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作业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1025418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8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作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知能提升知能提升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张家口月考)下列不属于反射弧结构组成部分的是() 感受器轴突神经中枢效应器树突 AB CD 解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轴突和树突是神经元的组成成分,但不是 反射弧的组成成分。 答案:D 2(2018江西南昌一模)下列可以引起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的是哪一项? () A增加细胞外 K 浓度 B增加细胞内 K 浓度 C增加细胞内 Na 浓度 D降低细胞外 Na 浓度 解析:静息电位是由 K 外流引起,要想引起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就必 须要减少 K 的内外浓

2、度差,A 正确。 答案:A 3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解析:排尿反射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望梅止渴是需 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A 错误;学生听到铃声赶往教室,是具体信号刺激 下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一种条件反射,随信号的刺激或消失而改变,B 正 确; 非条件发射也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 只不过是比较低级的神经中枢, C 错误; 高级中枢

3、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的是非条件反射,D 错误。 答案:B 4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 表面。刺激 a 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2 Aa 点接受刺激后,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再变负 B该实验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C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D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电表只发生 1 次偏转 解析:a 点未受刺激时处于外正内负的静息状态,受刺激后 Na 内流,膜电位变 为外负内正,之后又恢复静息状态,A 正确;若刺激 a 点后,电表都会偏转, 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 正确;由于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电

4、表只发生 1 次偏转,电表偏转 2 次,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是单向的,C 错误、D 正确。 答案:C 5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 H 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解析:A 为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活动,无高级神经中枢参与;B 和 C 均为仅 由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活动;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说明排尿反射是由低级中 枢控制的反射活动,但无意识的人不能控制排尿而有意识的人能控制排尿,说明 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

5、用,故 D 正确。 答案:D 6图甲为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图,图乙中的、是神经元细胞膜上与静息 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关的转运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3 Aab 段的出现是转运蛋白活动导致的 Bbc 段的出现是转运蛋白开启导致的 Ccd 段的出现是转运蛋白开启导致的 Dab 段时的神经元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状态 解析:图甲曲线 ab 段为外正内负状态的静息电位,由 K 外流引起,需要转运蛋 白协助,A 错误、D 正确;bc 段产生动作电位,由 Na 内流形成,需要转运蛋 白协助,B 正确;cd 段为静息电位恢复阶段,由 K 外流引起,需要转运蛋白 协助,C 正确。 答案:A 7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不正确的

6、是() A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消耗 ATP D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 解析: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B 错误。 答案:B 8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 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解析: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此过程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A

7、正确; 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 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 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若发 生抑制,则突触后膜不会出现电位逆转,C 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 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 号”的转变,D 错误。 答案:A 9(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 4 在神经兴奋的传导或传递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 毒中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或传递障碍。下列是神 经毒素作用的结果的是() A促进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

8、放 B抑制突触后膜兴奋的产生 C使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D迅速分解神经递质 解析: 由题干中可知蝎毒中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 或传递障碍,故神经毒素可能阻止了神经递质的释放或膜电位的变化。神经递质 的分解是依靠酶促降解的。 答案:B 10河豚毒素是一种 Na 通道蛋白抑制剂,误食河豚中毒后致死率非常高。河豚 毒素中毒后可引起() A神经兴奋无法传递,肌肉瘫痪 B兴奋传递加快,肌肉痉挛 C突触后神经元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突触后神经元长时间兴奋 解析: 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 Na 内流, 而河豚毒素是一种 Na通道蛋白抑制剂, 可导致 Na 不能内流,故河豚毒素能使

9、神经兴奋无法传递,使突触后神经元不能 兴奋,A 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2018湖北武汉调研)研究发现,当以微弱刺激施加于海兔(一种贝类)的喷水 管皮肤时,会发生缩鳃反射,相关反射弧如图。 (1)上述反射弧中共有_个神经元。当突触丁处神经末梢兴奋时会导致突 触前膜_,进而引起鳃肌细胞收缩。 5 (2)若重复用微弱电流刺激海兔,缩鳃反射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 习惯化。习惯化产生的原因与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或传递)受阻有关。为检测 出受阻部位,研究人员在海兔习惯化状态下立即进行了下列的实验: 刺激喷水管皮肤,a、c 处兴奋正常,b、d 处兴奋减弱,鳃收缩减弱; 刺激 b

