。总之,这三课之间不是三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目前,国家课程结构中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定既有原则性要求,又给地方留有弹性空间。根据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和资源现状,在新课程改革初期阶段,将三者整体考虑,是解决师资短缺、课程开发力量短缺和资源设备短缺的有效措施。综合实践活动是作为国家课程规定的,但它的管理和实施上又是

4、以地方和学校为主体来落实的,国家只是提供了指导性纲要。事实上,一些地区已经在实践中对三者进行了必要的整合,减少了三者之间的重复和时间性上的浪费,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果真要给课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做出区别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一是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地方课程是各地自主开发省级认定的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设计开发的课程。二是从设计上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地方特色和学校办学理念。三是从设计过程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地

5、方课程是根据各地方特色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像语文、数学一样以系统知识为主,以长周期、教师讲解为主。这个综合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应用生活经验;综合应用已掌握的各学科知识。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来源: 2001-5-7 20:27:00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一、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对照图国际比较研究表明,不同国家或地区颁布的课程标准,其体例

6、、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差异巨大,但同一个国家或地区颁布的课程标准,在上述各个方面则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下面呈现的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结构框架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对照,各学科课程标准根据各自特定的要求,在具体体例、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都熟悉各学科教学大纲,它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日常教学中所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大多数学科的教学大纲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在学习和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删减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

7、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在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在近60万字的评估报告中用催人奋进、展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曙光、春风扑面等词语来表达对课程标准的认同。事实上,各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们在研制过程中最为苦恼,也最费思量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保证国家课程

8、改革的总体思路,能够在学科课程标准中得到切实体现,使素质教育理念能够浸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现在看来,专家们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前言部分这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各学科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例,其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而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

9、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课程目标部分这一部分内容明确了各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段的划分大致规定在l-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学段太短,与现行教学大纲一样,不利于教材多样化和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学段太长,广大教师难以把握和驾驭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标准的突出特点。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例: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在数学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内容标准部分这一部分按照学习领域(如数学课程: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主题(如生物课程

10、: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人。生物的多样性、健康地生活等10个一级立更)或目标要素(如英语课程: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描述。如对于知识的了解,“内容标准”没有仅仅停留在简单地以“了解”一词描述对有关知识内容的要求上,而是以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操作性较强的动词来进一步刻画了解的具体含义,以便教师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把握要求。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

11、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地以便于理解、便于操作和评估的行为动词来刻画。例如:结果性目标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技能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安装。尝试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认

12、可、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由于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内容标准没有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实施建议部分考虑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课程标准提供了教与学的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例如: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如组织小组辩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哪一种最理想;试验活性炭和明切的净术作用;观看

13、录像硬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化学课程标准)各项建议力图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改善教学行为。变革学习方式,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体现评价的发展功能提供指导。此外,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切实感受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其设计思想,为具体实施课程标准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从而尽可能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二、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

14、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例如: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会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历史课程标准)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地理课程标准)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时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课程标准)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课程标准)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

15、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艺术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例如: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历史课程标准)增加时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数学课程标准)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联系。(地理课程标准)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传统生物学按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知识。(生物课程标准)加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降低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配平、浓度计算等)的要求。(化学课程标准)改善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