10、处,d 处兴奋正常,鳃收缩正常; 刺激 d 处,鳃收缩正常; 剪断 b 处,然后刺激 c 处,d 处兴奋减弱,鳃收缩减弱。 上述实验_(填序号)能说明习惯化的形成不是因为皮肤感受器疲劳所致; 实验_(填序号)能说明习惯化的形成不是因为鳃肌细胞的疲劳所致。分析 上述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受阻部位是_。 解析:(1)从图可知,根据突触及感觉神经元细胞体的位置,喷水管皮肤是感受 器,图中共有四个突触,三个神经元,突触丁与鳃构成效应器。当突触丁处神经 末梢兴奋时会导致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鳃肌细胞的细胞膜上受体,进 而引进鳃肌细胞兴奋收缩。(2)实验刺激喷水管皮肤,a、c 处兴奋正常,b、d 处兴

11、奋减弱,鳃收缩减弱说明习惯化的形成不是因为皮肤感受器疲劳所致;从实 验刺激 b 处,d 处兴奋正常,鳃收缩正常和刺激 d 处,鳃收缩正常;说明效 应器也不疲劳,而剪断 b 处,然后刺激 c 处,d 处兴奋减弱,鳃收缩减弱,可 初步判定受阻的部分是为突触甲和突触乙。 答案:(1)3释放神经递质(2)(或,或) 突触甲和突触乙 12 图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图;表为静息状 态下,细胞膜内外部分离子分布及通过性情况。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6 (1)分析表信息可知,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_外流有关,该离子外流 的跨膜运输应为_(填“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 (2)图中对应的膜电

12、位情况为_(填“外正内负”或“外负内正”), 段内由于 Na 通道关闭,由此推测该段膜电位的变化主要与_有关。 (3)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方向特点分别为_和_, 兴奋传递过程的信号分子是_, 该类信号分子可与突触后膜上的_ 结合,发挥作用后通常再与相应的_结合而失活。 解析:(1)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表中信息显示,静息状态下,K 浓度膜内 高于膜外,膜对 K 的通透性大,此时膜对其他离子的通透性较小,据此可知, 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 K 外流有关,该离子外流的跨膜运输应为被动运输。(2) 图中的处表示动作电位,此时对应的膜电位情况为外负内正;段表示由 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

13、程,此段内 Na 通道关闭,由此推测该段的膜电位 的变化主要与 K 外流有关。(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一个 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导 和传递的方向特点均为单向性。兴奋传递过程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该类信号 分子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发挥作用后通常再与相应的水解酶结合 而失活。 答案: (1)K 被动运输(2)外负内正K 外流 (3)单向性单向性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水解酶 13如图为不同类型神经突触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_。神经递质合成后为了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 7 所破坏而储存在_

14、内。神经递质释放后通常被迅速降解失活,反应发生的 场所是_。 (2)图 A 中,神经递质释放引起 Na 大量进入突触后膜,引起的后膜内外电位状 态是_;图 B 中,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利于 Cl 进入,此时后 膜是否会产生神经冲动?_(填“会”或“不会”)。 (3)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神经递质,其作用机理与上图 B 相同。研究发现对癫 痫病人施用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该药物可以使 GABA 分解速率_(填“减慢”或“加快”),从而起到治疗效果。 解析:(1)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属于胞 吐;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中,能防止被其他酶破坏;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 隙, 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通常需要迅速降解失活,失活场所是突 触间隙。(2)Na 大量内流,神经元膜内电位由负正,膜外电位由正负;Cl 内流,会导致膜内电位更低,电位没有逆转,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神经冲动。 (3)GABA 能促进 Cl 内流,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施用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 后,GABA 被分解的速度减慢。 答案:(1)胞吐突触小泡突触间隙(2)外负内正不会(3)减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